家里請客吃飯或到別人家做客,從小我們聽到家里的大人說過:“請客吃飯,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是為湊數。如果當天請你吃飯不是特別急的事情,你最好不去!”在逢年過節時,族里的前輩還經常這么說,這是什么理由呢﹖
我聽過族里前輩說過一個故事,有這么一家人,兄弟姐妹已成家多年,一次兄長的兒子結婚時,因為事情實在是多,到結婚前一個晚上,兄長突然想起沒有到妹妹家請客,怎么辦﹖而自己又抽不開身,于是就急急忙忙請別人去請。
這個人晚上八點才走到妹妹家,對妹妹說明來意,并代表兄長表示歉意!妹妹早就聽人說侄兒要結婚了,但沒有人來請,正在疑惑:兄長這是什么意思﹖這下心里明白:原來是兄長太忙,忘了請我這一回事,當晚就到了兄長家里。
妹妹到兄長家后,笑語開懷,很是喜慶,兄長以為妹妹沒有什么意見,就去忙了。但妹妹只要一想到此事,心里就不舒服,正想著該怎么做才為合適﹖到了第二天,看到有人上仁禮,突然有了一個主意,不上仁禮,等會就給侄兒!
婚禮結束,第三天兒子兒媳回門,家里的事兄長忙得差不多了,在休息時,兄長就去看仁禮薄,查來查去怎么也發現妹妹的仁禮數,感覺有些奇怪!這是怎么啦﹖難道妹妹也忘了嗎﹖得去問問幫忙上仁禮數的人:是不是妹妹沒上﹖
兄長帶著這些疑問,走到了幫忙上仁禮數人的家里,但怎么也不好意思開口,這妹妹在仁禮薄上沒有名字,本來兄長心里應該有數,而現在又要來問他人,實在是張不開這個嘴!于是,兄長顧左右而言他,說了一些閑話就回去了。
過了兩天,兒子兒媳回家了,兒子走到父親的身邊說:“父親,姑姑那天給了我這些錢,說是慶祝我結婚,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當時我很是不解,這不是要上在仁禮薄嗎﹖怎么要給我﹖這次結婚父親你花了不少錢,這些錢給你!”
兄長接過兒子手里的錢,心里笑了起來:這個妹妹真不是省油的燈,就連這個也要計較,不就是哥哥事情太多了,忘了請你,你就要搞出這個名堂,如果我當時沒有忍住,問了幫忙上仁禮數的人,是多尷尬啊,是想看哥哥的笑話!
是的,這個該說誰呢﹖其實妹妹是有一些道理,這侄兒結婚兄長不早點請我,到了前一天晚上才來請我,誰的心里當然會有不舒服,但這又不能不去,所以才有了這一個故事。但兄長因為事多,誰也難免出錯,還好,及時改正了!
這個請客吃飯,一直以來有許多禮數,最初是結婚在發請柬或通知親戚朋友時,要在結婚前的三天完成,要不就失禮了。三天之前通知,這是“請”人;兩天去請,這算“叫”人;當天去請,這是叫人湊數,北京話是“提溜”的人。
而那些懂禮數的人,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一般比較挑眼,如果你在結婚前是因為忙,前三天請客時忘了請他,到了當天又突然記起,就忙著去請他,他一般是不會來的,認為你是不尊重他,既然你不尊重,他又何必要來呢﹖
是的,請客吃飯,本意是尊重人,特別是尊重老人,如果是在前三天時忘了,那么在前二天時去請也沒意見;如果是在當天時去請,那就有一點失禮了,這會讓對方認為你是為了湊數,讓他來做陪客,心里不舒服,是來還是不來﹖
如果我們碰到了這樣的事情,也會有這個心里,這個該怎么辦﹖是去還是不去﹖其實我們當時也會有掙扎過,如果當時是心情好,就會去了;如果當時是心情好,就不會去,畢竟請客吃飯自古以來就有規矩,這規矩是你先壞的!
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有許多傳統已經失去了,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就連每天上桌吃飯的都已經沒有幾個了,各自登著一碗菜坐在電腦前是一邊吃一邊玩,有的甚至是天天吃外賣,津津有味,早已忘記了餐桌上還有那些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敬畏才知行止。雖然傳統文化里有些糠粕,但絕大多數都是古人留下的精華,告訴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識,那些應該做,那些應該不做,這個請客吃飯同樣也是如此,早三天請自己的客人,才是尊重對方!
寫于湘南千年水鄉古鎮大浦
2021.12.19.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