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湯,漢族,字
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
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
漢元帝時,他任西域
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
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
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湯少年時喜歡讀書,作文思路開闊,但因家庭貧困,有時
靠乞討度日,所以陳湯不為鄉(xiāng)里看重。后來他流浪到長安,認識了富平侯
張勃,張勃覺得他很有才能。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
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件事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guī)行事,于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
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后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于被任為郎官。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后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當時西域的情況較為復雜。宣帝時期匈奴內亂,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
郅支單于以武力兼并呼偈、堅昆、丁令三國,日益強盛,先囚禁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后又殺死使者谷吉。郅支單于自知有負于漢朝,害怕漢朝出兵報復,就向西跑到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領中亞)。康居王尊敬郅支,將女兒給他做妻子。郅支便借兵多次襲擊鄰國烏孫,深入到赤谷城(烏孫國都,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殺掠人口,搶奪牲畜財物。烏孫不敢還擊,而是遠遠地逃避,于是郅支擁有千里之遠的勢力范圍,自以為大國之主,很不尊重康居王,竟至一怒之下殺死了康居王的女兒、貴人等數百人,還把一些尸體支解后扔進都賴水中。同時他又派出使者到闔蘇、大宛等國,脅迫他們年年給他進貢。那些小國不敢不給。漢朝也曾三次派出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尸體,郅支非但不給,而且侮辱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愿歸計強漢,遣子入侍。”(《
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漢使聽出他的言外之意,還有取代皇帝的野心,真是狂妄至極。
陳湯與甘延壽了解了郅支單于的這些情況后,于建昭三年(前36年)出兵西域。
陳湯為人 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每當路過城鎮(zhèn)或高山大川時,他都登高遠望,認真觀察、記憶。這次出使西域,只帶著一支護衛(wèi)軍隊,而不是征討大軍。當他們走出國境時,陳湯便對甘延壽說:“郅支單于剽悍殘暴,稱雄于西域,如果他再發(fā)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禍患。現在他居地遙遠,沒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沒有善于使用強弩的將士,如果我們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再調用烏孫等國的兵員,直接去攻擊郅支,他守是守不住的,逃跑也沒有可藏之處,這正是我們建功立業(yè)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啊!”甘延壽認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便說要奏請朝廷同意后行動。陳湯說:“這是一項大膽的計劃,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輩,一經他們討論,必然認為不可行。”甘延壽考慮還是應該履行奏請的手續(xù),這時他得病了。陳湯等了一天又一天,焦急之中便果斷地采取了假傳圣旨的措施,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兵員。甘延壽在病榻上聽到這一消息時大吃一驚,想立即制止陳湯這種犯法的舉動,陳湯憤怒地手握劍柄,以威脅的口氣呵叱延壽:“大軍已經匯集而來,你小子還想阻擋大軍嗎?不抓住戰(zhàn)機出擊,還算什么將領?”甘延壽只好依從他,帶領起各路、各族軍兵四萬多人,規(guī)定了統一的號令,編組了分支隊伍序列,大張旗鼓向北進發(fā)。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甘延壽與陳湯將大軍分為六校,三校走南道,過蔥嶺(喀喇昆侖山脈西部)經大宛;另三校走北道,入赤谷,過烏孫與康居境,陳湯沿路捕獲康居副王的親屬及一些貴族,經過解釋,他們愿做向導,并將郅支的情況作了詳細介紹。而后大軍便直抵郅支城都賴水邊,在距城三里遠的地方安營布陣。只見城頭上彩旗飄展,數百名披甲兵士登高守備,有的向漢軍招手挑逗,甘延壽與陳湯觀察之后便令軍士四面包圍其城,以箭殺傷守城兵士,于是展開了一場對射。郅支單于得到漢軍進攻的消息時,先打算逃跑,因為他懷疑
康居人對他懷恨在心,有做漢軍內應的人。可是又聽說烏孫等國也發(fā)兵參戰(zhàn),他便有走投無路之感。帶了一些人走出去又返回來,說:“不如堅守。漢兵遠來,不能久攻。”(《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當漢兵猛烈攻城時,郅支單于身穿甲衣帶領他的妻妾數十人一齊登上城樓,他的妻妾也都拉弓射箭。攻城的飛箭射死他幾個妻妾,又射中了他的鼻子。郅支便發(fā)怒了,下樓騎馬跑回了他的宮室。第二天,陳湯命令將士四面齊用火攻,又擊鼓助威,漢軍冒著煙火突破外圍的木柵,并且趁機沖進土城。郅支單于身邊只有男女數百人及一些吏士,毫無抵御能力。漢兵勇猛擊殺,將郅支刺死。軍候杜勛割下郅支單于的首級,又從獄中解救出兩名漢朝的使者,從宮中搜出已故使者谷吉所帶的文書信件。入城將士搜捕敵軍,誅殺了郅支單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另外俘虜敵兵一千余人,都交給了參與打擊郅支的小國軍隊。
大勝之后,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fā)去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于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次勝利,
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zhàn)爭,為遇難受辱的漢使報仇雪恨,提高了漢朝在西域各國的威信。戰(zhàn)后,甘延壽與陳湯立即寫出上報朝廷的奏疏,派人連同郅支首級送回長安。
正當甘延壽與陳湯帶領將士凱旋而歸時,朝中的
司隸校尉(執(zhí)法官員)也從長安出發(fā)了,他們于大路之上攔住陳湯,對他進行檢查。原來陳湯向來貪財。攻克郅支城后,繳獲了大量財物,陳湯私自藏起來不少金銀財寶,知情者在西域時便向朝廷舉報了此事,所以司隸校衛(wèi)攔路搜查,準備拘捕。陳湯立即上書皇帝說:“我與將士們不遠萬里誅殺郅支單于,按理說,朝廷應派出使者來慰勞軍隊,并表示歡迎,如今卻是司隸來檢查審問,還要拘捕我,這不是為郅支報仇嗎?”皇帝便下令撤回司隸,并令沿路縣城擺設酒食夾道歡迎得勝之軍過境。
回朝之后,論功行賞時,中書令石顯、匡衡認為甘延壽和陳湯假傳圣旨,犯有大罪,以功相抵,不予誅殺就可以了,如果再予封爵賞賜,那么今后的出國使者爭先效仿,必然無事生非,為國招難。元帝聽了覺得也有道理,但他內心還是想嘉獎有功之將,于是此事便議而不決,拖延下去。宗正劉向認為,對待甘延壽和陳湯僅以功過相抵是不公平的。他又上書皇帝,專門評析了掃除郅支的艱難以及意義,他認為甘、陳“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xiāng)風馳義,稽首來賓,愿守北?,累世稱臣。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大勛莫大焉”(《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他引經據典加以論證,又與前朝和當代的功臣名將進行類比,闡明自己的觀點。
于是元帝下詔赦免了甘延壽、陳湯的假傳圣旨之罪,然后又讓大臣討論封賞事宜。
石顯、匡衡仍然堅持他們的主張。但元帝最終于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爵位為關內侯,各賞食邑三百戶、黃金百斤,并拜陳湯為射聲校尉,延壽為長水校尉。成帝
劉驁即位后,丞相
匡衡又向成帝起奏
陳湯私藏戰(zhàn)品的事,說雖然赦免其罪,但不應有官職,于是陳湯被免職。之后陳湯向成帝上書,說康居王送到漢朝來的王子(名為侍子,實有人質之意)不是真正的王子。成帝命人核實,確實是真王子。假如王子是假的,那么證明康居王對漢朝采取了欺騙手段,現已驗證是真的,那么陳湯就犯有誣告乃至欺君之罪。陳湯被捕入獄,準備處以死刑。這時,太中大夫
谷永向成帝上書,極力贊譽陳湯的功績,并引用《周書》說“
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亟請皇帝開恩。于是陳湯被成帝特赦釋放,但取消了他的爵位,只當個一般士兵。
幾年后,西域都護
段會宗受到烏孫兵馬的圍攻,段會宗派人請求朝廷盡快發(fā)兵援救。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及百官討論數日仍無結果。
王鳳向成帝建議,請陳湯來幫助策劃。成帝立即召見陳湯。陳湯早在攻擊郅支時落下風濕病,
兩臂不能屈伸,因此入見皇帝時,皇帝先下詔不用行跪拜之禮,讓他看段會宗寫回來的緊急求救奏書。陳湯推辭說:“
將相九卿皆賢材通明,小臣罷癃,不足以策大事。”(《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成帝聽出他話中有怨氣,便說:“國家有急,君其毋讓。”陳湯說:“臣以為此必無可憂也。”成帝問他為什么這樣說?他回答說:“一般情況下,五個胡兵相當于一個漢兵,因為他們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也不鋒利。如今他們也學漢兵的制作技巧,有了較好的刀、箭,但仍然可以三比一來計算戰(zhàn)斗力。現在圍攻會宗的烏孫兵馬不足以戰(zhàn)勝會宗,因此陛下盡管放心。即使發(fā)兵去救,輕騎平均每天可走五十里,重騎平均才三十里,根本不是救急之兵。”陳湯知道烏孫之軍皆烏合之眾,不能持久進攻,因此他推算了日期后說:“現在那里的包圍已經解除。不出五天,會有好消息的。”過了四天果然軍書報回,說烏孫兵已解圍而去。大將軍王鳳通過這件事深感陳湯經驗豐富,大有用處,于是奏請皇帝啟用陳湯,任他為從事中郎,軍事上的大事都請他做出決斷。陳湯嚴明法令,采納眾人的意見辦事,頗有將帥風范。但他又經常接受人賄賂的金錢,最終因此而身敗名裂。陳湯后被免職為庶人,徙居敦煌。住了幾年后,敦煌太守上書朝廷說:“陳湯曾經誅殺郅支單于,威風遠及外國,現在降為庶人,不宜住在邊塞地方。”于是又把他遷到安定(今甘肅固原縣)。議郎耿育看到陳湯處境可憐,便又上書于皇帝,再次論述了他的功績,說明當今國家“梟俊擒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他之所以被冷落遭不幸,是由于嫉妒之臣的排擠、打擊所致,懇請皇帝予以關懷、照顧。皇帝下詔讓陳湯遷回長安居住,不久去世。
幾年后,
王莽執(zhí)政后,追謚陳湯為
破胡壯侯,封其子陳馮為破胡侯,
陳勛為討狄侯。
歷史評價 陳湯與甘延壽的征戰(zhàn),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穩(wěn)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為漢王朝立下一大奇功,但西漢朝廷內卻有不同看法,一些人認為他們擅自興師矯制,不殺他們便屬優(yōu)待了,如果再加賞賜官,則后繼者豈不都會不聽命朝廷擅自行動了嗎?而故宗正劉向則認為郅支單于囚殺漢使者,殘暴西域各國,理當討伐之,陳湯、甘延壽出奇兵攻殺郅支單于,是在西域地區(qū)為西漢朝廷揚威,“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其勛莫大焉,應該“尊寵爵位,以勸有功”。(《漢書·陳湯傳》)最后,元帝折衷兩派意見,封延壽為義成侯,拜為長水校尉,賜陳湯關內侯,拜為射聲校尉。 陳湯攻殺郅支單于之后,原來就歸降的呼韓邪單于更加臣服,表示愿守北藩,累世稱臣。在漢朝的幫助下,呼韓邪單于重新統一了匈奴,此后漢元帝又將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結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恢復了舊日的和親關系,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xù)了半個世紀,這一切,陳湯是建立了首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