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名的小籠包,掰著手指能數(shù)過來,不過寥寥數(shù)十種而已。可見小籠雖小,好吃卻不易。全國各地都有打著“小籠包”招牌的小包子,但其中大部分都稱不上是一只正宗的小籠包。
開封小籠灌湯包
七朝古都開封的灌湯小籠包子起源于北宋, 歷史悠久,名揚天下。據(jù)說如今各地小籠包的鼻祖,就是開封小籠灌湯包。包子在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的市場上已有售賣,是當(dāng)時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王樓” 的名品,時名為“山洞梅花包子”,號稱“在京第一”。20世紀30年代,第一樓名廚師將大籠蒸制改為小籠蒸制,且連籠上桌,始稱“小籠灌湯包子”。
在河南開封第一樓,小籠包制作極其講究,一出場就有著大家風(fēng)范。肉只用上好的豬后腿,七分瘦三分肥,以當(dāng)年的小磨香油、上好的醬油、料酒等調(diào)味;不拌餡而是打餡,用手邊拌邊不停拍打,直到把餡打得扯長絲而不斷。包子的和面工藝更是要求十分嚴格,要經(jīng)過搓、摔、拉、拽,三次貼水、三次貼面的“三軟三硬”過程,使面光滑筋柔。每一兩面團制作成5個面皮,每個包子捏出18至24個褶紋。蒸熟后不破口不掉底不跑湯,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一只小小的包子,連褶都大小一致、排列有序,自有著一股子貴氣。
制作完成,蒸制也有講究。夏天鋪荷葉,蒸出的包子帶有一股清香;冬天沒有荷葉,就鋪松針襯籠,叫做松針小籠包子,更襯得包子小巧玲瓏,潔白光潤,清素雅潔,且有特殊的香氣,增人食欲。小籠包子隨吃隨蒸,就籠上桌;其形“提起一綹絲,放下一蒲團,皮像菊花心,餡兒似玫瑰瓣”,精美之至,堪稱“天下名包”!開封人吃灌湯包子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先開窗,后喝湯,再滿口香。”只有這樣的吃法才能充分感受到灌湯的鮮美流油、皮餡的軟嫩充盈。
武漢四季美湯包
初到武漢,你一定聽過“到武漢不吃四季美湯包,枉作三鎮(zhèn)游”的說法。四季美湯包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湖北小吃,他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2 年,“四季美”這三字的含義是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yīng),寓意簡單而美好。
武漢的湯包,其實原本是源自江蘇鎮(zhèn)江,開始是江蘇廚師到武漢經(jīng)營揚州小籠包,但因餡心太甜,不太適合湖北人的口味。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后來湖北名廚田玉山用肉皮凍調(diào)餡的方法,制成以咸為主,略帶微甜的小籠包,生意格外興隆。
四季美湯包便是在蘇式湯包的傳統(tǒng)作法基礎(chǔ)上不斷改進形成的。這種湯包具有皮薄、湯多、餡嫩、味鮮的武漢風(fēng)味特色,有蝦仁湯包、香菇湯包、蟹黃湯包、雞茸湯包、什錦湯包等新品種,花樣繁多,風(fēng)味獨特。不僅為武漢人所喜愛,而且在全國也頗有名氣。
北京玉華臺湯包
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這樣寫道:“說起玉華臺,這個館子來頭不小,廚師個個手藝高強,名作很多,所做的湯包,是故都的獨門絕活。”
“玉華臺的湯包才是真正的含著一汪子湯。一籠屜里放七八個包子,連籠屜上桌,熱氣騰騰,包子底下墊著一塊蒸籠布,包子扁扁的塌在蒸籠布上。取食的時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皺褶處猛然提起,包子皮驟然下墜,像是被嬰兒吮癟了的乳房一樣,趁包子沒有破裂趕快放進自已的碟中,輕輕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湯汁吸飲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沒有經(jīng)驗的人,看著籠里的包子,又怕燙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猶猶豫豫,結(jié)果大概是皮破湯流,一塌糊涂。”
“其實吃這種包子,其樂趣一大部分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間。包子皮是燙面的,比燙面餃的面還要稍硬一點,否則包不住湯。那湯原是肉汁凍子,打進肉皮一起煮成的,所以才能凝結(jié)成為包子餡。”
蕪湖湯包
蕪湖的小籠湯包文化,省內(nèi)難有城市可比。走在蕪湖的街道上,要找一家小籠湯包店,絕不需要走10分鐘路,隨便一家小飯店,甚至是茶館、咖啡廳宵夜也可以叫上一籠小包子。蕪湖的美是小而精致的,而小籠湯包也正是符合蕪湖城市氣質(zhì)的一種美食,從皮,到餡,到鮮甜的湯汁,都透露著蕪湖人對食物極致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蕪湖小籠的源起應(yīng)該是從揚州傳入,這個沿江的城市,一方面聯(lián)結(jié)了徽文化,另一面又和淮揚文化交通,當(dāng)?shù)夭似芬彩侨趨R了徽菜和淮揚菜。這個地方物產(chǎn)豐富,山珍、河鮮,南方菜蔬豐富,人民關(guān)注飲食,講究而精細。小籠湯包到了蕪湖,就有了更多改良,包子的形要的是褶多,包子要開口、透氣。包子餡加上肉皮凍,還要經(jīng)過長時間的打制,才能使餡料成型,久蒸也不散。口味上除原來的咸和鮮之外,蕪湖小籠湯包還加入了甜,甜卻不膩,鮮香逼人。
小籠包現(xiàn)蒸現(xiàn)吃,要等個幾分鐘,是懂得享受的蕪湖人的飯后小點心。蕪湖人吃小籠,其實也不分餐前餐后,也有的熟客喜歡飯前吃,二話不說,先上兩籠湯包墊底,有了這鮮甜的味道打底,余下的蔬食自然也風(fēng)情萬種。在合肥,吃膩了那些個煎餅、韭菜盒或是什么蓮蓉大包、白面饅頭,偶爾飯后吃到這么鮮汁滴滴的湯包,似是賞了一出江南小戲。
紹興喉口饅頭
提起“喉口饅頭”,多數(shù)老紹興人都知道,當(dāng)年,這可是紹興小吃的一塊金字招牌。“喉口饅頭”又稱“喉口饅首”,它始創(chuàng)于百余年前的太平天國時期,當(dāng)時創(chuàng)始人王阿德攜帶一家老小避難紹興,在望江樓關(guān)帝廟附近路亭內(nèi)經(jīng)營喉口饅頭,因攜帶方便很受吃客歡迎。這種饅頭用半發(fā)面作皮子,肉餡內(nèi)拌有香蔥,蒸熟后皮薄松軟,餡心鮮香,一口一個,廣受好評。
喉口饅頭與普通小籠饅頭的皮子是不同的,小籠用的是水面,喉口饅頭是用發(fā)面做皮子,面發(fā)酵后入口松軟,而且饅頭是開口的,極像鯉魚開口,所以紹興人喜歡買喉口饅頭給小孩子吃(寓意鯉魚躍龍門)。據(jù)資料記載喉口饅頭選料極為講究:要用前夾心肉,精而帶肥(肥三瘦七最好)。剁成肉糜用上好的紹興太油外加蔥花作餡心。蒸熟出籠時,鮮汁滿溢,色香味形俱全,是紹興平民百姓的一種口頭點心,價廉物美,很合紹興人喜歡實惠的鄉(xiāng)風(fēng)。
上海南翔小籠
說起來,上海不是沒有發(fā)面大包,不過,那大多分布于便利店、路邊攤,供人拿在手頭快速填飽肚子,真正能“登堂入殿”的包子,唯有小籠、生煎。與上海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相符,上海的小籠包同樣精致,小籠包的皮是用不發(fā)酵的精面粉搟制而成,餡料更花工夫,上好的夾心腿肉拌入肉皮凍吊鮮。
對于上海人來說,一只可以被稱為“小籠包”的包子絕不能用發(fā)面制作,冷水面皮子輕薄透明,甚至可隱約看見其中粉紅的肉餡;輕輕的挑開包子皮,里面的湯汁要流滿一只湯勺才算合格。這樣一只小籠包,從被包出來那一刻起,壽命卻僅僅只有10分鐘。確切的說,“包一只小籠包,一個師傅6秒鐘就可以完成,上籠蒸5分鐘熟,上桌后顧客在5分鐘內(nèi)把它吃掉,才是最美味的。”
做小籠最難的步驟是熬皮凍,這是小籠里蘊含的一汪湯汁的來源,“用新鮮豬皮過水,加蔥姜、花雕,按一定比例加水慢慢熬,熬3-4小時之后放到絞肉機里攪碎,之后繼續(xù)熬,放到冰箱冷凍成膠狀,第二天就可以和餡拌在一起。做好小籠包加熱之后,皮凍就化作湯汁,這就是小籠包里最關(guān)鍵的工藝。”
包子皮則是另一個“秘方”。全國的十大著名包子中,只有南翔小籠皮子制作使用的是“油臺”技藝,就是在和面時把油涂抹在臺面上,其他包子使用的都是撒面粉的“粉臺”技藝。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另外,在制作包子皮時,南翔小籠師傅不是用搟面杖搟皮子,而是直接用手掌把面團按壓成合適的包子皮。這是因為手掌上有熱度,接觸之后就能把制作者的情感傳達出來,所以南翔小籠包皮子軟軟的,湯汁在里面很有彈性。
南翔小籠區(qū)別于其他包子的最大不同:一個是含著一汪鮮美的湯汁,一個是薄薄軟軟的皮子。師傅蒸出來的小籠不破皮是一門技術(shù),食客把汁水完整地吞下肚也是一門技術(shù)。新鮮的汁水是其精髓,一是不要浪費,二是小心噴濺,你可以先蘸點姜絲、香醋,配上一碗蛋絲湯,再小心地在半透明的皮子底邊上咬破一小口,吮吸兩口汁水后,將小籠入口咀嚼品味。
嵊州小籠包
說起嵊州美食,小籠包排名第一,那是必須的。據(jù)《嵊縣志》記載,嵊州小籠包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嵊縣陳東生饅頭店,距今已有近90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目前,全國嵊州小籠包的從業(yè)者多達5萬人,每年產(chǎn)值高達上百億。
嵊州小籠包在許多地方打的招牌是'杭州小籠包'。最初的原因是嵊州的'嵊'字太生僻很多人不認識,早先外出做小籠包的人便寫上了'杭州小籠包'招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大招牌還真引來了食客帶來了好生意,人們紛紛效仿。于是,杭州小籠包就成了'嵊州小籠'代名詞。到現(xiàn)在,許多外出的嵊州人還是賣著'杭州小籠包'呢。
嵊州的豆腐小籠最為獨特。首先是這豆腐小籠的皮,制作豆腐小籠采用的面粉沒有加發(fā)酵粉,因此,面皮薄,而且看上去晶瑩剔透,煞是誘人。嵊州當(dāng)?shù)厝艘舶堰@樣的小籠包叫做“緊粉饅頭”。
其次,豆腐小籠餡的用料十分講究,主料是豆腐,外加料酒、子母醬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各種調(diào)料一起攪拌,再加入鹽、味精提鮮,攪拌均勻。嵊州的豆腐小籠還可以分為豆腐小籠和純豆腐小籠兩種,豆腐小籠里會加少許的肉末,而純豆腐小籠里,雖然只有豆腐,但卻仍有著一股肉香。很多店家在包豆腐小籠時,會將剛燉好的骨頭湯倒入餡里,用來提香。但因每家店手法不同,每家店主都會有不外傳的獨家秘方,所以嵊州小籠包的好吃,擁有多種的不同口味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做小籠時,師傅左手攤面皮,右手握餡兒,逆時針一旋,運指如飛,一只小籠包一氣呵成。一籠嵊州豆腐小籠一般八到十個,排列整齊,裝籠、上蒸籠,蒸上個五六分鐘,熱氣騰騰的嵊州小籠包就可以上桌了。剛出籠的小籠包子,一個個晶瑩剔透,透過薄薄的皮能看到里面純白的豆腐、微微發(fā)紅的肉餡和少許點綴用的綠蔥,像一件工藝品,讓人舍不得往嘴里送,聞一聞,鮮香的豆腐里還夾雜著幾絲面粉的香氣;蘸一蘸醋,咬上一口,外皮有韌勁兒,里面是軟嫩鮮香,讓品嘗的人恨不得一下子把它全部吃掉。
杭州小籠包
在《舌尖2》中,杭州小籠包曾有專門出鏡特寫:“杭州小籠包拷貝的是古代開封的工藝,豬皮凍剁細,與餡料混合,皮凍遇熱化為汁水,這正是小籠包湯汁豐盈、口感濃郁的奧秘。”一只合格的杭州小籠包,每只凈重要達到28.5克,18個褶以上,上不接頂,下不露底,形似菊花,收口如鯽魚嘴。蒸熟之后,18道褶紋若隱若現(xiàn),隔著半透明的皮,皮子像嬰兒皮膚吹彈可破。
而提到杭州小籠包,最常被念叨的就是蝦肉小籠。蝦仁和著剁爛的豬肉在小籠里面浸出一包湯水,“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瓣”形容得恰如其分。餡料由清蝦仁、夾心肉、配上鮮豬肉皮凍制成,咬一口仿佛是春天。
鎮(zhèn)江蟹黃湯包
江南地區(qū)做蟹黃湯包的不少,其中鎮(zhèn)江湯包一直盛名在外。蟹黃湯包、蟹黃蒸餃和蟹黃燒賣是鎮(zhèn)江最出色的是“包、餃、燒”三樣,而其中蟹黃湯包,最為有名,膾炙人口,蜚聲海內(nèi)外。許多人到了鎮(zhèn)江,都要專程去品嘗鎮(zhèn)江宴春蟹黃湯包。
鎮(zhèn)江蟹黃湯包的餡心主體是肉餡、蟹黃和皮湯凍。肉餡采用新鮮豬肉斬剁而成,蟹黃則是采用活蟹(過去用的鎮(zhèn)江的江鮮長江蟹,因為江蟹產(chǎn)量萎縮,供不應(yīng)求,現(xiàn)在多用大閘蟹)剝?nèi)猓?jīng)過特殊加工熬制成蟹黃蟹油。餡心要將切碎的皮湯凍和肉餡一起攪拌調(diào)制而成。加蟹湯包的重量很有講究,每只湯包的皮加肉餡都要上稱“稱體重”。
面皮采用小酵素起酵,柔韌而有勁道;制作時需要三翻七拍,形成四周較薄,中間稍厚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兜得住湯而不致掉底。在捏湯包的時候,最好能夠捏出24褶,寓意二十四節(jié)氣,風(fēng)調(diào)雨順;二十四道花紋的收口處形成鯽魚嘴,放在籠里像座鐘,挾在筷上像燈籠,寓意通達圓潤,吉慶有余。最后做好的湯包特點就是體小、形美、皮薄、餡足、湯飽、味鮮。湯包只宜熱吃,湯包內(nèi)皮湯凍經(jīng)蒸制后會還原成液體,因此在食用時千萬不能猛咬一口,這樣會得不償失地燙傷自己的舌頭,甚至殃及他人。
靖江蟹黃湯包
靖江人靠水吃水,飲食以江鮮水產(chǎn)為主,個大肉足的長江蟹同樣是當(dāng)?shù)孛a(chǎn),靖江蟹黃湯包便是以此為主要原料。作家趙珩曾在書中提及靖江湯包,形容道“五六十年代在玉華臺吃的,也難以與之比肩”,更有在《舌尖上的中國》里的出場,雖然時長不足兩分鐘,但也足夠勾動各位看客的饞蟲了。
靖江蟹黃湯包,主要的特點有二:一在餡里、二在皮上。先說餡料,靖江湯包以長江蟹的蟹黃、蟹肉入餡,和以用農(nóng)家散養(yǎng)的老母雞、富含膠原蛋白的豬皮熬制而成的肉皮凍,每一滴鮮美的湯汁都以貨真價實的原材料淬煉所得,是真正的精華。再說皮兒,可別小看了湯包的面皮,既要做到皮薄如紙,又要足夠柔韌筋道,絕不能在蒸制、移動、食用的環(huán)節(jié)破裂。面皮不僅是充當(dāng)一個容器,搟得恰到好處的面皮在食客吸盡湯汁后,佐以姜醋調(diào)味也同樣美味,絕非不少館子的湯包面皮那般干硬厚韌、味同嚼蠟、如食雞肋。
靖江蟹黃湯包,看似簡單尋常,不過面皮包裹著一汪湯水而已。但正因為其構(gòu)成之簡單,導(dǎo)致從選材、熬湯、搟面、捏制、蒸制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務(wù)求精確細致,但凡在任一環(huán)節(jié)出了紕漏都會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成品上,無法挽回。這也是為何淮揚湯包雖不算是非常稀罕的物事,做得好的卻屈指可數(shù)的緣故。
常州加蟹小籠包
據(jù)常州府志記載,常州加蟹小籠包產(chǎn)生于清朝道光年間,由常州小河沿浮橋南堍的萬華茶樓首創(chuàng)。常州加蟹小籠包其實是一種灌湯包,它的獨到之處,一在皮胚,二在餡料,三在皮凍。
首先做皮坯的面粉必須是半發(fā)粉,即剛剛發(fā)起尚未完全發(fā)足的嫩發(fā)粉,這樣方能保證面皮既緊實、富有韌性又具有通透感。至于半發(fā)的度,大多只有經(jīng)驗豐富的大師傅可以掌握。一兩面粉做六張皮,大小、厚薄都有講究,使整籠包子大小一致,呈淡粉白色。餡料以豬肉為主,再加以蟹肉、蟹黃調(diào)制。不加味精,靠糖、姜、蔥、料酒、鹽提鮮,比例有嚴格的規(guī)定。最后的關(guān)鍵是皮凍。小籠包的肉餡中是不打芡汁的,而是用的皮凍,將制好的皮凍與肉餡包在一起,經(jīng)籠一蒸,膠凍融化,形成美味的湯汁。
要說還有什么比這滿口汁水更妙的,莫過于“加蟹”二字。蟹是指蟹油,熬制過程也十分講究,必須選用上好的豬油,熬至金黃,將其撈出,放入蔥、姜、蒜等去腥,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蟹黃一下子倒入鍋中,仿佛成千上萬個精靈在舞動。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熬制好的蟹油冷卻后置于冰箱內(nèi)冷凍,待制作加蟹小籠包時,和豬肉、皮凍拌在一起做成餡兒。6分鐘的蒸煮,蟹油的鮮香完全融化在汁水中,與豬肉、皮凍的肥嫩交融在一起,形成了滿口汁水,肉餡有彈性,鮮香肥嫩的加蟹小籠包,這樣的味蕾體驗自然逃不過美食家的追逐。
無錫小籠饅頭
無錫小籠包,當(dāng)?shù)厝擞址Q小籠饅頭。追溯源頭,無錫小籠應(yīng)該是從北宋灌湯包而來,但它最大的特點是咸中帶甜、皮薄汁多。無錫小籠不光重湯汁,而且重肉餡。用上好的鮮肉做餡,還要做出鮮美的湯汁,這是無錫小籠的特色,也是地方經(jīng)濟文化的凝聚——富裕而講究,這正是近代無錫歷史的烙印。
無錫小籠有別于其他小籠的地方在于它很甜,這與無錫當(dāng)?shù)厝耸忍鸬摹爸乜谖丁庇嘘P(guān)。不過如今,隨著大家對飲食健康的再重視,一些店鋪減少了小籠包餡料中糖的用量,口味漸漸向鮮潔、清淡的方向轉(zhuǎn)變。人們對無錫小籠的評價是:“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
南京六合龍袍蟹黃湯包
蟹黃湯包也是六合龍袍的美食一絕,龍袍蟹黃湯包已有140年歷史,相傳曾為朝廷貢品。雖然這“龍袍蟹黃湯包”,傳說中又與當(dāng)年下江南四處吃喝的乾隆皇帝扯上了關(guān)系,但實際上這里的“龍袍”指的是南京六合區(qū)的“龍袍”,因為江中沙洲形似龍袍而得名。
龍袍蟹黃湯包以其用料講究、配方獨特、制作精良、難以仿制而著稱,僅制作工序就多達33道。長期以來龍袍蟹黃湯包絕技傳人恪守“不外傳”的祖訓(xùn),使其更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每年菊黃蟹肥時節(jié),都要吸引大江南北數(shù)十萬食客前來一飽口福。據(jù)介紹,龍袍蟹黃湯包的主料必須選。據(jù)《六合縣志》記載,“龍袍蟹黃湯包清末即負有盛名,以皮薄、餡嫩、味鮮、不膩而著稱,于制蟹油、皮湯、做餡、搟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看起來似秋菊吐艷,吃起來鮮而不膩。”
南京雞鳴湯包
說起南京,外地游客想到的是鹽水鴨,老南京想到的卻是湯包,其中雞鳴湯包更是老南京人的心頭好。相傳,雞鳴湯包是由蘇州人居銀根帶到南京,居銀根在雞鳴酒家擔(dān)任總廚,于是便在原蘇式湯包的基礎(chǔ)上,運用發(fā)面工藝,選用上等豬肉,研制出甜中帶咸、咸中帶鮮的雞鳴湯包。正宗的雞鳴湯包小巧精致,皮薄且透亮,一口咬下去,能品到甘甜的湯汁,湯色清澈,鮮而不膩,蘸些醋更可以化解豬肉的油膩,肉餡飽滿緊實。雞鳴湯包包好以后,要翻著放到蒸籠里的,這也是雞鳴湯包最明顯的特色所在——“肥肥大大,肚臍眼朝下。”
泰興曲霞湯包
俗話說,“來泰興,不吃曲霞蟹黃湯包,等于不到泰興一游!”湯包好吃與否,關(guān)鍵是湯汁和肉餡。須選用優(yōu)質(zhì)草雞、鴿子、大骨頭、豬皮等煨熬成湯,再和以蟹肉、蟹黃和新鮮豬肉餡,并佐以10多種調(diào)料,才能保證味道香濃鮮美。做蟹黃湯包要用高筋面粉,作湯料的母雞、肉鴿,須測量后爪長短,超過一定尺寸就不能選用,否則味道不正;以豬皮熬制的凍蓉,也要用特制的竹筷反復(fù)攪拌……總而言之,要求極為苛刻,據(jù)說在曲霞當(dāng)?shù)匾仓挥胁坏?0家正宗的湯包店了,并且手藝密不外傳。也難怪這“湯清不膩,稠而不油、味道鮮美”的曲霞蟹黃湯包,被稱為泰興美食中的一朵奇葩了。
揚州灌湯包
揚州人的一天從早上“皮包水”開始,到晚上“水包皮”結(jié)束,說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早茶和泡澡了,其中灌湯包可是茶點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角色。據(jù)《邗江三百吟》灌湯包子條引言:“春秋冬日,肉湯易凝,以凝者灌于羅盤細面之內(nèi),以為包子,蒸熟則湯融不泄。揚州茶肆,多以此擅長。”
這灌湯包一人一籠,一籠一只,個個成人拳頭大小,湯包皮薄如紙,吃法奇特,別看其癟塌在盤子上,但若用筷子小心提溜起來便出現(xiàn)了神奇的景象——湯包瞬時變成了一個 ' 小燈籠 ',透過光,甚至能看到湯水在里面搖晃!
吃灌湯包有個口訣,' 先開窗、后喝湯 ',因這湯包里 85% 都是湯水。吃的時候可以先把吸管插進包子中,待熱氣散發(fā)少許,再小口小口地吸取湯汁,肉皮凍的膠質(zhì)使得湯汁黏稠、肉香濃郁。余下的部分皮薄筋軟,可以蘸點香醋、就點姜絲,蟹味之鮮也被充分激發(fā)出來了。揚州灌湯包的鮮美和濃郁,絕對可讓人一試難忘。
淮安文樓湯包
朱自清先生在《說揚州》中說:“北平淮揚館子出賣的湯包,誠哉是好,在揚州卻少見;那實在是淮陰的名產(chǎn),揚州不該掠美。”文中的淮陰指的即是老淮安,可見老淮安的湯包是淮揚菜中的佳作,而且是老淮安當(dāng)之無愧的特產(chǎn)。
老淮安的湯包,又以文樓為最好。文樓的蟹黃湯包,在清朝道光年間便已出名,其制作上有三絕:一絕,用水調(diào)面,皮面筱薄,透亮明澈,點火就著;二絕,包內(nèi)餡心以肉皮、雞丁、肉塊、蟹黃、蝦米、竹筍、香料、紹興酒等十二種配料混合而成,先加溫成液體,后冷卻凝固。三絕,把冷凍后的餡心納入包內(nèi),入籠而蒸,出籠湯包中的餡心成液體,湯色晶瑩不破,口張湯滿而不溢。
用手撮包子可是一門學(xué)問,資歷淺的廚師都做不來,容易捏破。需要有經(jīng)驗的老廚師小心撮入碟內(nèi),倒上香醋,撒上姜米,再用香菜。上席后,食用時以嘴開口,再吸入湯汁,湯鮮美可口。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現(xiàn)在游客去吃文樓湯包,都會配以吸管,小心吸食包中的湯餡,再品嘗面皮的美味。有詩贊曰:“桂花飄香菊花黃,文樓湯包人爭嘗,皮包蟹黃餡味美,入喉頓覺周身爽。”
丹陽金雞蟹黃湯包
地處丹陽賢橋廣場西側(cè)的金雞飯店誕生于1930年,由丹陽名廚張小林投資創(chuàng)辦,原名錦記飯店,后更名為金雞飯店。金雞飯店以金雞肴肉、蟹黃湯包、魚湯面、鱔絲湯為“看家花旦”,獨步一方。尤其是蟹黃湯包,經(jīng)過長年累月辛苦打磨,在繼承傳統(tǒng)配方的基礎(chǔ)上淬煉出更加獨樹一幟的工藝技術(shù),確立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備受好評。
金雞的蟹黃湯包是用手工拍出來的皮子,大小一樣,厚薄均勻,一張皮子在手上一般是三翻七拍即成,做出來的蟹黃湯包一只只都有24把花紋,收口都像鯽魚嘴一樣,放在籠里像座鐘,夾在筷上像燈籠,令人叫絕。餡心是先用蟹黃、蟹肉熬成蟹油,再用老母雞、筒子骨、豬蹄熬制湯汁冷凍成皮膏,加上少量鮮豬肉拌成餡心,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湯汁鮮美濃香。然后包入面皮,入籠蒸制,一氣呵成。出籠是用手以極快的速度極輕的技巧將其攝入碟中的,故非技藝高超的大廚師是不能保證湯包完美無缺的。
西安賈三灌湯包子
在西安市回民街,灌湯包同樣赫赫有名,但其工藝卻有所不同。賈三灌湯包子店制作的包子其內(nèi)部的灌湯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包好以后經(jīng)籠屜上火一蒸,肉凍化開而不漏。灌湯包的包子皮,晶瑩剔透,十分薄,同時又要講究湯不能漏,包子皮還要不粘籠屜。眾多食客在品嘗之后,都稱贊它“皮薄如紙,筋韌柔穰,餡嫩含湯,佐汁鮮濃”,與臘牛羊肉人稱“三絕”,被譽為古城第一籠。
濟南草包包子
一種名叫“草包包子”的灌湯包或許能勾起許多“老濟南”濃濃的鄉(xiāng)情和回憶。草包包子始創(chuàng)于1937年,因創(chuàng)始人張文漢先生性子憨厚淳樸,鄰里街坊給他取綽號“草包”。“草包先生”聽聞后卻并不生氣,樂呵呵的接受了大家的綽號,并且為自己的包子也取名為“草包包子”,“草包”因此得名。
草包包子的灌湯是利用秘方熬制的6個小時的豬骨湯,出鍋后澆到肉餡里。使用的豬肉也有講究,草包包子用肉必須是豬前肘肉,肥瘦差不多是3∶7的比例,這樣的肉剁碎了能夠抱丸,不至于散開或者成丸過硬。草包包子精致皮薄味美多汁,迄今已開發(fā)出以豬肉灌湯包為首的十余種風(fēng)味。濟南有句話說的好:“到了濟南府,草包來一籠,人生繁雜味,盡在腹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