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買賣商品
可以保佑平安
可以降妖除魔
可以帶來福氣
可以治療選擇恐懼癥
它就是來自東方神秘的力量
錢
古有俗語“大人望種田,小孩盼過年”
過年小孩們不但有糖吃、有新衣服穿
最重要的是有壓歲錢收
壓歲錢就是小孩們的“年終獎”
去年地理君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張
全國壓歲錢地圖
各位小朋友知道該去哪找叔叔阿姨過年了吧
(地圖數(shù)據(jù)僅供娛樂,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然而,本君再仔細一看
對此,廣東網(wǎng)友表示
壓歲錢在廣東叫利是(或利市),寓意著利利是是、做事順利。關系一般的都是10塊,好一點兒的50、100,極少有一個包幾大百、幾大千的存在。
雖然他們紅包厚度薄,但架不住人家紅包個數(shù)多啊!
沒結婚的都可以收利是,不論關系遠近,就算是剛認識也好,沒結婚的就算“小孩”,不管你是30還是50,過年了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恭喜發(fā)財,利是逗來。
所以,利是俗稱“單身狗關愛基金”。(如此暴露屬性的利是,收還是不收。。)
不過小的時候不管你收多少紅包,最后那錢基本都被父母給“存了起來”。。。
壓歲錢的由來
1
壓歲錢,源于“壓勝錢”, 它起源于西漢。壓勝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專門為了小孩佩帶、玩賞而鑄成形似錢幣的避邪品,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后來演變?yōu)榇汗?jié)的“壓歲錢”。
2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fā)高燒變傻。有一大戶人家在年三十晚上,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里,祟正要用他的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于是祟尖叫著逃跑了。
很快,這件事就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紅紙包上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fā)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3
據(jù)《桯史》記載,北宋神宗年間某春節(jié)夜晚,朝廷樞密副使王韶的小兒子南陔,跟隨家人在汴梁街頭觀燈游玩時被歹人掠走,歹人逃跑途中巧遇朝廷馬車經(jīng)過,南陔大聲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南陔倉皇逃跑。宋神宗得知此事后,賜予南陔一些金錢給他“壓驚”,所以“壓驚錢”又演變成了“壓歲錢”在民間流傳開來了,寓意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或許這時候你又要問了
古人過年給多少壓歲錢
和現(xiàn)代人發(fā)壓歲錢寓意不同,古人發(fā)壓歲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意思一下”。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孩子的期望,準備壓歲錢時都要討個吉利,多“以百為數(shù)”,取“長命百歲”之意,故民間又稱壓歲錢為百歲錢。
明清時代壓歲錢大多數(shù)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清朝人富察敦崇寫的《燕京歲時錄》當中就有記載:“以彩線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p>
“百歲錢”風俗在民國時仍很流行,《衢縣志》中記載: 過年時,“尊長選大錢數(shù)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置之臥所,是為‘壓歲’。”
魯迅在《兒童雜事詩》中便曾回憶了小時候在故鄉(xiāng)得壓歲錢的情形:“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
民國以后,壓歲錢演變?yōu)橛眉t紙包錢幣,包一百文銅錢,寓意為“長命百歲”,包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這點壓歲錢合多少人民幣?能買啥?
各朝代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甚至一個朝代的每個皇帝統(tǒng)治時代物價都有差異,要徹底準確的換算明顯是不可能的,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估算數(shù)字。
在古代,購買力是古代貨幣的換算方法之一,用最基礎的米為換算基礎。有人以大米為衡量單位,嘗試推算過銀子的價值,不過換算數(shù)字僅供參考。
唐
各朝史書都有所謂《食貨志》,比如《新唐書·食貨志一》記載:“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絹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錢。”
在評論古代錢銀的時分一般都會用上這么個假定,就是: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銅錢=10000文銅錢。其匯率也不是那么穩(wěn)定,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
如果按5文錢1斗(10斗=1石)的話,1兩銀子可買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米價3元一公斤計算
1兩銀子=59x20x3=3540元人民幣,所以100枚銅錢在唐太宗時期大約等于現(xiàn)在354元
宋
在唐朝,一年的鑄幣量大概也就在30萬貫左右,有時甚至連1萬貫都不到。而兩宋時期,鑄造銅幣的數(shù)量多得驚人。如今無論到哪個賣古錢幣的小攤上,只要抓起一把銅錢,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一半以上都來自宋朝。
在宋代,一個人的日平均消費水平,一般也就是銅錢數(shù)十文至百文左右。
清
清朝,光緒年間的一本《日用錢流》記載了光緒十年的物價:青菜一斤3文,筍一斤10文,雞一斤86文,咸魚一斤50文,米一石2875文折銀1.6兩左右。
所以在清朝光緒年間,100文銅錢差不多能買兩斤咸魚
錢幣在節(jié)日里還有什么玩法?
餃子里放錢
中國人過年包餃子時,有把一枚錢幣包進餃子里的習俗,誰吃餃子咬到這枚錢幣,誰就會吉祥有福氣。
除夕掛錢
明清時,全國各地幾乎都有除夕門前掛“五色紙錢”的習俗。有的地方叫“喜錢”,也有一些地方認為除夕為“疫神布災時”,要掛“封門錢”,叫“散歲”。據(jù)嘉慶年間的地方志記載,陜西洛川一帶百姓在初一會以“黃紙作錢”,結彩懸門,名“寶蓋錢”。
二月二 引錢龍
以前在山西河北等地的人,早晨要到水邊汲水。二月二這天,人們會在壺內放幾枚銅錢,然后,隨走隨傾灑一條水跡回家,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了。在缺水的北方地區(qū),龍這祥瑞之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除此之外,錢還可以用于各種禮俗場合:嬰兒出生后的“洗兒錢”;唐時婚禮“帳撒五銖錢”的“撒帳錢”;死者入殮時在口中放一枚錢幣的“口含錢”;還有如今結婚的各種“彩禮”和“份子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