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首先談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秋天的雨》是小學語文部編本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圍繞本組“秋天”這個專題,使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語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為寫秋雨,實則寫秋天。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針對教材的特點和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本節課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語言的魅力。課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那些藝術化,抽象化的語言給學生在理解上帶來了困難,因此品味文中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天性好動,好奇心強,形象思維趨于成熟,但抽象思維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學生對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但課文藝術化,抽象化的語言也給學生帶來了挑戰。
三、教學目標
針對這樣的教材,教學目標的制定,我將依據新課標總目標和三年級階段目標,語文教學要注意字詞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因此我特別依據新課標新課標三維目標制定本課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體驗鍛煉了學生的朗讀技巧,提升了形象思維能力和畫面感以及豐富的想象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秋天美,感受語言美,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以上教學理念,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這節課中,我確立了“以讀為主,讀講結合,會意入境,情境交融”的教學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通過反復品讀,感受秋雨的美;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秋景之美。在學法指導方面,我采取由牽到扶再到放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地個性化閱讀中,揣摩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包括如下環節:
(一)復習字詞,問題導入。
首先通過各種形式的讀(齊讀、指名讀、小老師帶讀)讓學生將字詞熟練于心,為接下來的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再通過多媒體情景引出課題。
(二)精讀課文,理解體驗
師配樂范讀,學生邊聽邊思考:你都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問題,已經對文章的內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接著通過比較、討論,讓學生將秋天的美的感受讀出來。
第二自然段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段落,我先讓學生默讀找到描寫顏色的詞語,并完成填空。接著我采用了情感朗讀法,符合《新課標》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我會和學生共同得出結論秋天的雨具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在此環節中,我還恰當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比喻句的寫作練習。這一設計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接軌了,為了讓學生有物可寫。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欲望。
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恰當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文中的美麗景色,在美妙的音樂中,以情助讀。通過男女比賽讀秋天的各種香甜的氣味從而感受到豐收的喜悅。
課文第四自然段,文字妙趣橫生描寫了深秋中各種動植物過程中準備過冬的場景。我采用填空的形式把握文段內容并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秋天歡樂的氣氛。
通過前面幾個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們對秋天都有深刻的感受(美麗、歡樂…….),自然過渡到第五個自然段: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就此也完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體會秋天美,感受語言美,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贊美之情。
最后一個環節,拓展、積累、升華感情:拿起筆寫出、畫出多姿多彩的秋天。
五、說板書設計
11、秋天的雨
鑰 ↗ 五彩繽紛 ↘
→ 香甜的氣味 → 美麗、歡樂……
匙 ↘準備過冬 ↗
北景港中心小學
謝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