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繁,人生如棋。識棋理、懂布局,下棋方可占據(jù)主動、獲得勝機;知進退、明得失,人生才能從容自如、走向成功
一個人要走好人生、成就輝煌,既要熱情,又要智慧。要善于看遠、看透、看淡,保持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心態(tài),對于抓住機遇、應對挑戰(zhàn),實現(xiàn)個人價值,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促進社會和諧,意義十分重要。
看遠,就是著眼未來、堅定信念,確立遠大奮斗目標。
看遠,就要志存高遠。存高遠之志要立遠大目標。一個人如果目光短淺,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范圍之中,就看不到遠處的風景。正如一枚小小的銅板,如果太靠近眼前,就會遮蔽所有的陽光。同時,人生之旅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有順境也有逆境,有鮮花也有荊棘。一個人如果過于看重眼前,拘泥于一時一事的得失,就可能失去擁抱未來的機會。看遠,就要打開視野、面向未來,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當然,理想和目標的選擇,既要符合時代潮流,又要切合個人實際;理想和目標確立之后,更要腳踏實地為之奮斗。
看遠就要有“比較”。比較之意,是確定事物同異關系的思維過程和方法。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好與壞、優(yōu)與劣、真與假、實與虛、是與非、美與丑等,都是比出來的。比而知不足,比而明差距,只有在比較中才能見分曉。主要有縱比和橫比。縱比,即按時間順序前后之比。可以比出歷史經(jīng)驗,比出現(xiàn)實啟迪,從而發(fā)奮圖強,不斷進取;也可以比出“今不如昔”,比出前途渺茫,從而消極低沉,停滯不前。對待成績,有的人把它當作資本,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而有的人把它當作新的起點,激勵自己從零開始,不驕不躁。對待挫折,有的人把它當作包袱,精神頹廢,意志消沉;而有的人把它踩在腳下,昂揚向上,奮然前行。 橫比,即與左右周邊之比。可以比工作,比學習,比干勁,比奉獻,比成績;也可以比職務,比待遇,比享受,比索取,比財富。可以比出催人奮進,“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待何時?”;也可以比出喪失斗志,“人生能有幾回醉,別人能醉我也醉”。高比,可以志存高遠,比得愈高,立志愈大,向上奮進的動力也愈足;低比,可以趾高氣揚,從此“船到碼頭車到站”,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比較作為一種思維過程和方法,要有正確的立場。正確的對比,應該辯證地、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之間的差距,在本質和主流上比;錯誤地對比,總是固定地看待事物之間的差別,在形式與枝節(jié)末葉上糾纏不休。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比較觀,去創(chuàng)造一流的成績。
看遠就要有“銳氣”。銳氣是一個人思想、修養(yǎng)、意志、魄力的綜合表現(xiàn)。凡成大事者,必有銳氣。勾踐因銳氣而臥薪嘗膽,率三千越甲吞吳復國;項羽因銳氣而破釜沉舟,使百二秦關終歸西楚;岳飛因銳氣而壯懷激烈,為還我河山縱橫馳騁;共產(chǎn)黨人因銳氣而在中國革命斗爭中氣吞山河、橫掃千軍。江河之有銳氣,故成萬千氣象;樹木之有銳氣,故成浩瀚林海;土石之有銳氣,故成嵯峨大山。 銳氣是執(zhí)著追求、奮發(fā)進取的敬業(yè)精神。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感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動力和源泉。只有想干事,才能干好事、干成事;只有牢記責任,才能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有了事業(yè)心和責任感,能力強的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即使能力相對較弱,也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缺少銳氣,就會在職不盡責,安心不盡心,工作應付,作風飄浮,成績平平。我們應當摒棄那種胸無大志、不思進取、庸庸碌碌的狀態(tài),樹立事業(yè)高于一切、責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干出一番成績,成就一番事業(yè)、造福一方百姓。銳氣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要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解決問題的決心,應對挑戰(zhàn)的辦法。關鍵在于有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敢為人先的魄力,有沒有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的勇氣,有沒有知難而進、大膽創(chuàng)新的堅強斗志。有了這股銳氣,再大的困難都會無堅不摧,再多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銳氣是意志消沉、挫折失敗的克星。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挫折失敗往往與勝利成功相伴而行。面對挫折失敗,要有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的勇氣,不能遇到挫折就沮喪、遇到失敗就泄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jīng)歷挫折失敗怎么能走向成熟呢?有了銳氣,就能在意志消沉時煥發(fā)激情,堅定信心;在挫折失敗時迸發(fā)勇氣,增添動力。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修列《兵法》,都是不向挫折低頭、不因失敗氣餒的意志品格的體現(xiàn)。銳氣是學習的結晶、思想的升華、意志的體現(xiàn)。要始終保持昂揚銳氣,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奮斗到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頭腦,凈化自己的心靈,豐富自己的思想,鍛造自己的品格,錘煉自己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排除各種私心雜念,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fā)展,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才能開拓創(chuàng)新、勇往直前,直至到達勝利的彼岸。
看透,就是認清本質、領悟真諦,把握正確人生航向。
看透,就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不為表象所迷惑,不被假象所蒙蔽。人生一般不過百年,需要得到物質滿足,更應當追求精神富有,這樣才能賦予生命以價值和意義。如果滿腦子都是權力、金錢、美色,不惜為之忙于算計、疲于奔命,甚至利令智昏、鋌而走險,最終必將誤入歧途、褻瀆生命。看透,才能不為物所役、不為欲所累,懂得“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道理,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看透,才能把握人生航船的正確方向,排出生命過程本末輕重的優(yōu)先順序,進而產(chǎn)生偉大的行動,真正領略生命高處的絢麗。看透就要有良好心態(tài)。良好的心態(tài),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人修養(yǎng)程度的體現(xiàn)。在喧囂紛擾的人世間,能保持一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平常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面對金錢、權力、美色的誘惑,懷揣平常心的人,對此往往不屑一顧,只是兢兢業(yè)業(yè)、專心致志地干工作,以默默奉獻為樂。他們懷才而不炫耀,真誠而不吹噓,有了成績也不張揚。對名利、財色之類,完全采取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一切順其自然,處之泰然。我們黨員領導干部應該欣賞這種心境,提倡和鑄造這種心境。有了這樣的心境,什么風風雨雨,名利得失,綠肥紅瘦,飛短流長,統(tǒng)統(tǒng)可以置之腦后,從而生活得更加充實、瀟灑、飄逸。
看透,就要有良好的心境。心境是指個人心神表具的境界,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靈等。人生在世,求生存、謀發(fā)展,會產(chǎn)生諸多的心理問題、心態(tài)表現(xiàn)。醫(yī)學研究和實踐表明,心境是人身的健康之源、自強之本、長壽之根。心境決定著人生的命運。心境好,病難找。生病的人,大多與精神壓力有關。心境好,抗打擊能力就強,能夠從容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心境不佳,承受能力就弱,遇到一點小挫折可能就倒下了。人應當經(jīng)常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調理自己的心境。養(yǎng)身重在養(yǎng)心,補體重在補腦。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人只能活一輩子,不能活兩輩子,應懂得善待自己。在百忙之中,應為自己營造心靈的港灣,修筑生命的驛站,使身心得到棲息,以便勝任事業(yè)的重荷。自我養(yǎng)心,健康心境,關鍵要學會調攝。有人主張用“順、慎、和”三字訣,來促進良好心境的形成。順,就是順其自然,順隨四季氣候變化養(yǎng)心,順理依章處置矛盾和糾葛,凡遇不如意事,順其來去,不背憂慮包袱,否則勞心傷神、損害健康。慎,就是謹慎處事,凡事做最好努力,又有風險防范預案。謀求最好,慮及最差。這樣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規(guī)避了萬一的風險,進可以成功,退可以安全。和,就是和諧為上,心平氣和,從容鎮(zhèn)定,坦然面對一切。要知道,雖然在你上面的有的比你弱,但在你下面的更有比你強的,比你富裕的人千千萬,比你困難的更有萬萬千,持有這種心境意念,就能夠氣順神閑,過好每一天。養(yǎng)心的核心是個適度問題。中華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一再告誡,精神情志活動要適度,體力房事要適度,飲食五味要適度。蘇東坡有“三養(yǎng)”之說:安分以養(yǎng)福,寬胃以養(yǎng)氣,省費以養(yǎng)財。諸事再好,適可而止,貪多嚼不爛。適可而止是人生哲理,適度是健康之母。心境理智平和,便會過濾掉不利的思想和情緒,就能夠看到柳暗花明,從而維護良好的身心狀況。擁有健康不一定擁有一切,而失去健康必會丟掉一切,為了可持續(xù)的健康,我們要注意養(yǎng)心補腦,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個好的心境。
看透,就要有良好的心態(tài)。良好的心態(tài),是一種鍥而不舍、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狀態(tài)。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一蹴而就。中國女排沉寂了17年之后再次問鼎世界冠軍,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她們才知道。滿含悲傷吐絕章的詩人杜甫,命運多舛的文學家蘇軾,百折不撓的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逆境中奮斗不息的張衡,他們哪一個不是在寂寞中奮斗,逆境中拼搏,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取得事業(yè)的成功。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化學家維爾納說:“真正的雄心壯志幾乎全是智慧、辛勤、學習、經(jīng)驗的積累,差一分一毫也達不到目的。至于那些一鳴驚人的專家學者,只是人們覺得他一鳴驚人,其實,他下的功夫和潛在智能,別人事前未能領會到!” 良好的心態(tài),并不是說可以無所追求,不思進取。要知道,平常不等于平庸。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就是說不能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不能心浮氣躁,利欲熏心;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騖遠。而要從長計議,心平氣靜,從容奮斗,把煩惱和憂愁一掃而光,使理想和歡樂盡情地展現(xiàn)和升華。這樣,你的生活就會充滿魅力,精神就會更加充實,心境就會更加坦蕩。清人王永彬在《圍爐夜話》中講,“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知終身無安逸之時。”他認為,“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也。”這形象地揭示了人生難免困苦憂患,故歷來有“憂患人生”之說。我們常講:祝你一帆風順,祝你萬事如意。這只是一種愿望,實際不可能都“風順”,都“如意”。而坎坷和挫折,倒是一種常態(tài)。有一些不順利、不如意,也未必都是壞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有位老人在草地上發(fā)現(xiàn)一個蛹,就帶回家去,蛹殼上出現(xiàn)裂縫,蝴蝶掙扎了許久,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老人于是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只蝴蝶身軀臃腫,翅膀平扁,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了。原來是蝴蝶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須在蛹中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直到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可能是一種必然,一道門檻。不經(jīng)過掙扎、挫折、磨煉,是很難脫穎而出的,也很難健康成長。吃苦貴在先,也是人生的一種本錢、一份財富。古羅馬塞涅卡說:“沒有誰比未遇到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為他從未有機會檢驗自己的能力。”遇到不幸,能夠泰然面對,就能渡過難關,也使自己得到磨煉。凡事想開了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自古人間苦無邊,看得高遠境如仙。”汽車輪胎之所以能在路上支持那么久,是因為它可以接受一切,能夠化解各種壓力。有的人接受不了殘酷的現(xiàn)實,一旦事與愿違,就改變了初衷,動搖了信仰,陷入了極度悲觀,進入了抑郁病態(tài)。現(xiàn)在有很多東西在減少,如精神樂園,有許多東西在增加,如精神病院,這或許是一大成因。培根講:“幸運所需要的美德是節(jié)制,而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后者比前者更為難能。”寵辱不驚,我們當有這種大度、這種定心。要獲得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必須下一番苦功夫。這就需要按照“參加革命是為什么?現(xiàn)在當官應當做什么?將來身后應當留點什么?”的要求,加強理論修養(yǎng)和黨性錘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操守革命氣節(jié)。只有這樣,才能名惑不移志,利誘不動心,色迷不亂意,也才不會因小失而耿耿于懷;因小成而忘乎所以,自覺做到利益面前不伸手,困難面前不低頭,挫折面前不氣餒,始終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扎扎實實地工作,不斷為黨和人民建立新的業(yè)績。
看淡,就是淡泊自守、樂觀曠達,保持健康生活情趣。
看淡,就要寵辱不驚從容。在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的文人士大夫中,無論是在才華橫溢、學養(yǎng)富贍方面,還是在成就巨大、影響深遠方面,都很難有人超越蘇東坡。就是這位蘇大學士,在政治前途渺茫、生活極其艱難的日子里,始終保持著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他既面對現(xiàn)實,又超脫現(xiàn)實,以一種詩意的、藝術的審美態(tài)度來看待人生逆境。無論貶謫到何方,無論經(jīng)受怎樣的挫折,他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風明月中得到美的享受。 由此使人聯(lián)想到,每到考察任用干部之時,有些干部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心浮氣躁:托人說情拉選票,東奔西跑找關系,挑肥揀瘦選位子,等等。特別是在提拔無望時,便萎靡不振,牢騷滿腹。這種消極悲觀的情緒,既影響個人的發(fā)展進步,又在干部隊伍中造成了負面影響。 蘇東坡在仕途失意之時,始終保持一種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達觀胸懷,從不放棄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人生態(tài)度,撰寫了二千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和散文,成為流傳后世的寶貴精神財富。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和窘迫的生活,在惠州,他自寬自解道:“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儋州,他吟唱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盡管他的詩詞文曾在當時被列為“禁書”,但還是有人冒險傳抄、誦讀;盡管他被貶到天涯海角,但還是有人不遠千里專程去探望他,拜他為師。這正是被他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啊!有位哲人說,帝王不過一域一代,唯有思想者的影響能夠跨越時空。我覺得做官不過一域一時,唯有老百姓的口碑才是真正的政績。奉勸那些已被提拔或尚未提拔的同志,多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事業(yè)上,放在個人能力素質的提高上,放在發(fā)展好、維護好、實現(xiàn)好群眾的根本利益上,少在追名逐利上動腦子、使力氣。要相信組織,相信群眾,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馬”,“伯樂”總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你;即便一時沒有發(fā)現(xiàn),也不要怨天尤人,垂頭喪氣。要知道,是金子總會有發(fā)光的時候,有才干總會有施展的機會。好男兒應當始終以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心態(tài),面對個人的名利得失,以樂觀豁達、奮發(fā)進取的狀態(tài),干出一番成績,成就一番事業(yè)。
看淡,就要明辨成敗得失。“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笑看天上云卷云舒。”,民國元老、書法家于右任,飽經(jīng)滄桑,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有人問及他高壽之道,他指著家中一對聯(lián),笑而不語。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是:“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橫批:“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道是“最完美的產(chǎn)品在廣告里,最完美的人生在悼詞里,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里,最完美的婚姻在夢境里。”如果求全責備,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慶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分之一二,就能漸入淡泊之境。有人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該得的一定會得到,不該得到的不爭不急。有這樣的心態(tài),才能處在一種智慧狀態(tài),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知道適度的人不會遇險。蘇東坡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它形象而詩意地揭示了一條普遍規(guī)律:不圓滿是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的慣常現(xiàn)象。明白了這個道理,或許就可以“戰(zhàn)戰(zhàn)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當遇到春風得意的人生順境時,我們就不至于忘乎所以而樂極生悲;當身處凄風苦雨的人生逆境時,我們就能心平靜氣而坦然處之。人有時會產(chǎn)生失落感,這是因為總在與他人比較。人在沼澤,身在囹圄。換一個角度風景就不一樣了,你就是世界,你就是幸福,你就是未來,你就不失落了。失去不一定是損失,也可能是獲得,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而塞翁得馬,焉知非禍。英國思想家羅素,上世紀70年代初來到中國四川,意在幫助民眾解除痛苦、獲得幸福。在乘竹轎上峨眉山時,他發(fā)現(xiàn)累得滿頭大汗的轎夫們絲毫沒有怨氣和煩惱,反而很樂觀和風趣。羅素陡然心生一絲慚愧和自責,我憑什么去寬慰他們,憑什么認為他們不幸福?坐轎子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抬轎子的人未必是不幸福的。人生之幸福,在每個人的心中。認為自己聰明的人是愚蠢的,認為自己幸福的人是幸福的。有人講:“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病痛和靈魂的無紛擾”;也有人認為:“有書真富貴,無病大神仙”;還有人主張用減法求快樂,“退一步海闊天空”,“少吃一口安穩(wěn)一宿”,“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些話都是教人減法處事。有人這樣評論比爾?蓋茨:最聰明的地方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沒做什么。南懷瑾說:“宇宙間的一切道理,都是一增一減
非常簡單。”生活中做減法遠比做加法難,做好了有助于我們成就大業(yè)。
看淡,就要正視進退升降。有人講,做人之難,從官場可窺見一斑:當不了官,難;當了官升不上去,難;當了官窮于應付勾心斗角,難;當了官發(fā)現(xiàn)自己不過如此,更難。錢鐘書說:“想做官的人就像猴子,向上爬的時候,就露出了自己的紅屁股。”要做一個好官,需“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干得比牛多”。有人原是單位的“頭兒”,后來退下來,“頭兒”前加了個“老”字,成了“老頭兒”,身價和處境就不一樣了,門庭若市成了“門可羅雀”。蘭州玉泉山公園有副對聯(lián):“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去難。”有人感嘆:“高處不勝寒,人間有溫暖。”這都從一個側面講了為官之憂之愁之難。盡管如此,想當官的依然大有人在,且呈急速增長之勢,超過了職務資源的可供量,造成供需矛盾。想當官未必都是壞事,很多人也確是當官的料。應廣開才路,不拘一格,把人看清選準用好,防止“蒼蠅叮菩薩----看錯人頭”。作為個人來說,也不能把當官看得過重,看成是唯一的出路。而且要憑素質、走正門,不投機鉆營。跑來要來的官,當著有什么意思?能不能當官,不僅有個人素質問題,還有機遇問題。為了班子建設的加強,為了結構比例的優(yōu)化,為了年輕干部的成長,總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犧牲的。碰到了這種情況,應當想得通。花開自有花落時,萬物都有始有終,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也是暫時的,離退休了,沒權了,理當順其自然、坦然對待、泰然處之。有個地方新聞報道中,把現(xiàn)任市長寫成了“原市長”,媒體負責人忙著作檢討。市長風趣地說:“沒關系,我總有一天要變成原市長的,不過你們寫早了一點。”有進就有退,有上就有下,這是必然規(guī)律。為官需要有這樣一種心態(tài)。領導干部也是人,“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有人講,想不開時,可以去看看“三座山”。看井岡山,中國革命犧牲了多少英烈,與他們比,我們豈不是太幸福了?看普陀山,看佛的大境界、大度量、大胸懷、大慈悲。看八寶山,無論什么級別的官員、多么有錢的富翁,到了這里都是一縷青煙飛天外,個人得失實在是小事,不要動不動就想不開。還有人建議,人在浮躁之時,不妨去三個地方看看。常去醫(yī)院看看,你會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身體是最重要的;常去監(jiān)獄看看,身陷囹圄,失去自由,那才是最痛苦
的;常去火葬場看看,無論什么級別、榮耀、富貴,在這里實現(xiàn)了最終的平等。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不能為之弄得神形憔悴。如果有了權和錢,卻失去了尊嚴,沒有了健康,活著又有什么樂趣?看遠、看透、看淡,是達到人生和諧、成就事業(yè)輝煌的重要途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