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王筱
來源:流年芳華(ID: wangxiaojuly)
結婚是找個相愛的人,互相溫暖。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姍姍朗讀音頻
01
老楊是個好人,這是大家對他最直觀的評價。
除此之外,他還是個能人,頭腦靈活。早年開始做生意,如今在小城里有多套房產。
楊太太很能干。當初創業,老楊在外頭跑,太太在家盯著。
兩人育有一子一女。雖然是介紹認識,但也曾經蜜里調油過。
不知從何時起,因為什么原因,楊太太開始看老楊不順眼。據說看見他,就像見了仇人,恨不得將其生吞活剝。
生意不好做,各種三角債。老楊疲于奔跑,回到家還要和太太斗智斗勇,生活極其困頓。
太太的脾氣越來越大,大家無限同情老楊。但沒人勸他離婚,他也沒想過離婚。就連太太要離婚,他都堅決不離。
也許真應了那句話,男人有錢就變壞。老楊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
當初知道后,太太著實鬧了一場,據說在家連打了老楊十幾個耳光,老楊沒還手,然后和外面的女人斷了。
回歸家庭,可家庭依然沒溫暖,太太也不知是不是更年期,反正脾氣一如既往地壞。于是老楊又有了別的女人。
問為什么不離婚,因為有孩子。可是孩子都已經成家生子。
那就可以找外遇?他也是人。
既然需要溫暖,為什么不離婚?怎么能離婚?孩子都有了。
總之就是:婚姻不幸,妻子不能給予家庭溫暖,那就到外面找,反正不能離婚。
02
作家周沖曾在一篇文章里講過一個故事。
她曾經問過一個50多歲的男人:“某長,你覺得離婚率高,是好事,還是壞事?”
對方果斷說:“當然是壞事。國家應該管一管……”
周沖繼續說:“那么,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很痛苦,怎么辦?”
對方說:“那就自己出去找一個情人。婚是不能離的。”
可以出軌找情人,但婚姻不能解體。
從這位某長、老楊及周邊人的反應看,持這樣觀念的不是個別人。
他們不考慮一方在不幸婚姻里的不快樂,也不考慮出軌對另一半的傷害,只是單純地認定不能離婚。
在他們的意識里,婚姻注重的不是個人感受,是別人怎么看你,是隨著社會的潮流走。
別人結婚你也得結婚,別人生孩子你也得生孩子,生了孩子就不能離。
不離婚,婚姻就維持了形式的完整。
離婚是讓人笑話的,出軌卻可以被理解。
在他們的觀念里:婚姻的形式完整比實質更重要。
03
不止一個網友求助,想離婚,但父母不同意,甚至以死相逼。
哪怕老公已經出軌,婚姻名存實亡,甚至是家暴。
勸她們的話無非是,大家都是這么過的,有了孩子/年紀大了就好了。
反正一句話,婚不能離,至于幸福不幸福,哪那么矯情?
有了孩子的,不能自私,不能為了自己追求幸福讓孩子沒了爸爸/媽媽。即使那個當爸或者當媽可能基本不盡爹媽的義務。
有些人從來不明白,比起完整的家庭,父母的不相愛和爭吵更有殺傷力。
不止一位心理學家告誡過大家,父母經常爭吵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對愛情和婚姻甚至人生悲觀。
不完整不等于不幸福。不幸福的家庭即使完整也會帶給孩子傷害。
04
盡管我國以往的婚姻是“床都沒上就結婚了”。但老一輩們對婚姻的確看得很神圣。
他們信奉“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一旦結了婚,不管日子多艱難,都不會有二心。于是多少人共同撫養大一群兒女,還走過了金婚。
但看到他們對待離婚和外遇的態度,才發現:他們所認為的婚姻神圣,恐怕不是婚姻實質,而是婚姻表面吧?
不管婚姻生活多不幸,哪怕兩人像仇人一樣,哪怕有外遇,但婚姻不能解體。
只要不離婚,一切都是完好和正常的。
他們不懂,婚姻的神圣不僅在于相互扶持,還有互相忠貞。
當彼此不再成為對方的依靠,不再忠誠于對方,婚姻已經名存實亡了,只留下一個空殼而已。
結婚不是找個人領證這么簡單,更不是找個固定吵架的對象,互相傷害。
結婚是找個相愛的人,互相溫暖。
在如今高離婚率的現實環境中,“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的傳統觀念看似有積極意義,但實際上卻很擰巴。
因為這是一個注重個人感受的時代,看到別人結婚再離婚,看到不離婚的人彼此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婚姻必將在一些人眼里變得面目猙獰。
當有些父母奇怪為什么自家孩子不愿意走入婚姻,他們是不是應該反省自己的婚姻和對婚姻的觀念。
當年輕的孩子看到,父輩們哪怕不再相愛,也要糾纏在一起互相傷害。看過婚姻丑陋的一面,誰還會向往婚姻?
當他們耳聞目睹的都是結婚等同于搭伙過日子,婚姻哪還有什么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