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發出生于農村家庭,原籍廣東開平,因為家里貧窮,他從小幫母親打零工貼補家用,雖然生活清苦,卻也樂在其中。
1973年,18歲的周潤發在報紙上看到無線電視演員訓練班(TVB)的征人廣告,便與朋友一同去應考,幸得考官之一的鐘景輝賞識。 可以說自他進入TVB培訓班到25歲主演萬人空巷的《上海灘》,周潤發見證了香港影視劇的黃金時代。曾經有很多著名導演都給予周潤發很高的評價,大導演李翰祥說:周潤發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華語男演員,周潤發遠走好萊塢代表著香港最輝煌時代的終結!因為只有周潤發主演的電影里黑幫電影和浪漫英雄主義電影才是藝術!他是西方人眼里的加里.格蘭特+哈里森.福特。杜琪峰對他的評價:周潤發最完美,他可以演英雄,也可以演感情戲。著名導演張婉婷:周潤發,一點架子也沒有。王志文 :香港演員中最欣賞周潤發和梁朝偉。
很多人認為演員是一份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的職業。事實好像也真是如此,明星得到了名、利與眼球,卻很難像普通人一樣活著。然而周潤發卻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所有的迷失,都是人為。他曾說“無論身份地位,生而為人最基本的快樂,永遠是柴米油鹽的煙火氣和親人之間的love and peace”。
明星比普通人容易賺錢,同時也會失去很多樂趣。周潤發與陳薈蓮結婚第二年喜迎小公主,即將臨盆的時候,女兒臍帶繞頸窒息。孩子沒了,嬰兒房里的床、衣服、玩具還在準備迎接它的主人。最可憐的是太太用了7年,才走出喪女之痛。在與佛結緣的周潤發看來,這件事多少有命運光影劃過的痕跡。
底層出身的周潤發,對于自己的命運一直有清晰的認知:錢,是上天暫時讓他保管的;運,雖然是自己拼來的,但人生如交易,一切的得到,終究需要拿失去做交換。所以,他淡然接受了與太太相伴終老的安排,轉頭朝命運莞爾一笑。
周潤發一向是一個生活簡樸、重情重義的人。2017年,周潤發夫婦決定裸捐56億,成立慈善基金會。從結婚那天,周潤發就是把錢交給太太的男人。陳薈蓮作為周潤發的太太、搭檔、經紀人,每個月給發哥的零花錢是800港幣,所以香港市民看到周潤發買15塊錢一雙的人字拖。
在做客朱軍的《藝術人生》,周潤發說:“我從不穿名牌。服穿著自己舒服就好了,不是穿給別人看的。”周潤發不買豪車,沒有司機,出門主要靠公共交通工具。
有人可能會說這么不看重錢的周潤發,肯定不計較片酬吧?錯,他非常計較。魯豫問周潤發,你愿不愿意零片酬出演能獲獎的電影,周潤發說我不愿意。“片酬是規矩,演戲是興趣,錢可以存入基金會做慈善,但電影終究是一門生意,其次才是藝術。”
周潤發重錢也重義,金錢與道義,在他身上完美地統一了。想必有人也知道吳孟達跟周潤發幾乎同期起步,年輕時兩人關系不錯,而且合作拍過多部電影。人到中年,周潤發人淡如菊,而吳孟達卻老夫聊發少年狂,需要供養三任太太和五個孩子。沒戲拍揭不開鍋,找周潤發借30萬,周潤發拒絕了。發哥這是吝嗇小氣嗎,其實不然。很快有劇組找吳孟達拍戲,片酬幫他度過了難關。但是不知道實情的吳孟達懷恨周潤發,直到某年頒獎禮,當年找他演戲的導演告訴他,如果不是周潤發推薦了你……周潤發談起這件事,說我借他30萬,他很快又會揮霍掉,只有自己賺的錢,才會珍惜。
真朋友就是,我不會借你30萬,但我可以幫你賺到30萬。
有時候錢是好東西,能幫我們看透人心;看一個人的智慧,要看他如何對待錢。黃霑說,周潤發已經“看破財富”。覺得錢不重要,不叫看破,那是矯情,賺不到錢說錢臭。真正的看破,是我知道錢的重,有本事擁有很多的財富;更明白錢的輕,有多大本事拿起,就有多大本事放下。
周潤發是一個能在別人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我們都知道周潤發在香港娛樂圈不當老大很多年,當年梁家輝被封殺,一年多沒戲拍,是周潤發帶著他,去臺灣打碼頭,逢人介紹一句,這是我兄弟。
陳薈蓮膝下無子,婚姻缺乏安全感,周潤發就把自己的全部事情交給她打理。無論片場開工還是路演宣傳,發哥發嫂像一對連體嬰。
他對生活的態度是:生活是真正屬于自己的。10年前,演員任泉跟周潤發一起拍戲,覺得周潤發這么拼,不可思議,就調侃:“發哥,你賺這么多錢,給誰花呢?你又沒孩子……”周潤發一笑,神秘地說:“這錢不是我的,我只是暫時保管而已。”
可能我們一直在想,人生在世,究竟什么才是我們自己的?有人說,人過了30歲,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生活。可能說來說去,生活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你怎樣對待一日三餐、柴米油鹽,決定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對于周潤發來說錢與名,只是為了方便他的生活。一個有錢人,可能冷漠自私;但一個幸福的人,從不可能是冷漠的。
人生的前半段看你能拿起多少,人生的后半段,看你能放下多少,一拿一放,就是生而為人的智慧和成長。想想周潤發這么完美的人,喪女、丁克、老去,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我們還有什么東西放不下?所謂努力,也不過因為期待中年的佛性,才有了年輕時的獸性,畢竟,你現在擁有,更方便日后放下。
我們或許可以用“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來評價周潤發。
看完周潤發不一樣的生活態度,大家有什么啟發或感想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