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相先生
新疆心理咨詢師
已關注
所屬專欄: 成年人心理必修課
摘要:
1、缺愛的人,往往會過度付出,看起來這是無私,其實這種無私是一種假象,他們的付出是有強烈的付出感的,是有某種目的的,是為了讓別人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回報自己。
2、適當的自私是符合人性的,在法律和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活出自己的人性,這樣才會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諧。
3、內心匱乏的人,是無法給予的,所以把自己放在關系的第一位,活得自私一點,先“豐富”自己的內心,你才能給予別人健康的愛,你給予的時候才會坦然,別人接受的時候才會心安。
有一本書叫做《自私的基因》,是關于進化論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作者是英國著名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這本書從細胞、個體,以及社會的角度分析了,自私是我們存續的依據,沒有自私這個基因,人類早就滅絕了。
所以自私是生物的本來面目,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負面的道德標簽加在了自私上了,自私這個特質被過度貶低了,他們認為為自己考慮,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是自私的表現,這是不道德的。
于是出于生物本能地想為自己優先考慮,和道德評判中的不能先為自己優先考慮形成沖突,心理問題就這樣產生了。
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就是這方面出現了問題。
那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么要做一個自私的人,才能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諧。
1、做一個自私的人,才能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其實就是充分地活出人性,在法律和社會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充分活出人的情感和關系,不壓抑,所以這一條你可以記下來,看一下自己,有沒有活出來。
既然自私是人性的一部分,那么適當地活出來,就是心理健康的保障,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他們往往會把自己放在別人后面,他們認為把自己放在前面就是自私,就會自責、內疚。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咨詢中的案例:
來訪者淑英(化名),她從小就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孝順父母,聽大人的話,在學校里,是老師、同學眼里的好學生,愛護同學,聽老師的話,長大了是好員工,工作認真、踏實,結婚了是好妻子,孝順公公婆婆,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做的很好。
可是她過得不開心、不快樂,從小到大她都是在為別人著想,她都是把別人放在自己前面,扮演別人希望的角色,我讓她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前面,她感覺那樣做是自私的,她會不安,她會內疚、自責。
但是呢,她也不能心甘情愿地付出,不能夠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放在所有人的后面,因為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人性的需要。
所以她要說服自己,要聽話、懂事,這樣才是好的,這樣別人才會給你好的評價,你才會有別人的愛和關注,你才會有關系。
所以她在壓抑自己的本能需求,壓抑就會產生心理問題,就會心理不健康。
2、做一個自私的人,人際關系才能和諧
人際關系和諧,就是別人愿意和你交朋友,別人喜歡和你在一起,別人和你在一起真實、自然,可是一個壓抑真實人性的人,別人和他在一起,就會覺得他不真實。
比如上面案例中來訪者淑英,別人雖然會給她很高的評價,認為她是一個好人,道德素質高,但是很難和她建立真實、深入的關系。
其實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比如你和一個人相處,他只付出,但是不求回報,任何事情把你放在第一位,這時候你會犯嘀咕,他是不是另有所圖呢?所以這就是不真實。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別人想為自己考慮的時候,他會覺得不好意思,他會覺得和你比起來,自己這樣做不道德,所以你會給別人巨大的壓力。
可是優先為自己考慮,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這本是人性的正常需求,所以別人需要和你一樣,去壓抑自己,那別人就會疏遠你,導致你的人際關系不好。
3、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先讓自己變得豐富,才會有能力給予
我們上面說的自私,并不是讓大家自私自利,變得過于自私,而是在所有的關系排序中,把自己都在第一位,如果你自身內心是匱乏的,你就需要先讓自己變得豐富起來,這樣你才能坦然的給予。
很多缺愛的人,他們是沒有能力給予的,他們在給予的時候會有巨大的付出感,他們付出的時候,是會產生怨氣的。
他們看起來的不自私,甚至是無私,其實反而是一種自私,是為了讓別人回報自己,是為了讓別人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回報自己。
所以這樣的人經常在關系中體驗到失望、受傷,他們會經常覺得別人太自私了,配不上自己的無私,這顯然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問題在自己這里,不在別人那里,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論述的“做一個自私的人,你才能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諧”的內容,下面我們再簡單總結一下。
做一個自私的人,你才能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諧:
1、其實從基因,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自私是生物存續的根本,所以不要用道德的力量打壓它,要適當地活出來,言外之意就是不要自我攻擊,優先為自己考慮,在關系中自己優先,這有益于心理健康。
2、人和人相處,真實、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優先為自己考慮,坦然地這樣做,那別人在你跟前這樣想,這樣做的時候也會沒有壓力,你們彼此溝通、相處會變得更加順暢,關系也會變得更加和諧。
好了,以上只是我們心理學專欄《人生心理必修課》的其中一節,如果對你有啟發,歡迎你訂閱學習,下一節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