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jiaogouteng decoction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
熱盛動風證。用于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以及肝熱風陽上逆,頭暈脹痛,耳嗚心悸,面紅如醉,舌紅,脈弦數。兼治孕婦子癇,產后驚風。《重訂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涼熄肝風法?!尾匮鹘?,凡肝風上翔,癥必頭暈脹痛,耳鳴心悸,手足躁擾。甚則瘛疭,狂亂痙厥。該方主要用于治療熱邪傳入厥陰肝經,導致肝熱極生風之癥,熱極生風,風陽上擾常會上饒心神,并侵及五官,且以熱盛為主。雖鎮肝息風湯中同樣也為上逆之癥,然主要為氣血上逆,并郁于上而生熱,故以牛膝引血下行為君。羚角鉤藤湯則以肝熱之極為主因,故以羚羊角為君,其性咸且寒,又歸肝、心經,可解肝之極熱,及擾心之余熱。配合鉤藤以清熱平肝,息風定驚,共為君藥,清肝之力更強。桑葉、菊花共能清肝明目,且其性能疏散風熱,其性發散,故可解頭目之熱,共為臣藥。風火相煽,若夏日正午之滾滾熱浪,津液消耗迅速,故以鮮地黃、白芍養陰增液,且白芍具柔肝之性,緩肝之急。另外,白芍甘草酸酐化陰,義取自桂枝湯。人之津液,非淡如水,津液受熱其灼,常因其質不稀而化液為痰,亦或其人本自痰濕體質,熱灼其甚,痰熱更濃。痰熱擾神,心神不寧。故以川貝母、鮮竹茹清熱化痰,且竹茹本可除煩、化痰,用之對癥,另取茯神寧心安神。此為涼肝熄風,增液舒筋之良方,然惟便通者,但用甘咸靜鎮,酸泄清通,始能奏效,若便閉者,必須犀連承氣,急瀉肝火以熄風,庶可救危于俄頃。
表示羚角鉤藤湯只有便通者方能奏效,若癥急便閉不通者,需以犀連承氣湯救之。
三方比較之下可以發現,彼此基本沒有重疊的藥物。唯鉤藤、白芍及甘草各有重疊。
從方義上來看,天麻鉤藤飲有杜仲、牛膝、桑寄生三味補益肝腎之藥物,與平肝息風及清熱、安神藥物相伍,主在補益肝腎,制肝腎陰虛陽旺致頭暈、失眠、煩熱等癥。
鎮肝熄風湯則重引血下行,且平肝息風之力較強,又順應將軍之性,重在調整一身氣血升降,治療頭暈、耳鳴、目脹、噫氣等氣血上沖等癥。
羚角鉤藤湯則以清熱涼肝為目的,雖同樣可以治療頭暈、耳鳴、目脹,然其熱甚津傷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