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看某中醫講座,講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區別。他說,最大的區別是嗓子。嗓子痛為風熱,嗓子不痛為風寒。云云。
這是時方的觀點。風熱感冒以銀翹散(平劑)、桑菊飲(輕劑)。市面上賣的中成藥,有銀翹解毒顆粒,其說明書上赫然寫著“主治風熱感冒,癥見頭痛發熱、口干煩燥、咽喉疼痛”。咽痛,即嗓子痛。
于是乎,懂一點醫的患者,遂以咽痛為熱證。嗓子痛,就用清熱解毒之法治之。不懂醫、亦不信中醫者,找西醫看病,西醫更視咽痛為熱證而施以消炎藥。消炎藥者,西醫之清熱解毒之方也。其退熱也速,但咽痛依然,甚或更加嚴重。
我看過一則醫案。患者感冒,嗓子痛。到醫院治痛,先打點滴、后服消炎藥。熱很快就退了,這也是西醫迅捷和令百姓信服之處。但嗓子痛得更厲害了,西醫束手無策。
如果嗓子痛是熱證的話,清熱解毒的消炎藥應該有效。既然無效,就需要考慮,這個嗓子痛還是不是熱證?
經詢問,患者果有一系列怕冷、惡寒的癥狀。比如,手腳涼,后背怕冷,穿得很厚,晚上睡覺蓋厚厚的被子。最關鍵的,此人口干,想喝水,卻只想喝熱的,怕喝冷的。
身體是最聰明的。想喝熱的,說明里寒。再考慮到手足不溫,里寒是肯定了的。
里寒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脾陽不足,脾主四肢,故手足不溫,當溫以之干姜。另一種是腎陽不足,手足冷的情況更為嚴重,手冷過肘,足冷過膝,這已是一種危重的情況了,干姜已經不夠了,必加附子以救逆。
此患者倒還沒有冷到過膝、過肘的情況。所以,干姜就夠了。方子是甘草干姜湯,以復其陽,則厥愈足溫。手腳一暖和過來,嗓子也就不痛了。
這種治法,西醫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的。他們眼里的熱證,怎么中醫居然用辛辣甘溫之干姜,豈不是火上澆油嗎?中醫真是不科學,簡單就是瞎弄。
但療效為王。治好病為爺爺。科學不科學,一點都不重要。
但中醫也有以清熱解毒之品治咽痛的情況。一患者感冒,同樣嗓子痛,中醫接診。發現此人口渴,想喝水,而且想喝冷水。再一看舌頭,有點紅。一問大便,秘結。不用多問了,此為表證兼里熱。
表里同治,兩個方子。一是大青龍湯,一是桂二越婢一湯。如果患者身體好、年輕,大青龍湯即可。如果是老人,體質又弱,為穩妥起見,用“小汗方”之桂二越婢一。
這兩個方子中,都有石膏。石膏,就是經方的消炎藥。清熱解毒,治熱證之咽痛。
小小的咽痛,感冒最常見的伴隨癥狀,卻有寒熱之分。仲景屢屢強調,臨床當“隨證治之”,一定要分得清,方能拎得清。尤其是寒證之咽痛,萬不可以消炎痛一消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