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x,男,41歲,身高186cm,體重100kg,BMI:28.9(肥胖)
2022.03.14初診
乏力5天,伴流涕,無發燒,不咳嗽,核酸檢測陰性。咽喉有痰,余無其他不適。舌淡,齒痕舌,半夏線;右脈沉弦,左脈細澀。
擬方,柴胡桂枝湯加絞股藍7劑
北柴胡 25g,桂枝 20g,黃芩 18g,姜半夏 20g,大棗 30g,白芍 20g,甘草 15g,絞股藍 15g,人參 10g,生姜15g
復診:2022.04.07
經服藥后諸證已無,最近有些慵懶。舌淡,輕微齒痕舌,無半夏線;右脈弦稍緊,左脈弦
予初診方去絞股藍,以黨參易人參。
思考:
《傷寒論》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條文中先是提示外感寒邪數天,但癥狀較輕,僅管有關節的不適,卻又提示可能要傳入少陽,出現了嘔吐等,所以用了半量桂枝湯合上半量小柴胡湯。
細琢磨桂枝湯加小柴胡湯的這個組合,首先是桂枝湯其實是有補虛作用的,針對于乏力、流涕,尚未發燒的患者來說,服藥會遍身微汗,身體暖烘烘的,服藥后睡一覺起來就是神清氣爽,對于鼻涕較多的患者來說,又能通竅止涕(親試有效點擊藍字進去查看),同時黃煌教授也大膽推測桂枝湯是古代的“強壯劑”,從2+2+1的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來看也的確是“根于中焦,斂陰補陽”;而對于小柴胡湯,吳雄志教授認為《傷寒論》97條的“’血弱氣盡,腠理開’就是我們講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同時這一條滲透著“中醫對免疫學的認識”,也就是說小柴胡湯針對的病理機制其實就是免疫力在下降導致的正氣抵抗不住外邪(所以筆者用的是人參不是黨參,同時我們選擇走中焦的桂枝湯進一步增強正氣),小柴胡湯就是在這個機制下,促進正邪交爭,然后正盛邪去。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后,才了解了膠州的趙杰老師為什么能把她廣泛用于外感病的治療中。因此目前我也將柴胡桂枝湯(筆者用的是全劑,而不是半量)當做提高免疫力的方劑使用,同時臨床發現桂枝湯+小柴胡湯的搭配是優于桂枝湯+玉屏風散的搭配的。
初診方中加了絞股藍,是因為絞股藍既能補正氣,又能驅邪化痰解毒。另外絞股藍味道不苦,帶點點甜味,是相關氣虛痰盛患者代茶飲的一味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