贅述:希望每一天的你都比昨日懂得更多一點。
第20期
脾胃盛衰論
作者/問安
胃中元氣盛,則吃多了也不傷脾胃,過時不吃也不覺得饑餓。脾胃俱旺,則胃口好,能長胖,脾胃俱虛,則胃口差,或者吃得很少卻很肥胖,這種即使肥胖但是四肢是沒有力氣的,原因是脾實且邪氣盛。又有能吃很多但是還是很瘦的人,這些人為胃有伏火之邪氣,故而能吃得多,脾虛的人,肌肉是瘦削的,即使能多吃也是如此。
三餐不按時吃飯的人容易得胃病,得了胃病有以下這些癥狀:氣短、精神差、且自覺有發燒的癥狀,有時候能看到明顯的面色通紅,面色通紅多是胃的疾病,胃病了,那么沒法傳化食物給脾運化,則脾陰為死陰,我們常說脾主四時,便也不主了。
從事體力勞動過多的人,容易脾病,脾病的癥狀有: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病了,胃不能獨自運行津液,故胃部也病了。
所以啊,脾胃虛弱的人,陽氣不能生長,五臟之氣不生,脾所生成的水谷精微,便也下流于腎,腎在下,腎主水,土克水,所以骨便也疲乏無力,這種病叫做骨蝕,可以令人骨髓空虛,可能會導致足后跟骨刺增生,這是陰盛陽虛的癥狀。這種病,應該用辛甘的藥物滋養脾胃,使其上升上浮。
胃病的話,脈象是緩的,脾病的話,脈象是遲的,若人肚臍不為自覺有氣在蠕動,用手去按是牢固且發痛的,則是火乘土位,脈象應該是洪緩的,更有身熱。心臟不適的癥狀,此時陽氣虛弱不能生發所致,這種不應該用五臟中用藥法治療,而應該用升降浮沉補泄法去治療。
如脈緩,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泄瀉,此濕勝,這是平胃散。
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這得用黃芪建中湯。
若把出脈虛而血弱,則可以加四物湯里的藥物,如果是真氣虛弱或者氣短脈弱,則可以加四君子湯里的藥物。如果有渴、或小便閉塞,赤多黃少,則從五苓散中去掉桂枝,摘一二味加入正方中。
以上五種方子,都應該在這種證型里所見的兼癥中加減,如果是表虛自汗,春夏加黃芪,秋冬加桂枝。如腹中急縮或者脈弦者,加防風,急甚則加甘草,腹中窄狹或者氣短者也加甘草,腹滿氣不轉者,則不可以加,氣不轉且脾胃中氣不和著,則不去甘草,再加上厚樸用來破滯氣,但是不可以多用厚樸,厚樸和甘草的比例為1比5。
腹脹且有密實感,不為腹脹,則稱為夯悶,為脾胃散而不收,可以用芍藥手鏈,如果肺氣短促或者肺氣不足者加人參白芍,使得脾中之陽氣升,肝膽外邪不敢侵犯,腹中窄狹且縮急的,應該把所有酸澀藥都去掉,不可用于腹中痛的病人,當應該加甘草白芍補土,腹痛兼有發熱的患者,加黃芩,惡寒或者腹中寒冷者,加桂枝,倦怠嗜睡的人為脾中有濕氣,胃虛不能食或者昏昏沉沉、泄瀉的病人,加蒼術,若有自汗,加白術,若小便不利,加茯苓,小便不利而渴也是加福林,氣弱的患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甚的患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后不能轉運且有熱的患者,稍微加黃連,心煩亂且小便少者,為心火下移,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虧虛以至于小便閉塞不通的患者加炒黃連、知母,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的患者加澤瀉,且五苓散治療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枝,不渴而小便自利者,十分少見,這是瘀血癥,用炒黃連、知母除去腎中的燥熱,小便不利的淋病,加澤瀉、炒滑石,只治療小便不利,用六一散加木通即可,心臟熱得患者,用導赤散。
中滿或者腹脹的人,加厚樸,氣機不順的加橘皮,氣滯的加青皮、橘皮,比例為1比3。氣短且小便利的患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芪,如腹中氣不轉的患者,更加一半甘草,腹中刺痛或者周身刺痛的患者,或者里急的患者,腹中不寬快,或者虛坐而小便不出的,皆是血虛,血虛則里急,或者血氣虛弱則眼睛疼痛的患者,都加當歸身,頭疼的患者加川芎,長期為頭疼所苦的,為內有伏寒,加細辛;
頭疼且頭發脫落,肚臍下也痛的,加熟地黃于平日的調理方中。
以上為治療脾胃盛衰的治療大法。
I
賬號初衷
o
這個系列會一直做下去,給大家講講方劑學。讓大家可以真正的登堂入室,也希望諸位可以多多分享轉發這個文章,因為寫文章純憑一腔熱血,沒有任何收益可言。但每每看著后天關注的人數漲起來還是很有動力和信心去寫下去。你們的支持是我的唯一動力。
o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