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者不知醫,謂不慈 ; 為人子女者不知醫,謂不孝。
如果一個人,一直堅持學習,不斷看到自己進益,那么他就一直擁有成長的喜悅、年輕的靈魂。所以喜歡記錄心得,若讀者從文字中獲得一絲利益,那便是我的榮幸。一種,是在父母生病時,掏錢就夠了。說開刀就開刀,說插管就插管!另一種,是懂一點醫,有正確”醫觀”,選對醫治方式,讓他們安享晚年,避免任人宰割的痛苦!對于上焦心肺的供血不足、心肺虛勞等癥,有很好的補益效果。《傷寒雜病論》關于炙甘草湯的原文:1、“傷寒,脈結代(桂本是“脈結促”),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2、“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脈浮細而數者,此為肺痿,炙甘草湯主之。”直線理解,炙甘草湯治“心動悸”、“肺痿” …
但我們應當了解,一種癥狀是如何導致,身體又是如何變化。無論作為疾病名相是什么,皆需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達背后道理:“哦,這就是那個方子!”【炙甘草湯】
(辨咳嗽水飲黃汗歷節病脈證并治篇——肺萎)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出湯后放阿膠,酒可用黃酒送服)甘草(12g,炙) 鮮生姜(27g左右,切) 黨參(6g) 麥門冬(10g) 麻仁(10g) 大棗(6枚,擘開)(根據個人體質不同,加減也有所不同。參考劑量是筆者的習慣用法,由于古今用藥的干濕類型不同,各人的藥材質量不同,故請在醫者指導下使用!)
而關于脈結代、心動悸的原方用量,在太陽病篇有所更改:地黃半斤(八兩),大棗十二枚。(用者需留意)
前面提到的原文:“傷寒,脈結代(促),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結脈、代脈、促脈,是什么意思呢?“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結脈:“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
脈來緩,時而停跳一下,然后又恢復回來了。
促脈: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
促脈跳得快,也有停跳又恢復的情況。
代脈: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
代脈也會停跳,但是停跳那一下不會恢復回來(更嚴重些)。
舉個例子,容易理解:
結脈是:咚,咚,停空,咚咚,咚……
而代脈是:咚,咚,停空,咚,咚…… (漏掉的脈動,沒有補上)
總之就是脈搏、心臟有偷停的情況,有些人偷停一拍還能補上,有些人補不上。無論桂本、宋本都指脈搏跳動有間歇、停跳,突然心悸、心慌。
前段時間,遇到一個冠心病、做過心臟支架的朋友,整晚睡不著覺,熬得一雙眼袋都鼓包了… 一摸是典型的促脈,有漏跳,于是開了七副炙甘草湯,三副過后便來電話找我,開心地說:能睡著了,精力也有一定好轉。讓我再幫他開一些藥!
心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脈。
心臟偷停、心悸心慌,只是表象,本質是心臟供血出了問題。心血虧了,自然會空轉;心氣不足,也會影響血液的推動調節。
這類癥狀,可能由于外感,也可能是內傷。
外感 | 傷寒之后,身體消耗過多能量,或本身能量不足,會導致心之氣血受損。
內傷 | 或虛勞久耗,用腦多、熬夜多的人常有這種感受,傷的都是陰血,心虛勞了! 我們常說:“消耗心血啊”、“心累啊”… 其實都與身體呼應。
中醫藥就是從本質出發,把虧掉的陰血補上!
所以,此方對于老年人很常用。
?現在的老人,十個有七個都說心臟不好,吃藥一年比一年多。
「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黃帝內經 靈樞》
老年人氣血衰、肌肉枯萎,氣道衰澀。那么供血不足,也是一種自然規律。嚴重者會白天不精神、晚上睡不好。無其他問題的話,炙甘草湯、腎氣丸之類是可以常備的!方中人參(用黨參)、生地、阿膠、麥冬、大棗,都是補陰之藥,滋潤濡養,彌補陰血之虧。生姜可以運化津液,雖是補益之劑,也要脾胃來運化,脾胃是運化津液之源。如此多的補陰藥,更要有陽才能輸送。桂枝不僅是溫藥,還可降逆,治心悸。經方中的心悸、奔豚等癥,桂枝都是要藥。常見有人吃阿膠、人參、枸杞等等當補品……直接大把補陰,卻沒有考慮身體能否運化,不但補不進去,還易滋生黏膩。今年年初,也在給我母親吃炙甘草湯,她就是典型的心血不足,勞累過后更明顯。有時還會胸口發緊、心悸氣短、失眠。一共三五副的量,不適癥狀已消失了。后續也用此方給她作養生之用。(在我學中醫之前,她是常備速效救心丸的,動不動就吃西藥應急,現在都不需要了)1、《傷寒雜病論》:“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脈浮細而數者,此為肺痿,炙甘草湯主之”。2、《金匱要略》:“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萎” 、“脈數虛者為肺痿” 、 “肺萎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重亡津液,故得之”。此病會咳,重者會咳血。有一類肺結核,即見此證。此方的阿膠不僅補血,也可以止血。古代所說“肺癆”,即肺虛勞病,今人一般認為是肺結核,林黛玉就是這種病。(肺結核也可有其他證型,具體需辨證論斷。若得不到正治,癥狀也可能變化。)這類肺癆病,常見干咳少痰,痰黏帶血,血色鮮紅,胸部隱痛,午后低熱,手足心熱,或伴有口干咽痛,飲食不振,體倦乏力。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或細數。此為陰虛生熱,而非實熱。若直接用寒涼清熱之劑,則會傷陽氣。網絡上可以搜到一些醫家以炙甘草湯加減治肺結核的案例,比如胡希恕等名家。師說:這類肺病,究本還是太陰運化不足,沒有足夠津血去輸布到肺,遇到燥邪等外邪時,就容易觸發。本質是底子已經虛了。口干咽燥、口渴、干咳、脈細數、舌尖微紅,可能還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午后易低熱、睡眠不安等……這類陰虛肺燥的不適之癥,尤其秋天可能會發作或加重。
脈細弱,常覺乏力,精神不足,一干活就覺得累、心臟跟不上,秋冬容易干咳……(明顯的心肺兩虛)當時還有一些其他病癥,調理好之后,需要吃一點長期養生的方子,我就想到了炙甘草湯。效果不錯,現在生活工作覺得精力夠用,精神好了,沒那么頹累了,咳嗽也不常犯了。
正好九月小課,圓光師對于炙甘草湯的常用理法,作了詳細解讀。慈愛、孝順,是帶給家人真正的利益,令他們免于對疾病的恐懼,免于任人宰割的痛苦。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醫圣張仲景
個體有差異,若有疾病請及時就醫。
隨師學習&踐行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記錄心得于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