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華中醫藥學會2008年發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100~2008)、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腎臟疾病專業委員會2013年制定的《IgA腎病西醫診斷和中醫辨證分型的實踐指南》。
尿血,或尿中泡沫增多,或眼瞼、足跗浮腫,或腰酸、腰痛,或自覺無明顯不適感。
2.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 2012年《KDIGO腎小球腎炎臨床實踐指南》、《臨床診療指南—腎臟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修訂,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及 《腎臟病學》(王海燕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第3版,2008年)。
起病緩慢,病程遷延,患病時間超過3個月;部分患者急性起病,病程較短;血尿以異形紅細胞為主,蛋白尿以中分子為主;腎活檢病理診斷為IgA腎病;排除繼發性因素。
(二)證候診斷
(1)氣陰兩虛證:尿血,或尿多泡沫,面色無華,神疲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軟、口干目澀、眩暈耳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或淡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或細數。
(2)肺脾氣虛證:尿血,或尿多泡沫,神疲懶言,納少、腹脹,易感冒,自汗,大便溏,或有眼瞼、足跗浮腫。舌淡紅,舌體胖、或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3)肝腎陰虛證:尿血,或尿多泡沫,目睛干澀,眩暈耳鳴,咽干而痛,腰酸膝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大便偏干。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或弦細數。
(4)腎絡瘀痹證:尿血,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見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體麻木。舌暗,或舌有瘀點、瘀斑,或舌下脈絡瘀滯,脈細澀或澀。(參考腎病理可見血管襻閉塞、微血栓形成,球囊粘連,局灶節段腎小球硬化等)。
(5)風濕內擾證:尿多泡沫或尿血,短期內加重;有新近出現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腫,舌紅或淡紅,苔薄膩,脈弦或弦細或沉。(參考腎病理可見節段性毛細血管襻纖維素樣壞死、細胞性新月體形成等)。
二、治療方法
(一)辨證論治
(1)氣陰兩虛證
證候:尿血,或尿多泡沫,面色無華,神疲乏力,易感冒,腰酸膝軟、口干目澀、眩暈耳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舌紅或淡紅、苔薄或少苔,脈細或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①推薦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黃芪、黨參、干地黃、山藥、當歸、杭白芍、川芎、女貞子、旱蓮草、金櫻子、芡實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②中藥泡洗:根據患者證候特點選用益氣養陰中藥隨證加減。可以口服中藥煎后之藥渣再煎煮后,將膝關節以下皮膚全部浸沒于藥液中,水溫在40~42℃,每日或隔日1次,7天為1療程,每次15~30分鐘,水溫不宜過高,以免燙傷皮膚。
③飲食療法:宜食益氣養陰之物,忌辛辣、生冷、油膩之品。可選用蓮子、紅棗、山藥、木耳等食物。
(2)肺脾氣虛證
證候:尿血,或尿多泡沫,神疲懶言,納少、腹脹,易感冒,自汗,大便溏,或有眼瞼、足跗浮腫。舌淡紅,舌體胖、或舌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肺脾
①推薦方藥:玉屏風散合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黨參、菟絲子、白術、防風、淮山藥、干地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②中藥泡洗:根據患者證候特點選用補益肺脾中藥或隨證加減。可以口服中藥煎后之藥渣再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操作方法同上)。
③飲食療法:宜食補益肺脾之物,忌辛辣、油膩、生冷之品。可選用甘栗、紅棗、山藥、黃芪、胡蘿卜、雞肉等食物。
(3)肝腎陰虛證
證候:尿血,或尿多泡沫,目睛干澀,眩暈耳鳴,咽干而痛,腰酸膝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大便偏干。舌紅少津,苔薄,脈細數,或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①推薦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②中藥泡洗:根據患者證候特點選用滋補肝腎中藥或隨證加減。可以口服中藥煎后之藥渣再煎煮后,洗按足部,每日1次(操作方法同上)。
③飲食療法:宜食滋陰清熱的食物。忌辛燥溫熱食物,少食肥膩厚味。可選用銀耳、荸薺、芹菜、生藕、百合、梨、鴨肉、魚等。
(4)腎絡瘀痹證
證候:尿血,腰部刺痛,或久病;或見面色晦暗或黧黑,唇色紫暗或有瘀斑,肢體麻木。舌暗,或舌有瘀點、瘀斑,或舌下脈絡瘀滯,脈細澀或澀。(參考腎病理可見血管襻閉塞、微血栓形成,球囊粘連,局灶節段腎小球硬化等)。
治法:活血通絡
①推薦方藥:下瘀血湯加減。制軍、地鱉蟲、積雪草、桃仁、莪術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②中藥泡洗:根據患者證候特點選用活血通絡中藥或隨證加減,或以口服中藥煎后之藥渣再煎煮后泡洗(操作方法同上)。
③飲食療法:宜食活血散結、補氣行氣的食物,忌食澀血涼血的食物。可選用山楂、香菇、紫菜、黑豆、大蒜、蔥、姜等。
(5)風濕內擾證
證候:尿多泡沫或尿血,短期內加重;有新近出現或加重的困乏和水腫,舌紅或淡紅,苔薄膩,脈弦或弦細或沉。(參考腎病理可見節段性毛細血管襻纖維素樣壞死、細胞性新月體形成等)。
治法:祛風除濕
①推薦方藥:防己黃芪湯加減。或在原辨證處方中加入漢防己、徐長卿、鬼箭羽。黃芪、漢防己、徐長卿、茯苓、白術、當歸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②中藥泡洗:根據患者證候特點選用祛風除濕中藥或隨證加減,或以口服中藥煎后之藥渣再煎煮后泡洗(操作方法同上)。
③飲食療法:宜食祛風除濕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忌過飽。可選用薏苡仁、冬瓜、茯苓、絲瓜、蘿卜、白扁豆等。
(二)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1.中藥熏蒸藥浴:對水腫明顯或經休息、限鹽、利尿后,水腫消退不理想的病人,可予露頭熱水藥浴。參考藥浴處方:浮萍,蘇葉,防風,土茯苓,丹參等。水溫38~40℃,宜在專門設置的浴盆、浴室中進行。藥浴前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體重及氧飽和度。藥浴時除頭頸部外,全部浸沒在浴液中,其上覆蓋薄膜,每次沐浴2小時,不斷用浴球輕柔擦洗全身皮膚,使周身汗出,并根據患者不同的治療目的及耐受程度,調整溫度、時間及療程。
2.中藥保留灌腸:予中藥灌腸液(參考組方:大黃、地榆、牡蠣等)保留灌腸,清除部分尿毒素,明顯改善惡心、嘔吐、腹脹、便秘等癥狀。治療前應了解和檢查有無下消化道的有關病史,同時應做好腸道清潔。根據病情安置臥位,移患者臀部至床邊,墊高10cm,墊上橡膠單及治療巾,彎盤置于臀邊,注意保暖。潤滑肛管前端,用灌腸器抽藥液連接肛管,排氣,夾管,囑患者做排便動作,將肛管插入10~15cm。松開止水夾,緩緩灌入藥液,灌入完畢,夾管,再次抽吸藥液,如此反復,灌入全部藥液以后再注入溫開水5~10ml。抬高肛管末端,使管內藥液全部灌入后夾管,用衛生紙包住肛管輕輕拔出,放入彎盤中,擦凈肛門。
3.艾灸:選取氣海、關元、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太溪、腎俞、脾俞等穴位隨證加減,可使用艾灸盒。充分暴露施灸部位,艾條點燃后將艾盒放置在穴位處,施灸過程重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調整距離,防止灼傷皮膚。每次約20~30分鐘,一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
可選擇應用結腸透析機、經絡導頻治療儀、中藥熏蒸汽自控治療儀、熏蒸床、醫用智能汽療儀等設備。
(四)西藥治療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腎臟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修訂,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年),《腎臟病學》第三版(王海燕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2012年《KDIGO腎小球腎炎臨床實踐指南》,對IgA腎病輕型患者,可合并應用ACEI(ARB)類藥物;對IgA腎病中重型患者,可合并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類藥物。針對腎性高血壓、腎性貧血、腎性骨病等并發癥或感染等,應采用相應的治療措施。
(五)護理調攝要點
1.飲食護理:按病情輕重管理好蛋白質攝入量,忌食牛肉,以低鹽、優質低蛋白飲食為宜。避免攝鹽過多,一般少于每日6克。呈腎病綜合征表現時,食鹽宜限制在3克/日,伴血壓增高宜更嚴格,直待水腫及高血壓被控制。CKD1-2期推薦攝入蛋白質0.8g/(kg·d);CKD 3期減至0.6g/(kg·d);攝入蛋白質中優質蛋白(蛋、瘦肉、雞肉、牛奶、魚等)含量>60%。
2.生活護理:慎起居,適勞逸,勿勞累,防感冒。病情重者應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體力活動。加強生活護理,保持環境整潔,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促進患者身心康復。對中重型IgAN患者,應避免勞累并勸告不宜懷孕分娩。
3.心理護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應幫助患者了解當時的治療目標,爭取患者配合,避免盲目的焦慮、緊張、亂投醫、亂服藥,加重病情。
4.健康教育:通過壁報、宣傳冊、網絡等途徑對患者進行IgA腎病科學知識宣教,指導患者及早采用中醫藥措施積極治療,以防治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