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湯將遠血醫,膠芩地術附甘隨
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以前間斷使用過黃土湯,或藥物質量問題,或藥物劑量問題,見效緩慢。近日一醫案療效顯著,遂記之。
乙某,女,78歲,多年慢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史,每遇黑便服用云南白藥類藥物,次日即轉黃便。上述癥狀經年發作,春日就診余處。
時診:精神不振,面色晄白,眼瞼甲床蒼白無色,起則頭眩,膝脛軟,振振欲僻地,舌淡暗而白,左右寸關沉弱有弦芤之意,左右尺脈沉微,(標標準得了個教科書疾病)診其脾胃虛寒型失血證,黃土湯加減,處方如下:
炙甘草15g 黑附子15g 熟地黃30g 炒白術30g
炒黃芩15g干地黃30g 阿膠6g 炒雞內金18g
炒豆蔻10g炒麥芽30g灶心土30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引
五付,水煎服。
次日老嫗反饋,夜間服藥后,中脘處如有溫溫一團火,左右橫移,甚是舒適,至夜間,這團火下游移至雙足,清晨起床,頭暈大減,走路已有力氣。
至三日,面色已有泛紅之意思,囑其續服一月。
按:此次與以往用藥之變化,在于更換了灶心土。以往使用灶心土,直接開具處方。此老婦家居深山,地火為生,灶臺累計使用了三十余年,遂囑其自取干燥部分入藥,竟有不凡之效。一味藥物之差異,效果也截然不同,不由感嘆何謂匠心用藥,若不留神藥物質地,可能行醫一生也不知所謂。以前聽過一句話,一個合格的中醫必須要擁有一個自己的藥房,深以為然,且以此為目標前進吧。
灶心土,又稱伏龍肝,何以稱伏龍肝,與中國古老之祭祀密不可分,灶神又稱伏龍,灶臺內黃土蜿蜒如肝之狀,故稱伏龍肝。烹飪之主在火,滋火之燃為木,伏龍肝木為形,其本應土,溫中止血之力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