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某,男,23
主訴:過敏,身上起小紅疙瘩,癢,熱則加重,大便偏溏,腰不好,坐時間長了難受,夜間有時口渴。
舌邊紅,兩側(cè)隆起。
脈弦細,左尺尤甚。
處方:
柴胡6 當歸10 白芍10 白術(shù)10
茯苓10 炙草6 熟地15 枸杞15
荊芥10 防風10 地榆10 白芷10
蟬蛻10 忍冬藤15
5付
二診:
服后明顯好轉(zhuǎn)。
舌邊仍紅,脈弦細。
處方:
上方+山梔子、牡丹皮,清肝熱。
柴胡6 當歸10 白芍10 白術(shù)10
茯苓10 炙草6 熟地15 枸杞15
荊芥10 防風10 地榆10 白芷10
蟬蛻10 忍冬藤15 梔子6 丹皮6
7付。
癥狀消失,停藥。
按:本案用逍遙散補血,用熟地枸杞補腎,用荊芥防風白芷蟬蛻祛風止癢,用地榆涼血,用忍冬藤祛風通絡(luò),清熱解毒。二診舌邊紅不減,又加梔子、丹皮以清肝熱涼血。
舌邊一圈隆起而厚,紅,乃肝郁化熱所致。大便偏溏,乃脾虛有濕所致。脈弦細,合前面舌癥,斷為肝郁脾虛之逍遙散證,而不是肝腎陰虛,或者肝陰虛。四診合參是辯證核心,偏于一診則有過于機械死板之嫌,而臨床中以一診而替代四診者,比比皆是,實在是不能周備之舉。
傷寒論少陰篇提綱,有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之論。這里微細是兩種脈象,微脈是微脈,細脈是細脈。微脈,說的是少陰陽虛的脈象,細脈說的是少陰陰不足的脈象。后面還有,少陰病,脈沉細數(shù)者,為病在里,不可汗。這是說的少陰陰虛,不可以發(fā)汗的原則。又有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說的是少陰陽虛不可汗的原則。這里就充分說明了微脈和細脈不是同一類脈象。細,主陰血不足,微主陽氣不足。細脈縈縈如蜘蛛絲,微脈瞥瞥如羮上肥。當然,微脈也可以細,但,也可以不細。因細主陰血不足,故兼而論及細脈,而微細諸家歸為一類,認為只是有力無力的程度不同,是不符合臨床的,故而又比較論及微脈。實屬節(jié)外生枝。
本案脈弦細,主肝血腎陰之不足。癢,紅,主血熱外受風邪之侵,合而治之,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