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種病證,也可以說是六大證候群,并說明了病變過程的深淺階段。它首先見于《黃帝內經》,張仲景詳闡于《傷寒論》,后人簡稱六經。名為六經,其實,它不完全是按經絡論述的,它論述了風寒等病邪所致的感冒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病變證治;它還包括了某些傳染病和臟腑經絡雜病等內容。
六經的前三者簡稱三陽,以膀胱、胃與大腸、膽的經、腑病變為主;后三者簡稱三陰,以脾、心與腎、肝等臟器的病變為主。所以,不能單純從經絡的觀點來認識六經。
注:①太陽病經證中的中風證,其脈象必浮緩,浮脈主表,緩脈主風。
②微微汗出而且怕風。
③頭部疼痛,項部強硬不適,且有發熱。
④或鼻塞而鳴,或惡心欲吐。皆可以桂枝湯主治之。桂枝湯能調和營衛,解除肌表之風邪。
注:①太陽病經證中的傷寒證,其脈象必然浮緊,浮脈主表,緊脈主寒。
②癥見惡寒、頭痛、身痛。
③氣喘,無汗,或已發熱,或尚未發熱。
④可用麻黃湯以解表散寒。
⑤傷寒證若兼煩躁或口渴者,這是表寒未罷,里熱又盛之象。
⑥可用麻黃湯治其表寒,加石膏以兼清其里熱,名大青龍湯。
⑦若初起有明顯的發熱等表證,但脈象不浮而反沉者,這是兼有里寒的緣故。
⑧《傷寒論》認為,發熱是太陽表病,脈沉主少陰里病,
乃太陽少陰表里同病(可能還有其他的太陽、少陰病
癥狀),用麻黃細辛附子湯治之。
⑨若發熱惡寒無汗而頭痛項強者,用葛根湯治之。
注:①麻黃湯藥物組成:麻黃10克,杏仁10克,甘草3克,桂枝10克。或加生姜3片、大棗3枚(擘),先煮麻黃去上沫,再納他藥。
②麻黃細辛附子湯的方藥即此3味:麻黃7克,細辛7克,附子10克。
③大青龍湯藥物組成:即在麻黃湯內加石膏30克。
④葛根湯藥物組成:即在桂枝湯內加麻黃7克、葛根30克。
按:麻黃細辛附子湯中細辛宜用北細辛,而且要去葉入藥,《雷公炮炙論》已言及,但很少執行;本方可加生姜5片、大棗5枚(擘),以為調和、解毒之用。后世對項背不適者均用葛根,就是從葛根湯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