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韻伯說:“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凡中風、傷寒、雜癥、脈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若,咸得而主之。”
姜老說:'桂枝湯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常用方劑,但不限于外感,雜病見有表虛證者亦可應用。表虛是因為營衛不和所致,衛陽不能外固,則肌表空虛,營陰不能內守,肌腠粗疏則自汗出。桂枝是陽性藥走衛分,白芍是陰性藥走營分。桂枝合白芍能調和營衛,無汗能發汗,有汗能止汗,自汗、盜汗都可應用。有人認為桂枝湯的主藥應是桂枝,也有人認為是芍藥。我的看法,桂枝湯的主藥應為桂枝和白芍。又生姜佐桂枝以解表,姜、棗相配助桂、芍調和營衛,甘草和中益氣都為輔藥”姜老用桂枝湯為基礎,隨證變化加減,治療外感,雜病,常可應手奏效,初步整理如后:
一、扶正解表
案一蔣某,女,28歲。產后虛弱,常自汗,畏風,乏力,足受寒則麻,苔白脈浮。證屬營衛不和,血虛失調,以桂枝湯及當歸補血湯同用。桂枝、白芍、黃芪、當歸各9克,生姜3片,大棗5枚,炙甘草3克。服上方5劑后,痊愈。
按姜老說:'本案產后自汗,為營衛不調兼見血虛,立桂枝湯加黃芪、當歸。”以桂枝湯調和營衛;徒枝與當舊同用溫通血脈;黃芪配當歸、白芍益氣養血以扶正。
案二汪某,男,53歲。近受風寒,頭痛有熱,全身困疼,少氣乏力,有汗,心悸,舌淡,苔膩,脈弱。夙患氣虛,言語音低,納差,平素少氣乏力,稍一勞動則大汗淋漓,少寐。治宜調和營衛,益氣養陰,投以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桂枝9克,芍藥12克,炙甘草6克,黨參30克,生姜5片,大棗12枚。3劑。藥未盡劑,諸癥悉除。
按姜老說:“汪某稟賦不足,氣虛明顯,受表邪侵襲,欲汗無力,宜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本方重用黨參代人參以益氣。桂枝多加芍藥得參之力補營陰而益衛陽,復加重生姜之量,專治營衛氣血不足之身疼痛,誠為扶正逐邪之良劑。
二、解表蕩里
案三李某,男,13歲。痢疾初起,腹痛拒按,里急后重,伴有惡寒風熱之表。脈數,舌淡。用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大黃(后下)、檳榔、枳實各9克,芍藥1S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3劑。藥未盡劑,痢已痊愈。
按姜老說:“此案痢疾初起兼有表證,用桂枝加大黃湯。”痢疾用瀉法,此“通因通用”之意,方中大黃、檳榔及枳實蕩滌積滯,清除大腸濕熱,伴以桂枝湯解表,俾邪從表解。里表雙解,其痢即愈。
三、疏風散寒
案四馬某,女,34歲。頭痛半年,項強,遇風冷則痛增,得汗則稍減。舌淡苔白,脈弦。證屬風寒入侵,阻遏脈絡所致,以桂枝加葛根湯加味。桂枝、川芎各6克,芍藥18克,炙甘草4.5克,葛根9克,細辛1.5克,生姜3片,大棗5枚。3劑。1劑痛減,3劑諸癥悉除,無復發。
按本案用桂枝加葛根湯去風寒項強,輔以川芎、細辛治風寒頭痛。藥證相符,其病速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