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累及各關節、滑膜及鄰近組織為主要特征的全身免疫性疾病,其預后較差,80%的病人20~30年后關節變形、殘疾、喪失勞動力。研究顯示,我國有0.34%人深受此病困擾,而全世界每年投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費用更高達140多億美元。 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方法多選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劑等,但其帶來的骨髓抑制、肝損傷等使遠期關節損害更加嚴重,因此尋找一種安全綠色的治療方案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三氧大自血療法是一種近年來引入的新方法,主要是將人體的血液抽到血袋中,通過三氧過濾,再回輸入人體,已廣泛用于治療腦梗塞、抑郁癥等領域。有報道證實三氧大自血療法具有緩解軟組織關節疼痛,改善患者體內炎性因子水平的作用,本研究以此為依據,旨在觀察其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I臨床效果,同時尋找最佳三氧濃度。 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 所有病人均來自2015年10月一2016年3月武漢市中心醫院及武漢市普仁醫院所收患者,共80例,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人選病例隨機分為四組,每組各20例。甲氨蝶呤組,三氧低濃度組、中濃度組,高濃度組。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 (2)在接受本次實驗前未接受其他治療方法,有接受者必須中斷治療30d以上; (3)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治療方法 本研究是為期4周的單中心、隨機、單盲、平行分組的臨床試驗。 甲氨蝶呤片組:甲氨蝶呤片10mg,每周1次,飯前服用。 低濃度三氧組、中濃度三氧組、高濃度三氧組分別給予濃度為30μg/mL、40μg/mL、50μ/mL的臭氧,每周2次,共8次。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2周治療后,4周治療后及隨訪2周,根據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包括關節腫脹、關節壓痛、晨僵)進行評分。 關節腫脹采用4分制,無腫脹0分,可觸及腫脹1分,肉眼可見腫脹2分,腫脹超出關節范圍3分;關節壓痛采用4分制,無壓痛0分,輕度壓痛1分,患者訴有壓痛2分,患者訴有壓痛且躲避3分。晨僵采用4分制,無晨僵0分,輕度晨僵為1分,中度晨僵為2分,重度晨僵為3分。 統計各階段上述得分總值,分數越高,癥狀程度越明顯。 實驗結果 各組在治療期及隨訪期各階段癥狀得分比較 低、高濃度組在治療后各期間與甲氨蝶呤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濃度組總得分低于甲氨蝶呤組和低、高濃度組。與甲氨蝶呤組在各個期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各組臨床療效比較 甲氨蝶呤組、低濃度三氧組、中濃度三氧組、高濃度三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60%、80%、90%、85%。與甲氨蝶呤組比較,低濃度三氧組、中濃度三氧組、高濃度三氧組療效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 各組治療前后IL一6、TNF—a水平比較 四組患者治療后IL一6、TNF一旺水平均下降,且與甲氨蝶呤組比較,低、高濃度組含量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濃度組下降更明顯,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 作用原理 三氧自血療法發揮核心的作用的是三氧,其是一種強氧化劑,能溶解關節腔內的蛋白多糖,使關節增生性病變萎縮、變性、壞死,從而緩解關節腔受壓癥狀,同時其高效的抗炎作用,消除神經根性水腫,若作用于神經末梢,能刺激抑制神經元釋放腦腓肽,達到鎮痛目的,從而能緩解骨關節炎疼痛。 關于濃度 本研究表明,隨著三氧濃度的增加,療效并未呈上升趨勢,而趨于平穩,低、中濃度比高濃度的三氧能更加有效地緩解關節疼痛,但低、中濃度三氧對改善各項指標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一定范圍內三氧抗氧化性與濃度升高呈正相關性有關。提示三氧量效關系范圍可能在30-40μg/mL濃度之間表現更為顯著,而超過40μg/mL濃度后量效關系逐漸減弱,在臨床應用方面基本可以忽略了。因此,筆者認為,為了臨床治療安全起見,可將30μg/mL<濃度<50μg/mL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濃度。 結論 趙勇等對396例臨床報道癥狀統計,其中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屈伸不利、晨僵這幾項癥狀最為突出,因此本研究選這四項癥狀及VAS疼痛評分為療效指標,通過觀察患者不同時點癥狀評分,能更加清晰反映三氧自血療法的療效特點。 綜上,三氧自血療法能顯著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同時具有較好的后期效應,安全性較高。 *本文文字節選自《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 年10 月第19卷第5期
聯系人:歐陽九洲
電話:18401217439(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