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許婷:逃離與回歸(“行者杯”首屆全國征文一等獎作品)


按:本文是“行者杯”全國首屆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隨筆大賽的參賽文章。文章從近2000份稿件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第一名。作者許婷是我的朋友。她知道“教育行走”有“行者杯”征文后,花了兩個小時寫出了自己的經歷。征文是書寫的契機,書寫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不為獲獎,只因曾經這般活過,也就自然而然地獲了獎。

許婷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人。她真誠純粹而又溫和節制。她不斷地逃離,又不斷地回歸。從掙扎苦痛到“開闊、自由”地“坐臥于大地”,她靠著自己一點一滴的思悟,行走在教育與人生的天地之間,艱難而又踏實。

我想把許婷這十年的過往凝結成的文字發出來時,征求她的意見,她有點不愿意,說“覺得寫得不夠好”。而我的希望是,與讀者分享她的經歷,看看文章怎樣照見了時代,照見了教育,也期待它能照見人們艱難前行的路。

另外,不習慣被稱為“阿俠”,但每每聽到許婷這樣叫,還是會感到親切,因為獨特的稱呼背后,是對方眼中獨特的自己,以及彼此之間的獨特關聯。我沒有她寫的那么好,之所以她那樣寫,是因為她的好。



我的根扎在哪里了?

許婷

《道德經》上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復觀。夫物蕓蕓,復歸其根”。

我常在想,我的根扎在哪里了?什么樣的土壤能提供給我養分,讓我安然地成長為“我”的樣子。我渴望成長,迎著陽光、雨露,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坦然、舒心地活出真實的生命模樣,不造作、不枉然、不懊悔。

      可是本科畢業后十年里,我感覺自己一直在飄……

     十年前我從一個二本院校(后升為一本)經濟管理系畢業后,跨省、跨專業來到湖南師范大學攻讀學前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第一年上了很多的公共課,第二年,一邊上專業課邊著手寫論文,到了第三年就基本上是寫論文、找工作了。

當時以理論學習為主,很少到幼兒園見習,更沒有在幼兒園實習的經歷。因此,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都是書本上的孩子和學前教育應有的樣子,基本沒有關心、關注現實教育的視角,有時候討論起幼兒園的現狀多是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找問題:他們怎么這樣、他們應該怎么樣……殊不知,過度的理想主義、更多批判的眼光,為日后接觸現實教育埋下了很深的隱患。后來聽老師們說,學校培養的研究生,其方向不是去一線當老師,而是去師范院校當老師,“不需要太了解一線”——不過,直到現在,我都堅定地認為,師范院校培養的是一線教師,其教師一定要有一線經驗,只有了解一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理解幼兒教師,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有教育情懷又理解孩子的幼兒教師。

我的導師鄭三元教授特別關注兒童生存境況,他鼓勵我們多讀書,常組織我們討論,引發我們思考兒童的真實樣貌、理想的學前教育的樣子。受鄭老師的影響,畢業那年,他帶的五名學生中,包括我在內,有四人選擇到一線做教師。那時候研究生畢業進入一線的很少,所以我們很受園長們的歡迎。

我不顧他人的眼光,不顧家人的勸阻,也不考慮所謂前程,冥冥中似乎有一股力量將我往幼兒園拉扯。也許自知沒有一線經驗便沒有資格去培養幼兒教師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我想作出改變,去“掀起”教育改革、改變兒童生存境況——有點舍生取義的意味。

      頭頂光芒萬丈

因為園長的盛情相邀,我和另一位研究生同學來到了湘潭某所公辦幼兒園。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幼兒園給了特殊待遇:為我們在外單獨租了一個套間(其他年輕教師住在幼兒園廢棄的單間);考慮我們經驗不足,給我們安排了一位非常有經驗的班主任搭班,我和同學兩人兩周一輪:一周進班,一周做教研;領導經常噓寒問暖;為充分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將我們安排到大家眼中的“問題”班級——基本上都是比較好動、難管教、家長教育有問題、生活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

當時,研究生進幼兒園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了當地學前教育圈不小的震動,媒體采訪了我并專門作了專門報道——“某幼兒園引進研究生乃全市甚至全省首創”云云。后來聽說是領導為提高知名度而為。無論如何,因為我們的特殊性,所以一進幼兒園就備受矚目,領導充滿期待(為提高影響力、品牌效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等),一些同事抱著學習的態度希望我們能給予業務方面的幫助,更多的是持“看好戲”的態度,看看這些研究生到底有什么本事,也有的對我們是排斥的,因為覺得我們會給他們“找事”做,比如更多的培訓、更多的課題研究、更多的接待活動等等。現在想想,老師們有這樣的心理是很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日常工作非常辛苦、瑣碎,經常要利用休息的時間加班加點,又沒有加班費,工資又低,不想再有額外的工作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當然這是后話。

總之,頂著光環、滿懷熱忱,我正式成為了一名幼兒教師,進入到現實的兒童世界、現實的教育情境中。

      跌入萬丈深淵

管不住孩子什么也不是

剛入職場有諸多不適是必然的,但我還是沒有想到,給我最大的沖擊是,孩子不只是天使,更多時候是“魔鬼”,他們不僅不聽指揮,而且還飛揚跋扈挑戰權威。當時我們班有三十八個孩子,四名教師(因為我和同學一星期一輪進班,所以基本是三位教師)。班級學生數超額是當前的一種普遍現狀,三位教師(兩位主教老師,一位生活教師)負責幾十個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要創設適宜的環境,給予優質的教育。師生配比嚴重失衡,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方方面面的照顧,家長對孩子看得重、要求高,可以說,每一名幼兒教師心理懸著一把安全的劍,一天工作下來,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就成功了一大半。可以想象的是,“管”住孩子是幼兒教師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最基礎的技能,管不住孩子,出了安全事故,什么都別談,做得再好都是空的。而當時的我對此一無所知。

我是插班進來帶的中班。那段時間,當我熱情地面對有些許分離焦慮的孩子時,無論用什么方法,他們就是不肯讓我親近,我知道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是我還未和他們建立起信任關系。但是,手足無措地站在家長面前時,我還是感到尷尬、無能。課堂上,我溫和地組織孩子們一起學習,他們卻自顧自地說話,自顧自地玩游戲,完全不理會我說什么,班級常常吵成一鍋粥,一會這邊有兩個孩子打架,一會兒那邊又有孩子因為想媽媽而哭,一會兒又有小朋友過來告狀等等。那時候,我覺得孩子是脆弱的,他們需要耐心的勸導、需要溫柔的對待,不應該對他們“兇”。“兇”是一種語言暴力,是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我絕對不能兇。但是,不“兇”,孩子根本不聽,有時候真的受不了了,會加重語氣甚至對他們“吼”,這種時候雖然對孩子有所震懾,但是效果持續時間并不長,關鍵是我心里還充滿愧疚——自己怎么跟其他老師一樣了?怎么可以這樣對他們?這是給孩子好的教育嗎?雖然現在看來這也是一種自我反思,但是當時我的心理落差極大。我曾經向老教師請教,也偷偷地看他們怎么管教,可是一方面老教師的方法我并不認可,另一方面自己又沒有摸索出好的方法,因此,我常常感到害怕,害怕走進班級,害怕孩子,害怕家長,害怕和其他教師談教育:連孩子都“管不住”還談什么“管得好”,還談什么帶同事們一起做教研,幫助他們提升教育水平?

雖然當時我和領導談過這些問題,他們也都鼓勵我:你的底子比他們好,會成長得很快的。可是,大家“虎視眈眈”地盯著,他們不是要“潛力股”的我,而是能馬上“上手”提供“好教育”的我。

研究生的特長是做材料

當前,家長的期望、國家對公辦園提出的示范引領要求等等,直接逼迫幼兒園特別是公辦幼兒園率先作出改變。打造好的教育品牌成了幼兒園的迫切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幼兒園扎扎實實、從點滴處著手進行教育改革,這樣的過程雖然見效慢,但是對教師、孩子的發展有長足的幫助;有的則只關心品牌包裝,不注重提升內在品質與軟實力,著力于打造各種面子工程,這樣的幼兒園外表光鮮、好看,但不見得好玩、有益,對教師、孩子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更多的幼兒園處于兩者之間:希望能夠提供優質教育,但又覺得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做好日常保教工作推進改革的時間長、見效慢,因此想要“兩手抓”。

于是,引入研究生成了他們的 “殺手锏”,一是可以利用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引領教師進行教育改革,二是研究生的文字功底好,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接受過國外先進教育的熏陶,看問題有前瞻性,在材料的撰寫、宣傳報道方面有獨特的優勢;三是在學前教育研究生還比較稀缺的情況下,研究生學歷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熱點”。許多研究生到了一線后幾乎淪為寫材料的工具:從課題的開題、中期報告、結題到領導的匯報材料、甚至新聞報道等等,整日坐在電腦面前想著如何用最美好的詞匯、最好的教育理念將糟糕的教育現實進行包裝,再公之于眾。但凡有良知的人都厭惡作假,厭惡欺騙,更何況當作假和欺騙成了日常工作,這樣的生活何來幸福可言呢?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此,這個人將會被毀滅。我有過這樣的經歷,并為此深感痛苦。

經歷了數次的工作變動,我發現私己主義無處不在。很多領導只會為自己的政績做謀算,不會真正地為教師謀發展、求幸福。很少人能看到教師這種深切的痛苦,就算看到了,也會因為已經習慣且浸染在這樣的環境中而麻木。因此,受大環境的影響加上又很少閱讀,很多幼兒教師只是將學前教育當成一份工作、而不是一項事業。有一段時間我就處于這樣的狀態:從起床的那一刻就覺得很痛苦,才上班就盼著趕快下班,下班后除了完成一定的任務外,什么也不去想,整日渾渾噩噩,沒有生機。

沒有幸福感的教師怎么能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呢?慣于作假和欺騙的教育,如何能培養出真實、有誠信的孩子呢?有多少人清醒地認識到,良好的品質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是人之為人的根本?

我到底能做什么?

我能力不突出、不太擅于表現、又缺少必要的勇氣,在現實生活和教育理想間一直搖擺不定。于是,在七年時間里,我不斷地逃離,經歷了數次工作變動:從湘潭回到長沙后,先后到長沙兩所公辦幼兒園當一線教師、部門主任,還曾到兩家教育咨詢公司短暫謀職——一個做課程開發專員,另一個做課程顧問——其中還有一年半的時間忙于結婚、生孩子。

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努力、勤勉,卻沒有一份工作能夠堅持做兩年以上?為什么我總想逃離?這是很可怕的一個現象,因為扎不下根意味著浮于表層、不深刻,說明我在挫折面前只會退縮,做事沒有恒心……最重要的是,數次的逃離也把我的熱情一點點磨滅,把我直面現實、直面挑戰的信心一點點磨掉。有時候,我想,就這樣吧,做一個女人何必那么苦?找個差不多的工作,相夫教子就行了。然而,隨著孩子的出生,生活的壓力和窘迫使我再次艱難出發。

后來讀《論語》,讀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我反復地咀嚼這句話,不斷反思自己的經歷:無位是因為我無以立。我立足的根本是什么?如果沒有立足的根本,哪有生存的位置呢?那時候的我,生存比理想更為迫切,無以果腹何來理想?有人曾問我,你既然能考上研究生,為什么不花點時間和精力考個編制?是啊,有個穩定的工作是大部分人的目標。可我自畢業以來的約六年時間里,從未考慮過。為什么呢?也許是因為自己一開始有很強的信心,覺得沒有“鐵飯碗”也可以靠自己的實力過得很好;也許是因為我自小家境殷實,從未有過為生活計謀的煩惱。

還好,雖然經歷了諸多挫折,我并未自怨自艾,緩慢前行的路上,我一直在反思,我缺什么?要補什么?到底能做什么?因為一直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且不甘于平庸,所以我能在內心深處保存著零星“理想之火”,直到蛻變的來臨。

      遇見阿俠

二〇一三年下半年,我無業在家休養身體,常跟隨老公(他剛好考上教育學博士)到各個學院無目的地蹭講座聽。在一次講座中,我認識了這一輩子最為重要的朋友劉爾笑及其一家,我叫她阿俠。我們因她與我老公是同學的緣故相見,卻因她寫的一篇關于“先鋒書店”的文章而相識、相知。從她的文章里,我看到了一個情感飽滿豐富的人、一顆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的心,一種不卑不亢、自由獨立的精神。尤其是當我知道了她的經歷后,更加堅定地做起了她的追隨者。

我們的經歷有點相似,都沒走傳統意義上的人生路:她自一所985院校碩士畢業后,因為酷愛看書,選擇了一份書店工作;懷孕后跟隨丈夫跨省來湖南,接著生子養子,無親無故。我們相遇的時候她剛考上博士,已經待業在家五年。五年的時間真的不短,我能體會她那時家境的窘迫,加上高學歷畢業五年無業在家需要承受的輿論壓力等等,時間真很難熬。雖然近年來,她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每每談起那五年的經歷,還是有一種隱隱的痛楚。她給我觸動最大的是,無論生活多么不堪,始終保持愛讀書的喜好、熱情,追求向上、向善的精神,即使只能吃方便面度日,也拼命擠出錢來買書。她自有一番樂趣,她在書中找到了智慧、美及活得更好的力量,并且通過寫作,“完成并實現”了自己。

我漸漸地發現,她的經歷、她的出現,對于處在低谷中的我來說簡直就是燈塔,給我光明、給我指引。實際上,讓我拼命去靠近她的原因,并不是她的“成功”,而是她身上有一種魅力在吸引著我,當我知道她的美是從所讀的書中得來時,我終于真正明白了為什么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阿俠,她在我心中播下了讀書的種子,讓我真正從心底覺得多讀書尤其多讀經典是救贖,可以讓人找到幸福之路。與阿俠和她一家的相遇,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對命運的安排,心懷感念。

      尋找答案

穩定不等于幸福

時間到了二〇一七年,經歷了數次漂泊不定的工作,我已經厭倦了這種不安穩的日子,決定進入體制內找一個“鐵飯碗”。機緣巧合,我考上編制,進入湖南師范大學幼兒園。我以為,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心也會跟著安定下來,幸福感也會隨之提升。可是,春天并沒有來。我很感激領導能從我的個人發展出發,把我安排在一線,但成為一名配班教師的我幾乎又從零開始,過往在一線的恐懼感不但揮之不去,反而與日俱增。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能力,包括充分認識各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五項基本技能(唱歌、跳舞、彈鋼琴、繪畫、講故事)、了解各課程領域的特點、善于與家長溝通、懂得組織各項活動(如親子活動、運動會等等)等等。我是跨專業讀研,缺少本科階段的系統學習,因此諸如彈鋼琴、畫畫、跳舞等都要從頭學起,各領域的內在邏輯、核心經驗、活動流程等也需要一一去了解,別人備課十分鐘,我可能要一個小時。白天要完成各項工作,晚上還有很多文字材料要完成,周末經常要加班準備備課材料、環境創設、做年級組的相關工作(我還是年級組長),要平衡孩子、家庭、工作的關系……最難受的還是需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新環境的適應、大家對作為研究生的我的期待、對實際教學不熟悉導致上課的質量不高、回家后沒時間陪孩子的負罪感,等等。我常常感到非常疲憊、非常累。而且,再一次返回一線的我已不再年輕。

總之,我的一個深刻體會是,有了編制不等于得到了幸福。我常問自己,幸福到底在哪里?我只有慢慢體悟生活,并試圖從書中尋找答案。

命里無時莫強求

二〇一八年七月我懷了第二個寶寶,三個月后檢查出來胎兒有問題,不得不放棄。這讓我很受打擊。

做月子的那段時間,按風俗需躺床上靜養,盡量少用眼,于是我就聽書,聽《黃帝內經解讀》、《朗讀者》、《孫子兵法》,等等。身體慢慢恢復著,用眼沒問題了,我就開始看書:《道德經》、《論語》、《歌德談話錄》、《富蘭克林自傳》、《教師花傳書:專家型教師的成長》,等等。

這一時期的遭遇,再加上所讀的諸多經典之書、智慧之書,讓我“認了命”: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真正讀懂了這句話的時候,心情實際上是既沉重又輕松的:沉重的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被“命運”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安排,很多時候無法預計自己下一秒會如何,前方是否有好事或壞事等著,有時候好事會瞬間變成壞事,壞事會突然變成好事,只能接受、順從,無所抗拒;感到輕松是因為,“認命”并不等于消極地生活,而是內心更加平和地看待寵辱,既然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未來無從把握,所能做的就是過好當下,勤勉地過自己喜歡過的真實生活,不和生活擰巴,不和別人較勁,不爭不搶,活出自己的樣子,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交給“命運”。這樣想來,心緒就變得安寧,感覺一身輕松,生命得以敞開,進而可以去發現、擁抱更多美好的事物。

現在我要做的,是勤勉地活出“真實的我”,至于其他人說什么、怎么評價就交給他人吧。此刻,我仿佛坐臥于大地,吸取天地精華,開闊、自由。

教育的根本與魅力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人過上美好生活、通向幸福之路。審視先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工作經歷,我總想:人要先活下來再談其他,每個人的一生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是什么力量能讓人在挫折面前愈戰愈勇?這種力量源泉來自哪里?在《富蘭克林自傳》一書中我找到了答案。

在我眼里,富蘭克林的成功之處,不是最終成為“美國精神的代表”,而是他的美好品德充滿了魅力,給人以力量與鼓舞。十三歲那年,因家境貧寒,富蘭克林成了一名印刷廠學徒,像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一樣,早早進入底層生活。雖然不能說底層生活一定不好,但是底層生活的一些不良習氣對還缺乏一定辨識力的年輕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愛讀書的富蘭克林早早無師自通地明白,擁有節制、勤勉、友善等良好品質才可能走上幸福之路。獲得成功之后,他仍然葆有這些品質。

于是,我想,我找不到幸福,是不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勤勉、節制?是不是對人還不夠和善、真誠?如果是這樣,那就作出改變。在教育生活中,我是否把教導孩子們擁有良好的品德放在比讓他們獲得知識更重要的位置呢?如果沒有,那就行動起來吧。

挫折感乃教師職業的“家常飯”。有幸讀到王木春老師的《身為教師——一個特級教師的反思》,他在書中溫和、真誠又沉痛地述說自己的教育經歷,給了我許多啟發,讓我明白受挫折并不可怕,連特級教師都認為挫折感是“家常飯”,甚至“教學十八年”仍會有挫折感,何況是我這樣的年輕老師呢?我釋然了:缺少教學技能不可怕,謙虛學習,慢慢積累經驗、就會不斷成長;應對家長不可怕,只要真誠以待,假以時日,他們會看到我的好;領導、同事的期望高并不可怕,每個人都有優點、缺點,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足的地方一點一點改進。

教育的魅力在其不確定性。教育的復雜性在于人的復雜性,而人的復雜性使得教育變得無定法,也變得充滿魅力。作為新時代幼兒教師的我,最重要的任務是扎實回歸日常的教育生活,重視每位兒童的一日生活,幫助幼兒培養良好品質,不斷從閱讀中吸取能量,不斷審視自己,創新教育方法,勇敢地接受挑戰。

吾思且吾行。

頁面編輯:任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應彩云35年奮戰幼教第一線,她說:“教育就是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安吉游戲——走向世界的中國幼教理念
學前教育專業大學生職業規劃
白沙幼兒園:智力游戲+生活體驗 學前教育不被“小學化” -教育前沿-江津網
莫源秋老師的幼兒教育愿景
省級園長培心得2013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无棣县| 察哈| 民权县| 开化县| 收藏| 丰宁| 濮阳市| 武山县| 拉萨市| 清流县| 安阳市| 宜宾市| 工布江达县| 海门市| 弋阳县| 上栗县| 友谊县| 呈贡县| 包头市| 桓台县| 正阳县| 城固县| 阿鲁科尔沁旗| 广德县| 丰原市| 肇东市| 东至县| 永修县| 闽清县| 宁德市| 怀集县| 宕昌县| 忻州市| 抚远县| 铁力市| 巴彦淖尔市| 江陵县| 天气| 乐东| 扎赉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