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道德經》
上一篇解讀了:
淺談《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祅。
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道本無定義,也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當你對一個看似美好的事物過于執著的時候,它同樣也會轉變成相反的一面。
陰、陽本就是人為的定義,哪里有陰,哪里又有陽呢?
有道之人不會執著于任何屬性,看待一切事物都是自然平衡狀態,能游弋于陰陽變化之中,中和著各種力量,以此來踐行宇宙的平衡之道。
沒有分別,不執著于好與壞,錯與對,前與后,看待一切都是變化中的自然平衡狀態。
接上一篇,本篇解讀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治人事天,莫若嗇。
嗇:本意是收獲谷物,即從事農業耕作之意。
天道在人心,觀心得道,能盡人事,即合天道。治人之道唯在安民,民治則心與天合一道。
民最關心的,也是最基本的需求,那就是吃飽肚子。
治理國家,使民符合天道,與其整天想著怎么統治人民,不如好好從事農業生產,農業豐收,民眾衣食無憂,無欲無求,自然人人合乎天道。
夫惟嗇,是以早服。
早服:圣人不會因為結果,或者說為了合道而合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也即道法自然。與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意思相近。
關注農業生產,使民衣食無憂,看似最基本最簡單,但也是最高級的治理之道,回歸自然,行無為之事。
合乎天道,自然遵守自然法則,行無為之道。
早服,是謂重積德。
重:厚重
道法自然,不因結果的好壞而去選擇性的尊守自然法則,也就是說做到人性本然,而不是理性的去執行,以果來反觀自己的因。
要做到道法自然,本性使然,就要修心養性,德道合一,德足夠厚重,就能達到道的境界,德性至極,就能做到本性使然,即早服。
重積德,則無不克。
克:克制多余的,回歸本然。
修心養德,事事遵守自然法則,厚德合道,回到本然狀態,就是道的無相對之狀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回歸本然狀態,則再無終點和始點,無邊無際,無限量,這就是無級的狀態。
這正是道的特點。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達到無級的狀態,心中無我,胸懷天下,這時候就可以無為的治理國家了,這就是無為而治。
回歸本然之狀態,民最關心的是吃飽肚子,這是最基本的需求,那么滿足了這個需求,則民自然安居樂業。
民無欲,則不會行有為之事,德性自然就會提高,德厚則無不可,無不可則達無極。
積德深厚,不但可以做到無不克,而且莫知其限,重積德之妙用,不知其量,而天下無不在道德渾化之中。由此可知,治國之本,是深積無有限量的渾厚之德。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母:根本、本然,也即道法自然
如具備無量的渾厚之德,也就是達到了早服的境界,德道合一,則國必可長治久安。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有了治理國家的根本,回歸自然本性,則國家必將長治久安,并能根深蒂固,并且任何力量也拔不掉。
道法自然,萬法歸宗。
回歸本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老子以一個“嗇”字為例,以最基本的農耕為例,來列舉治國、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做人做事,回歸根本,不以結果反推應該采取什么行為,自然而然的遵守自然法則,自然與道合體,這就是天人合一。
近期精彩文章回顧
淺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 第八章:上善似水 | 第四十五章: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 第四十六章:知足之足,恒足矣。 | 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 | 第四十八章: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 | 第五十一章:玄德 | 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第五十五章:物壯即老 | 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 第五十八章:正復為奇,善復為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