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陳辭令關注我哦~
關于陳辭令
定位:聚焦認知提升,升級人生模式
3個原則:
1、聚焦:聚焦學習力、思維力等五大底層能力的全面升級。
2、深度:拒絕人云亦云,不寫未經深度思考的文章。
3、實戰:拒絕雞湯,文中方法論均可直接落地。
這是《陳辭令》公眾號的第175篇原創文章
標簽:思維力
分享幾個對我個人成長幫助最大的一些思維模型,沒有按照一定的結構整合,大家可以自行規整。
另,個別模型在表述時,用我個人的理解做了轉化,可能會有不精準之處。大家對感興趣的思維模型,可以自行搜索相關的學習資料。
— 1 —
課題分離
1、含義:一件事情可能會涉及很多節點,每個人管好自己的節點就可以了。
2、應用舉例:比如,在一個集體會議中,想發言卻怕出丑,怕說得不對。這時候就可以運用到這個模型:我發言是我的課題,別人怎么看待是別人的課題,我做好我的課題就好了。
3、個人思考:不懂如何拒絕、不敢提出需求,都可以運用這個模型。本質上是通過在心里構建一個虛擬的物理邊界,讓我們更有掌控感、安全感。
— 2 —
福格行為模型
1、含義:一個行為的發生,是動機、能力、提示三個因素運用的結果,也即行為發生=動機x能力x提示。
2、應用舉例:比如,想培養讀書的習慣,就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去設計:增強動機、降低難度、充分的信號提示。
3、個人思考:這三者中,最難培養的是動機,但最重要的也是動機。在行為養成之初,可以通過放大“能力”和“提示”,來彌補“動機”的不足。方法很簡單:讓一件事情盡可能簡單、盡可能多給它提示信號。
— 3 —
學習原理模型
信息—編碼—檢索
1、含義:揭示了人腦學習的基本步驟。人腦學習從獲取信息開始,我們看的書、學的課程等等,在未成為我們知識結構一部分之前,都只是信息。通過對信息的高效解碼,并對解碼后的知識高頻檢索(測驗、實踐、講述等),信息才可能真正成為我們的知識結構。
2、應用舉例:現在很多學校,特別是小學,談“考試”色變。其實從學習本身來說,測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只有通過測試我們才能查缺補漏,為學習更多的知識做好前期準備。我們以為掌握與我們實際掌握完完全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測驗本身沒問題,只是我們怎么應用測驗的結果。
3、個人思考:這個模型足以解釋“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種現象。我們不需要知道太多道理,只要把自己的專業領域的道理,搞懂搞透,按著這三個步驟,從獲取高質量的信息開始,到高效編碼(間隔、多樣化、關聯、組塊等),再進行高頻的實踐和輸出,我們才可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 4 —
費曼學習法
1、含義:費曼學習法的四個步驟:確立目標—教授他人—查漏補缺—組織簡化。
2、應用舉例:如,學習了本文,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個思維模型,查閱相關資料,系統學習,再去教授給他人或者自己寫下你的系統思考。
3、個人思考:費曼學習法的本質是強化知識的檢索環節,其中的兩大核心是輸出、簡化。如果學完一門課程或讀完一本書,沒有輸出的動作,學習效果會大大降低。正因為如此,我將下面這條作為我個人學習的金科玉律:凡學習,必輸出,凡輸出,必簡化。
— 5 —
問題解決模型
1、含義:定義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模型。這個模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多人在第一步就出現了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我會花費95%的時間去定義一個問題,然后用5%的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
定義問題與解決問題,一個是方向,一個是策略,做正確的事情,一個是將事情做正確,從這個角度說,定義問題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定義問題常見方法是5why分析法,連問5個為什么,找到根因。找到根因后,就是對產生這個根因進行分析,這時候就需要構建模型。接下來就是根據模型去具體解決問題。
2、應用舉例:公司增長陷入停滯,先要找準根因,如果我們確認是產品力的問題,那么就需要對產品力進行建模,通過競爭雷達圖,確定產品競爭力的幾個維度,對比競爭對手找到各個維度的差距,并制定改善對策。
3、個人思考:雖然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解決問題的整體框架是通用的。我們通過掌握更多的定義問題的工具/模型,積累更多分析問題的工具/模型,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將大大提升。
— 6 —
績效改進行為工程模型
1、含義:被稱為績效改進之父的吉爾伯特認為,有兩大類、六小類因素影響著人的工作績效結果。
兩大類是指環境因素和個體因素。環境因素包括三層,分別是數據信息反饋、資源流程工具、后果激勵獎勵,個體因素有三層,分別是知識技能、天賦潛能、態度動機。
這意味著,根據吉爾伯特的研究,績效結果不好的原因中,技術方面的因素(數據、信息和反饋,資源、流程和根據,后果、激勵和獎勵)占到了75%,而員工個人因素(知識技能、天賦潛力、態度動機)僅僅占了25%。
2、應用舉例:這個模型不僅僅可以用于工作改進,實際上,它可用于任何的改進。比如,疫情防護中,用健康碼、行程碼,代替逐個問詢、個人承諾,既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又可以提高防控的精準度。
3、個人思考:如果下屬績效不達你的預期,或者你自己在完成某個項目時未達目標時,別總想著是人不行、是自己不行,可以去思考下,除了“人”以外的因素(占75%)。
— 7 —
問題解決模型
1、含義:復利效應最初用于計算資本回報,但其背后的原理同樣可以衍生到個人成長領域。
復利效應的本質是:做事情 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這個過程,起初的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只要時間足夠長,一旦突破臨界點,就會呈現出指數級增長。
2、舉例:利滾利、錢生錢、知識的滾雪球效應。
3、思考:復利效應,用文科語言表述,就是選擇一件正確的事情,然后“和時間做朋友”,這里的“正確的事情”可以理解為對未來有回報預期的事情。
參考復利公式,個體的成長大體可以拆解為以下三個要素:做正確的事情、找到正確的方法做這件事情、堅持足夠長的時間。
寫在最后
除了以上思維模型外,還有其他很多思維模型對我個人成長帶來了很大幫助,這些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自我觀察模型
批判性思維
結構化思維
巨人思維
刻意練習模型
利他思維
反思模型
自我決定理論
我將在后面的文章中為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