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劇情前提設定是科學家們發現太陽將與數百年后發生氦閃,之后將膨脹為紅巨星,吞沒地球所在的軌道,如果這個時候人類還不走,那還等到什么時候呢?晚一點走很可能就來不及了。
不太懂天文學的朋友可能不了解氦閃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實它是恒星內部氫燃料聚變燃燒將盡的時候,內部的高溫高壓條件達到了點燃氦元素的層次,于是氦元素于瞬間發生核聚變,恒星內部的主要聚變方式也將由氫核聚變轉換成氦核聚變,這預示著這顆恒星將向紅巨星的方式演變,并且開始其劇烈的膨脹過程。
另外,氦閃現象也會發生于白矮星的表面,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太陽質量的1.44倍)的白矮星,表面的氦元素也會被點燃爆發氦閃現象,這個時候的白矮星會發生la型超新星爆發,并與這種爆發中灰飛煙滅。
對處于主序星階段的恒星來說,氦閃現象是一種劇烈的恒星星體活動,以我們的太陽為例,一旦發生氦閃,太陽將于一瞬間釋放相當于數百萬年中的核聚變能量,對我們的地球來說,那是一股毀天滅地的力量,當其能量輻射到達地球的時候,頃刻之間地球的海洋將沸騰起來并且蒸發掉,大地都燒成熔巖,地球表面的溫度將超飆升數百上千攝氏度,整個地球表面基本都會成為不毛之地,數天后,強烈的太陽風還會將地球的大氣層吹掉一大部分,接下來,太陽的體積將逐步膨脹,在接近一億年的時間中吞并掉水星金星和地球的軌道,總體膨脹數千萬倍。
很顯然,太陽一旦發生氦閃,人類將無法在地球表面生存,地表的生態環境和生命物種將灰飛煙滅。所以,一旦確定太陽將發生氦閃,那么人類必須得提前做出行動。
那么,現實中太陽會發生氦閃嗎?恒星的形成和演變理論上來看,太陽是會發生氦閃的,太陽是一個中等質量的恒星,在恒星分類中屬于黃矮星,它內部的核聚變不僅可以燃燒氫元素聚變成氦元素,還可以將氦元素聚變成鋰以及更高級別的元素,其聚變形成元素大概可以進行到碳、氮、氧元素的級別,所以當太陽內部的氫元素聚變的差不多的時候,內部形成的高溫高壓條件是可以激發氦元素聚變的,在這一時刻,太陽就會發生氦閃現象。
不過我們現階段的人類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根據如今的天文觀測計算推測,太陽發生氦閃現象的時間還需要大約30~50億年,這個時間還非常久遠,我們人類的出現不過才一二百萬年時間,進入文明時代不超過1萬年,現代科技大爆發的時間不過200年,所以只要我們人類社會能夠和平穩健的發展,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出足夠高級的科技,這樣等到太陽發生氦閃的時候,我們人類早就可以輕松轉移到其他星系躲避氦閃的打擊了,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看太陽的氦閃,就像欣賞一場煙花表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