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討論,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在感情上算不算渣女?
有人說算,有人說不算,雙方各執一詞。
有一點可以肯定:蘇明玉在和石天冬的相處中,有逃避責任的傾向。
兩人戀愛時,她表現得忽冷忽熱,若即若離;
前一晚還一起睡覺,第二天就跟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
蘇大強住院,她沒等石天冬解釋,就急于和對方劃清界限。
但是,這并不能說明,她不愛石老板。
畢竟,她無論開心難過,都會第一個想起對方。
工作到深夜,精疲力盡,也要堅持到他店里吃飯,照顧他的生意。
平日里不露聲色,在石天冬面前,卻從不藏著掖著。
對別人不信任,出差在外,卻十分放心地把父親托付給對方。
顯然,蘇明玉是有感情的,她只是不太會處理親密關系。
換句話說,她不知道怎么好好愛一個人。
之前有個詞,用來形容她再合適不過。
“愛無能”。
什么是愛無能?
有網友列舉了她的癥狀:
濃縮下來,就是一個“怕”字。
怕什么呢?
怕愛情不可靠,怕親密關系會拋棄我們。
所以,我們寧愿不要,也不愿承擔失去它的風險。
這樣看來,愛無能的人,其實更渴望親密關系,只是,恐懼到極致,反而開始拒絕了。
曾在國外論壇看到一個案例。
就是這種情況——
一位女性年輕時,不敢戀愛。
戀愛了,不敢結婚。
結婚了,日子過得也不安穩。
某次吵架后,丈夫甚至給了她兩個選擇:要么求助咨詢師,要么,就離婚。
為什么?
因為丈夫覺得,妻子已經不愛他了。
她常常不接我的電話,不回微信,也很少和我說自己的想法。 結婚對我來說毫無意義,婚后仍是我一個人,我感覺不到和她的連結,她看不見我的存在。 紀念日她會帶禮物給我,但她從來不問我的意見。
她從來不查丈夫的手機,甚至連對方夜不歸宿也不過問。
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
其實不是。
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當丈夫用這句臺詞形容他們的婚姻,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終于松口:
“我不敢查,我害怕自己失望,我愛他,不能接受背叛,我太害怕了……”
為避免傷害,她在自己和丈夫之間,豎起一道厚厚的墻,來保護自己。
而這種過度防御,恰恰證明,她太渴望愛,太渴望保護自己了。
親密關系越吸引她,就越令她害怕。
親密關系為何會令人害怕?
心理健康咨詢師Trillion Small在她的TED演講《克服對愛的恐懼》中說:
你拒絕一件東西,往往是因為,過去的經歷告訴你,這個東西是不好的。
換言之,你不信任它,那它十有八九傷害過你。
舉個例子,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父母離婚,感情不和,雙方互相怨恨,這些都會成為“反面教材”,讓你對親密關系產生懷疑。
比如《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生活在女強男弱的家庭環境下,母親壓制,父親逃避,這種相處模式讓她感到不舒服。
這就是一種傷害。
扭曲了她對婚姻的看法。
她會形成一種認識:如果這就是婚姻,那我寧愿不要!
即使她后來見到了健康的愛和婚姻,這種顧慮,也會一直存在。
此外,每一個害怕親密關系的人內心,都藏著被壓抑的自我需求。
蘇明玉就是這樣——她在與父母兄弟的相處中,得到的愛和滿足,是很少的。
她需要安靜環境學習時,母親賣了她的房間,供大哥出國讀書;她需要報班沖刺高考時,母親寧可斥資讓二哥參加舞會,也不給她一分錢。
她總是在退讓、犧牲。
兩個哥哥一有需求,都會被超額滿足,而蘇明玉呢,她卻連基本需求,都滿足不了。
這種情況下,她如何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呢?
她如何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呢?
她如何相信,親密關系會滿足她的需求呢?
事實是,自我需求一旦被忽視,親密關系就成了一種壓迫。
別人都在張牙舞爪地 “要,要,要”,自己只能不停地 “給,給,給”。
對蘇明玉來說,親密關系就像一個能量吸血鬼,很容易把她掏空。
好的關系滋養人,壞的關系則消磨人。
愛無能者害怕關系,多半是被后者嚇怕了。
我的大學同學濤,人到30,一直無法戀愛,嘗試過和人親密,都不了了之。
一次聚會,他酒后吐真言:每當和女孩發展到“天天發微信”的階段,他就會感到窒息般的壓迫。
濤成長于單親家庭,父親很早就離開他們,母親一手將他帶大。
“忘了從幾歲開始,我就同時扮演丈夫和兒子的雙重角色。”
“媽媽獨自撫養我不容易,她常常憤怒地摔東西,躺在地板上痛哭,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一個正常的家庭,母親的情緒通常由父親分擔,需要傾訴時,丈夫應該是她的最佳選擇。
但由于丈夫角色缺失,母親只好將一腔感情,全部投注在濤身上。
他在一個噬需表達“自我需求”的年紀,被母親洪水般的情感需求淹沒。
母親在生活中遇到了任何不快,憤怒,悲傷和失落,他都要想盡辦法去安慰、鼓勵,讓母親開心。
表面上,這些情感負擔,讓他與母親更加親密了;實際上,一個幼小的孩子是無法承受這些的。
他會在成年后,對別人發出的任何需求,異常敏感。
比如,女朋友一有情緒,他就會很煩,覺得自己要花精力疏導她,很累。
女朋友一旦使小性子,他就崩潰了。
所以,他很難成為別人的愛人。
親密關系專家莎蘭·漢考克說:愛人是有權利對你提出要求的。
通常情況下,愛人會看到你情緒背后的需要,會包容你。但濤的包容度極低,在他看來,任何要求都是壓迫。
每逢另一半向他伸出手索取一點愛時,他就慌了。
對方看到他的慌張后,也會失落地關閉心門。
濤的每段戀情都不超過2個月,他總是會擔心:
另一半是否會像母親一樣依賴他。
如果愛上對方,他是否就要承擔對方的一切。
這種愛太沉重,他給不起。
他無法愛人別人,也沒給別人任何機會去愛他。
他成了愛無能。
實際上,“愛無能”并非個別現象。
據不完全統計,我們中有將近17%的成年人,存在恐懼親密關系的問題。
我們出于各種原因,害怕愛情,害怕婚姻,孤零零地活在一種“虛假獨立”中。
有的勇敢地走進了親密關系,卻發現自己沒能力維護好一段感情;有的一直單身;有的穿梭于一段又一段感情中;還有的在婚姻中苦苦掙扎。
愛無能是痛苦的,如何才能打破這種狀態,以正確的姿勢,擁抱愛與親密呢?
親密關系專家莎蘭·漢考克說,我們首先要“承認”。
在和另一半相處時,如果Ta的行為讓你沒有安全感,或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看見,請告訴他。
如何告訴呢?當然不是以指責的方式。
相反,示弱是有必要的。
你們大吵了一架,Ta正要摔門而出,你明明很害怕,怕Ta離開,卻沖著Ta大喊:“走了就再也別回來!”。
你表現出刀槍不入的樣子,仿佛完全不需要Ta,但這不是真的。
什么是真的?
你想留住Ta,和Ta平心靜氣地聊聊,你不想失去Ta,Ta對你來說很重要。這才是真的。
你拉住Ta的手,表現出你對他將要離開的恐懼,和你對他的重視。
這就是承認了。
承認并不容易,因為你要放棄一部分自我(過度防御的那部分)。
你需要做出退讓,這會讓你感到不舒服。
但只有承認了,才能邁向下一步——接受。
上述例子中,即使你誠懇地挽留對方,對方的反應也是不可預料的。
Ta或許感知到你的愛,決定留下,抱住你,安慰你;或許,還在氣頭上,不顧你的阻攔,繼續沖出去。
若Ta堅持要走,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傷害了。
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親密關系中,傷害在所難免,你能接受這一點嗎?
如果能,你就會發現,苦難也有其價值,傷害也會使你成長。
下一次,面對潛藏傷害的親密關系,你就不會躲。
你才有進步的可能。
如果不能,你就會覺得,Ta的摔門而出,不僅僅是一次吵架的終點,而是你們關系的終點了。
下一次,面對關系,你仍然會逃避。
親密關系就永遠無法使你成長。
我知道,要做到“承認”和“接受”,不容易。
但是,它仍然值得你去嘗試。
因為,深情是一場偉大的冒險,是真正的英雄之旅。
愿意探索親密關系的人,都有打破自我局限性的勇氣,都是英雄。
要相信,健康的親密關系是美好的。
要相信,真正的愛,能抵抗傷害,與自由同在。
作者簡介:南嘉魚 心理學愛好者,一個正在長大的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