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南京人來說,中華門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
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應天大街高架,中華門曾經叱咤風云,把握著南京的交通命脈。
在位置上,它明明就在南京的中心地帶,見證老城南的歲月更迭。但很明顯如今的中華門已經不再耀眼,它像霧像雨又像風,永遠不真實地飄在秦淮河畔。
夾在雨花與河西中間的中華門,數十年來,即使外部的變化翻天覆地,它卻始終如一。在風云變幻的南京城里,它的不變,是特別的,也成為了這兒的痛。
站在中華門地鐵站的露天站臺上,往東看是歷史感厚重的秦淮,往西看是現代感十足的河西,此時耳邊火車的鳴笛聲壓過了地鐵站里的BGM,腳下的寧蕪鐵路生生把中華門割成了兩半。
在中華門,有很多人是依靠著鐵路而生活的。即使中華門火車站已經成為歷史,鐵道邊上的一小片棚戶區依然屹立不倒。
鐵路、新樓房夾縫中殘存著幾戶矮矮的平房,鐵路新村不知道還能撐多久。和不遠處門西的老房子一樣,鐵路新村的房子老舊、昏暗、蜘蛛網一般的電線布滿了天空,看上去十分危險。
但和門西不同的是,鐵道邊的房子沒有靈魂,徒留一身衰敗。
說實話,夾在大馬路和鐵軌中間過生活,并不舒適,每隔一陣隆隆駛過的火車站在屋里都能感到一陣晃動。
也沒有干凈的陽臺可以曬衣服,他們把被褥、床單曬在車來車往的馬路邊。
由于家家戶戶都緊挨在一起,太陽稍微斜過去一點,家里就陷入了一片黑暗,一點光亮都沒有。
沉悶,黯淡,中華門唯一有活力的地方,可能只存在于街邊的面館、炒飯店和肉夾饃店,別的老城南人是生活,中華門的人只是為了活著。
這是住在中華門的人的痛。
在中華門火車站還存在的那些年,中華門無疑是南京最熱鬧的地方。
每天清晨,綠皮火車從各個城市開來,帶著一車人的欣喜在中華門緩緩進站。當一波人從出站口涌出的時候,火車站門口此起彼伏的“馬鞍山馬鞍山,差一位,上車就走”熱鬧非凡。
如今,快80歲的中華門火車站早已不再履行它客運的使命,這座樸素的小車站只剩寂寥。
售票廳外的廣場變成了停車場,出站口的大門緊緊關閉。
透過斑駁的鐵門朝里看,月臺還在,鐵軌還在,指示標也在,人卻都不在了。
如今中華門這一段的寧蕪鐵路,主要作用是承載貨運功能,曾經的候車室、售票大廳如今都變成了物流集中地。
沒有人在乎這里曾經有多繁華,只是偶爾有老南京人閑來無事還會聊聊這里的過往。
這是曾經輝煌的中華門火車站的痛。
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曾是中華門引以為傲的左膀右臂,然而如今還算活躍的,只剩下地鐵站了。
地鐵1號線呼嘯而過,卷起風,停在中華門地鐵站的露天站臺上,中華門的一切,是靜止的。
以中華門地鐵站為圓心,越往外,小區越新、越豪華。距離中華門地鐵站最近的新小區,光走路都得20分鐘以上,電瓶車成了不少人坐地鐵前必須要搭的交通工具。
擠得滿滿當當的電瓶車,卻把盲道留了出來,方便人行走,這是這里人的規則。
地鐵站出站口拉客的黑車司機依然日復一日的吆喝著“馬鞍山,馬鞍山”,只不過生意冷清,吆喝聲顯得有些無力。在15.5票價,車程18分鐘的今天,已經不會有人再跟人拼車回馬鞍山了。所以全城禁止的短途馬自達,在中華門還是有生意的。
曾經是寧漂一族聚集的中華門,如今已經被南站、南京站搶走了風頭,不過依然有人在這里尋夢。
沿著應天大街一字排開的小門面房,大多是為了來南京尋夢的外地人而服務的。小賣鋪、小飯店,幾分鐘,十幾塊錢就能吃上一頓熱乎飯,讓人得到暫時的依靠。
當然,地鐵站外也有本地人才知道的絕頂美味。它們分別是南京最好吃的肉夾饃、干挑和砂鍋。
賀記、江南春管著午飯,黑皮砂鍋管著晚飯和宵夜。排隊,自然是不可避免的飯前儀式。
中華門就是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再忙碌到了這兒都變成了偷閑。挨著馬路吃一頓午飯,環境雖然不是很好,但看著應天大街上川流不息的私家車,心里居然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
更別說滿眼都是曬在高架底下的被子了,要知道再往前看看,就是更具現代感的虹悅城了,如此強烈的對比,帶來了一股時空扭曲的錯覺。
時至中午,中華門地鐵站依然忙碌。來來往往的人在這里進站、出站、換公交、騎電瓶車。
他們隨著車上了高架,他們可能要去河西,可能要去1865創意園,也可能要去大報恩寺。但唯一確定的是,他們不再愿意為了中華門而多停留一刻。
這是從不停歇的中華門地鐵站的痛。
你以為的中華門只是地鐵站和火車站而已?不。
其實真正的中華門在飲馬橋,在雨花路,在大報恩寺,在明城墻,在中華門甕城,在老門西,也在老門東。
穿過雨花路長長的梧桐大道,歲月的滄桑厚重感迎面而來。大報恩寺在右手邊,每天游客如云。
左手邊卻是一片荒地,一棟還未拆除的老宅子佇立在那,顯得孤獨又可憐。
長干橋跨過秦淮河,連著中華門甕城,雖然已經春天了,但秦淮燈會殘存的花燈還擺在城墻上,給灰暗的城墻增色不少。
正前方,有人從城墻下走過,也有人走進甕城,中華門就這么敞開著,不為所動。
歷史,才是中華門的心。
大部分人看到秦淮河、大報恩寺和門東門西,并不能把它們與中華門扯上關系。
不過還好中華門也在努力緩解這種“痛”。應天大街和秦淮河中間夾著的這個角落,還是會保留中華門的“心”,歷史街區會有的,綠地公園會有的,游船碼頭也會有的。那時的中華門,不再被隔絕開來。
或許三五年之后,或許更快,連著門西的這一塊會像老門東一樣成功變身,甚至更精彩,只要你愿意給它時間,再等等它。
·END·
作者: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