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是農歷九月,“時維九月,序屬三秋”這句高雅詞兒終于可以拽出來了。秋意越來越濃,大概只有牽牛花還開得如火如荼,意猶未盡,有分教:綠蔓如藤不用栽,淡青花繞竹籬開。披衣向曉還堪愛,忽見晴蜓帶露來。
圖一:圓葉牽牛
牽牛花無處不在,但我之前幾乎沒有寫過,因為有難言之隱,一洗也沒法了之。我的意思是,我很長時間都分不清牽牛花的種類。自己都糊涂,焉能寫出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以一直避而不談。分類變化快,外行不明白,一個業余植物人,想要緊跟學術前沿,確實有難度。
圖二:圓葉牽牛
在《中國植物志》中,牽牛花列為旋花科牽牛屬,收錄3種:變色牽牛、圓葉牽牛/P. purpurea (L.) Voisgt和牽牛/P. nil (L.) Choisy。變色牽牛不必提,原產南美洲熱帶,廣東有栽培,北方木有;圓葉牽牛無爭議,問題就出在最后一個上,讓我長期感到困惑。
圖三:白色的圓葉牽牛
圖四:粉色的圓葉牽牛
圖五:圓葉牽牛
先說圓葉牽牛。顧名思義,葉子呈圓形,實際上是“圓心形或寬卵狀心形”。花比較大,“單一或2-5朵著生于花序梗頂端成傘形聚傘花序”,顏色豐富,常見的有紫紅、粉紅或白色等等;萼片5片,外3枚長橢圓形,內2枚線狀披針形,外面均被開展的硬毛。本種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晚,不算“自古以來”,至今仍背著“入侵種”的惡名。
圖六:山東植物志
圖七
圖八
另一個牽牛/P. nil,按《中志》的意思,葉子一般3裂或5裂,“側裂片較短......裂口銳或圓”,不管裂成什么德行,統統都是這個種。但在《山東植物志》中,牽牛屬有三種,除圓葉牽牛之外,還有:牽牛/P. hederacea,葉片裂口凹陷,如圖七;裂葉牽牛/P. nil,葉片裂口較銳,如圖八。如此看來,好像是《中志》的牽牛被《山志》按照葉片裂口形態給分成了2種。
信誰呢?按說應該地方服從中央,可是這“學術”上的事兒也難說得很,我以前選擇相信《山志》,但總感覺背叛了《中志》,心里一直疙疙瘩瘩......最近我研究了一些植物學大拿的說法,比如新浪微博大V余天一的相關文章,并“親自”請教了余天一。總結一下最新所得的“知識點”,基本上盡廢了《山志》的說法,《中志》亦不準確。如下:
圖九:牽牛,拍攝者米羅
圖十:裂葉牽牛
圖十一:裂葉牽牛
圖十二:裂葉牽牛
牽牛一般有雖然短但明顯的總花序梗和花梗,花萼在開花后開展但不強烈反卷,花比較大;裂葉牽牛的總花序梗比較長,花梗極短到看不出有,花萼在開花后強烈反卷,花比較小。野外常見的可能大部分都是裂葉牽牛,不管葉子裂成啥德行,或者干脆不裂(圖十就是不裂葉的裂葉牽牛),都在其變異范圍內。另,裂葉牽牛的花以藍色居多,牽牛則通常紫紅色。
圖十三:大花牽牛
圖十四:大花牽牛
北方的牽牛花三姐妹中,圓葉牽牛雖然來得最晚,但到處泛濫,數量最多,裂葉牽牛次之,牽牛是極少見的。有一種曾是獨立物種的大花牽牛,現在認為它是牽牛的變種或品種,算是真正的牽牛。這種大花牽牛主要是人工栽培,葉子通常3裂,中裂片較長;花朵大氣磅礴,比一般牽牛花大得多,紫紅色帶白邊或無,故又名“白邊牽牛”。如圖十三、十四,應該見過吧?
圖十五
大花牽牛來自于東瀛島國,模樣基本上還算是正常的。莫名其妙的日本人對牽牛十分狂熱,美其名曰“朝顏”,并培育出了諸多五花八門的品種,其詭譎多變令人嘆為觀止,真是“看花滿眼淚,不敢認牽牛”。歐洲也有供觀賞的牽牛花品系,據說是以圓葉牽牛為基礎培育的。如上圖的,典型的圓葉牽牛特征。只有裂葉牽牛一直落草為寇,未能獲得“以色事他人”的資格。
如今牽牛屬已被并入番薯屬,牽牛花們的學名分別改為:牽牛/Ipomoea nil,圓葉牽牛/I. purpurea和裂葉牽牛/I. hederacea。《中國植物圖像庫》網站更是冒進得狠,不但取消了番薯屬的傳統屬名,將Ipomoea屬定名為虎掌藤屬,且沒有裂葉牽牛,應該是被處理成了牽牛的變種。我不太欣賞這種分類,暫不采用。按余天一的說法,牽牛是舊世界的,裂葉牽牛是新世界的,焉能混為一談?
圖十六
很遺憾,我周圍都是圓葉牽牛和裂葉牽牛,當年我在我部營區拍的這朵(包括前面的圖八),說不定就是牽牛本牛。可惜當時眼里只有花,沒注意萼片和花梗,不能精確“鑒定”。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