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世紀初開啟工業革命以后的300年間,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過去100萬年的總和,但也帶來許多世界性問題,有人說工業革命就是一個遍及全球的人工智能“機器”,它在制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制造了人類的欲望,從兩次世界大戰瓜分殖民地的戰爭,到經濟全球化之后的南北關系緊張、生態環境惡化、人口爆炸、資源短缺、國際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和信仰危機等,都成了威脅人類生存安全的國際性問題。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欲望的膨脹,現存問題目前還看不到結束的那一道曙光,進入21世紀以來,相關國際組織不斷就全球性問題召開會議,探討人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實現文明對話與交流,試圖找到一條人與自然、與社會以及人本身肉體與精神和諧相處、又能被各國共同接受的救世方案。
早在1985年,英國天文學家沙里斯(M.Shalls),就在《新科學的誕生》一書中指出:“前進的惟一道路是轉過身來重新面向東方,帶著對它的興趣以及對其深遠意義的理解離開西方的污穢,朝著神圣的東方前進。”從那時候起,“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被普遍接受。
道法自然
西方文明自柏拉圖開始,一直以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看待這個世界,把自然看做人類的附屬,是人類征服和索取的對象。這一思想無限夸大了人類的能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挖掘了人類的智慧和潛力,促進了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和科技的空前發展,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生態方面的危機,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引起有識之士的關注,從上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人開始把探尋的眼光投向東方,老莊哲學,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為解決生存危機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柏拉圖雕像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也是自然規律和生態法則,是生態智慧的根本。道家強調自然,突出天地萬物的統一整體性原則,其生態智慧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在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關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法自然”,人只有順應自然,遵從自然規律才能天長地久。
老子的這一觀點跟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恰恰相反。老子反對任何物種脫離于整體(道)之外,將整個世界看做“一”,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人類是這個“一”的一分子,不僅不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還要“法地、法天、法道”,破壞這個整體,其實就是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這就是老子的偉大之處。
道生萬物,萬物尊道而貴德
因此,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卡普拉,感嘆于老子的這一生態智慧,他評價說:“在偉大的諸傳統中,據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態智能。”
在老子的天道自然觀里,“道”生萬物,為天地萬物之母,同時內附于天地萬物,是天地萬物的總規律,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基礎,還內在于天地萬物之中,成為制約萬物盛衰消長的、總法則。在這樣的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中,人只有順應天道,實現天人合一,才能趨利避害謀長遠,消除爭端謀和諧,天下大同謀未來。
2011年,潘基文在連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就職儀式上發表演講,引用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潘基文給自己,也對這個世界確定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為世界謀長遠就要趨利避害;為人類謀和諧就要消除爭端。
唐玄宗李隆基《御注道德經》
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就是認識自然規律,“知和”乃是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萬物和諧相處是最根本的自然規律,和諧乃生無限生機,“不知常妄作兇”,乃是導致一切災難的根源: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可怕的預言,如今都已成為事實,因此,諾貝爾獎得主,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指出:“老子是在兩千多年前就預見并批判今天人類文明缺陷的先知,老子似乎用驚人的洞察力看透個體的人和整體人類的最終命運。”
帛書《老子》
為了解決人類的“最終命運”問題,因此老子提出“無為”的偉大命題,這一命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遵循自然規律,與萬物和諧相處的人類法寶。“無為”既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所謂的時代局限性,而是在自然規律、自然法則約束之下,排斥任何人為的胡作亂為,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智慧和策略,在老子的思想里,找不到任何消極等待、無所事事的蛛絲馬跡。
老子的治理理念是:“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老子把治理大國比作是“烹小鮮”,最忌折騰。人若能循道而行,就能跟萬物和諧相處,兩不相傷,在那樣的世界里,人民能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認為,人類的生存權貴于名聲貨利,一味追求奢侈、滿足欲望的生活方式,必然帶來重大的損耗,遭致慘重的損失。人類的不知足會使自己陷入資源消耗殆盡的境地,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沉溺于貪求,其結果只能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因此要“去甚,去奢,去泰”,要“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由于人類的貪欲,導致的生態惡化越來越嚴重,生物多樣性銳減,有限的資源被無限挖掘,工業文明帶來的工業污染越來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系列問題將長期困擾著人類。有鑒于此,日本當代自然派學者福岡正信說:“如果我們早聽老子的話,也不致使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然環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
老子的“柔”是生命的象征,是充滿生機的“柔”,老子的“慈”是能激發勇武精神的“慈”。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一切柔的都是鮮活的有生機的,一切失去生機的都是僵硬的枯槁的,只有以敬畏之心、謙卑之態融入自然萬物,才能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
貴柔守雌是老子哲學的重要范疇
老子以水喻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既揭示了柔弱勝剛強的真相,同時也說明“無為”乃是順其自然、能生、能勝、能克的“作為”,“柔弱”只是知強守弱而已。這也恰恰是對不理解老子“守弱”“不爭”深刻道理的正面回應。
老子貴柔守弱尚雌不爭,正是尊崇“道”生萬物、生生不息的品質特性。在老子思想里,雌性與嬰兒最能代表柔弱,他常用雌性之慈柔、生機與嬰兒的柔弱、來比喻道的美德屬性,比如“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等等。
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這里的“柔弱”“不爭”都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軟弱、與世無爭的意思,而是道的“弱者道之用”的自然法則,是人類賴以生生不息的“天之道”。
總之,老子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知,是人類文明缺陷的最早發現者并做出“不可行性報告”的先覺者,他在2500年前發現的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愈來愈清楚地展現在人類的面前,諾貝爾獎獲得者,歐洲學者普利高津指出:“道家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諧的奧秘、尋找社會的公正與和平、追求心靈的自由和道德完滿三個層面上,對我們這個時代都有新啟蒙思想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