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錢都不生,這得有多任性。雖然德國對于生育的補貼非常高,但是很多德國人并不想要孩子。主要是因為觀念上的問題。
對于生育的補助,德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最早的政策是1986年出版實行的養育津貼政策。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德國政府發現養育津貼政策并不在適合當下的社會,于是在2007年又重新出版了父母津貼政策。
德國為了促進生育,都出臺了哪些政策
根據大量的實際數據表明,一個國家想要保持長久的穩定,生育率通常要達到2.1以上。這個2.1是什么概念?
它要求15~44歲之間的育齡婦女,平均的生育應該達到2.1個子女以上。如果低于這個水平,將會導致地區或民族人口處于長期下降的趨勢當中。
而德國的生育水平,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面一直低于2.1。1994年的時候甚至觸底達到了1.15的最低值。對于德國來說,迫切需要提高生育率。
難道德國之前沒有注意過嗎?其實并非如此。早在1952年的時候。因為二戰對人口的影響,德國推出來了《生育保護法》。
這一政策確實有效的改善了生育情況,但是隨著德國的發展,進入發達國家,自然低生育率的出現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情況。
因此德國在1986年再度推出了《聯邦養育津貼法》,這個法令能干什么呢?說白了就是對于德國生育家庭的一種補貼。
這條法律規定,在產婦產前的6周到產后的8周都可以不用工作,仍然可以全額領薪水。而這個薪水的標準,是根據懷孕前三個月的平均水平來計算。
看上去確實挺不錯的,產前的一個多月和產后的兩個多月,加起來是白白領了三個月的薪水。
▲注:人口出生率的變化,2016年達到1973年以來出生率的最高值1.59。
圖1 1973年以來德國人口出生率(數據來源:德國國家統計局
雖然有這條政策,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德國的生育率依然長期處于1.3~1.5之間,還是遠低于2.1的要求。
因此在2006年的時候,德國的社會法學家反復修改推出了《聯邦父母津貼和父母養育假法》,縮寫為BEEG(以下簡稱)。
在BEEG當中,設置了父母津貼制度。(下面會介紹具體補貼額度)但是這個制度出臺之后,生育率最多達到1.5,還是上不去。
德國社會法學家一看政策還是不夠給力,于是又在BEEG中增加了父母津貼計劃。這個計劃出臺之后,讓德國的總生育率達到了1.59,這個令人激動的數值。
德國的這些政策,到底能領到多少錢?
上面這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德國為了促進生育出臺的幾大政策,分別是養育津貼和父母津貼。這些津貼都可以領到多少錢呢?
先來看一下養育津貼制度。根據1986年出臺的養育津貼制度,除了在前6周和后8周全額領取薪水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補貼。
這個補貼只有新生兒的父母親的一方,可以在新生兒出生后的10個月時間里,每個月領取300歐元的津貼。(2007年之前領取情況)
這個補貼政策雖然有好幾次修改,但是每次修改都是延長領取時間。比如說1988年延長到了12個月,1998年延長到了24個月,不過很快就變回去了。
但是這個津貼當中有一點明確要求,只能是父母親雙方當中的一個人領取。然而如果你決定領取這個津貼,對于工作也有要求。
對于領取津貼的父親或者母親,可以選擇工作或者選擇部分工作,但是部分工作時間的每周不超過30個小時。
從這個限定條件來看,就是想讓德國父母留在家里面好好照顧孩子,不讓他出去工作,否則這個錢就沒有補貼的意義了。因此為了利益最大化,一般是讓收入少的人留在家里。
但是實際情況是孩子出生之后,一般需要母乳喂養。因此絕大部分的人在生完孩子之后,都是母親選擇留在家里面照顧孩子。上面的養育津貼的情況,那么2007年出臺的父母津貼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父母津貼出臺于2006年,取代了上述1986年出臺的養育津貼計劃。
原來的養育津貼計劃是指補貼父親或母親一方,而后來的父母津貼計劃是雙方共同領養津貼。有什么限制嗎?
父母津貼是德國政府在子女出生14個月期間內的補貼。基本上包括了4個內容:領取人、領取的數額、領取的類型和時間組合、配套制度。
先說領取人:想要領取津貼的父母,必須滿足以下5個條件。
①在德國居住半年以上。②和生的孩子住在一起。③負責照顧孩子。④沒有工作。⑤父母雙方稅前收入不超過50萬歐元。(99%的德國人都是低于這個水平的)
上述的五點,基本上一眼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這里就不再多加解釋了。
再說能夠領到多少錢?究竟能夠領到多少錢是根據父母雙方之前的工作情況來定的。 如果之前沒有工作的話,可以每個月領300歐元的父母津貼。(300歐是幾百年,之前是一個人領,現在是兩個人都可以領,方式也可以自己選。)
如果之前有工作,是根據之前收入的2/3作為父母津貼,最低不低于300歐元,最高不超過1800歐元。
另外這里要補充一點,如果生的是多胞胎。每多一個孩子,就可以增加300歐元。如果家里之前已經有了小孩,還可以再原先津貼上增加10%。
父母津貼的領取類型和時間:不是說父母都可以領嗎?為什么還有領取的類型呢?不要忘了上面的養育津貼就說了,如果選擇領錢就不能工作了。
因為這些錢是補貼你無法工作的錢,倘若你一邊領著錢一邊去工作,豈不是在薅政府的羊毛?所以你要選擇到底是兩個人同時休假在家領,還是說一個人領。如果說是一個人領,可以領14個月,每個月的金額相當于休假人之前工資的2/3。如果說是兩個人領,只可以領7個月,加起來是14個月,是兩個人工資的2/3。
(一個人領,一個人休假。兩個人領,兩個人休假。也可以男方領7個月,女方工作。接下來女方再領7個月,男方去工作。)
最后一個內容是配套制度:什么是配套制度?其實也相當于是對于父母津貼的一個補充協議條款。意思是除了你能領錢之外,國家還對你有其他的一些補貼。
首先是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免除,即在領取父母津貼的時間內,你所需要交納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全部都由國家來承擔。
再者是幼兒日托。因為上面父母津貼的時間最多能夠領到14個月,說明孩子在一歲之后,父母就開始投入工作了,就沒時間來看孩子了。
因此德國有一個托育部門,專門來幫助父母減輕這方面的負擔。也就是說孩子在一歲到三歲之間,可以交給幼兒日托來幫自己帶孩子。之所以是三歲,因為德國幼兒園的最低入學年齡是三歲。
這么多好處?為啥還不愿意生孩子?
上面的政策確實非常好,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事與愿違。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如果家庭婦女本來就不工作的話,這項政策確實非常好。因為在接下來長達兩年的時間里面,他可以像之前一樣不工作,仍然有工資可以拿。 這一部分是愿意生孩子的,然而這部分人有多少?往下看第二點。
第二,雖然有上述那么一群沒有工作的人,但是在德國70%的女性都有工作。(適齡婚育的女性,有工作的占比更大。)
對于這些女性來說,在生育后的兩三年時間里面,從原來的自由財務,變成每個月300歐的收入,落差有點大。
更加嚴重的是,將近兩三年時間的遠離社會,等再次投入到工作當中,很難和企業發展需求相契合。
因此很多女性生育之后再復出,本該有的上升空間也小了。因此到底生不生,什么時候生,生幾個,困擾了很多適齡育齡婦女。
▲注:最上面一條線代表父母作為夫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數量,2017年不到6百萬;中間一條線是單親家庭的數量,2017年已近2百萬;最下面一條線是沒結婚的雙方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數量。
圖2 不同家庭模式(至少有一名18歲以下子女)數量
第三,德國的福利非常好,但是大家可能并不了解,德國的離婚率也非常高。如今在德國將近有1/4的單身家庭,這個數據已經很可怕了。(有孩子離婚了,孩子剛生的情況)
如果是兩個人的家庭,可能只需要一個人留在家里面領津貼就好了。然而如果是一個人的家庭,對于單身父母來說,每個月300元歐元的補助,基本上相當于社會福利救助線的水平了。
從原本的經濟獨立,突然變成伸手向國家要錢,這在德國很多人的潛意識里面難以接受。在德國這個社會,很多人對于那些伸手問國家要錢的人看不起。
在德國現行的社會觀念下,那些領取社會福利的人,基本上被為無能的表現。很多人甚至會說,我們納的稅全部用來養活了你們。
由于這種歧視,造成很多單身家庭父母不被別人看得起。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很多人并不愿意生育。
因此這里可以總結一下,雖然德國給的補貼非常多。但是真正平均到日常生活當中,其實就沒有這么多了。
另外也不要用我們的水平,來衡量德國這句話什么意思?比如德國一塊雪糕1歐元,相當于人民幣8塊錢。60萬元人民幣換算成歐元也就7.5萬,比不上兩三年沒工作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