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家開發(fā)二胎政策之后,不僅出生率沒有提高,反而相比前幾年下降了不少,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養(yǎng)老,是當今社會的一個人們話題,而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孝順,在近幾年被頻繁的提起。
原本以為兒子在自己老了之后孝順自己,沒想到前幾年,張奶奶的老伴生病住院了,兒子不但不出錢給他治病,連到醫(yī)院探望的次數(shù)都很少,甚至在張奶奶老伴去世前,兒子最關(guān)心的居然是遺產(chǎn)問題,這一來二去,張奶奶對自己的兒子也寒了心。
在老伴走之后,張奶奶就成了獨居老人,女兒時常回來探望,左鄰右舍都手張奶奶生了個好女兒。
“對啊,這孩子說想吃我做的紅燒肉了,趁著周末就回來了,不說了,我要去菜市場買菜了,不然啊,又要和我喊餓了?!睆埬棠陶f完之后,就樂呵呵地拿著菜籃子出門了。
其實,孩子長大之后會不會孝順父母,在小時候就能看出來。
①理解父母
“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用在剛剛成為父母的小年輕身上一點都沒錯,自己在沒有為人父母之前,對于父母說的“都是為了你好”、“我為了你付出了很多”等話都不以為然,后來懂得父母的不容易。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知道父母的不容易,那孩子一定也會非常孝順父母。
一個孩子會不會孝順父母,首先就要看孩子是否懂得感恩。如果孩子認為父母為自己做的這一切都是應(yīng)該的,自己理所應(yīng)當?shù)南硎苤改傅母冻?,絲毫不懂得感恩,那么家長就要注意了。
孩子的感恩之心要從小培養(yǎng),家長不要讓孩子認為自己對他的好是應(yīng)該的,“升米恩,斗米仇”,家長要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這也是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投資”。
一個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孩子,家長怎么能指望他孝順自己呢?自私的人做事情是“利”字當頭,他們有可能成為“啃老族”,但不會成為那個“做孝順”的孩子。
自私的孩子從小就不懂得分享的樂趣,小時候都舍不得把零食分你一口的孩子,長大以后怎么會愿意把自己辛苦賺的錢用來養(yǎng)一個“沒有”的老人呢?
在現(xiàn)下的社會情況中,孩子的確不是老人晚年的唯一保障,但沒有哪個家長不想在晚年時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不少老人到了兩年之后才頓悟,無論生多少個子女,到頭來做孝順的還是那個從小就理解自己,懂得感恩的這一個。
————————————
(本文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