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神話中,炎帝和黃帝分別是兩個部落的首領,二者于阪泉大戰,炎帝戰敗后與黃帝部落結盟共同戰勝了蚩尤,之后,后人便將二者共同尊奉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這一段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了。晚清之后,炎黃子孫一詞也成為了漢民族的代稱,可據考證,炎帝和黃帝并不是漢族,而是創立了夏王朝的羌族。那么,古老的羌民族和漢民族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在中國西南地區,存在著一支古老的少數民族,那就是羌族。羌族這兩個字在我們的史書里面非常常見,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在變化,《說文解字》中對于羌族的記載:“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因此,羌人又被稱為“西戎牧羊人”,在春秋戰國之前稱為“先古羌”,又叫東羌;而后的稱為“后古羌”,又叫西羌。
歷史漫長,各種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在經歷了多次戰爭、遷徙,和歷史的滄桑巨變后,古西羌族踏遍各處以后定居于西南地區,在岷江、涪江流域,以及四川阿壩州等一帶,自稱“爾瑪人”,總人口不多,只有三十萬。
羌族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它起源很早,規模龐大,如果追根溯源的話,竟包含了漢族和藏族,是除華夏人之外的漢藏語系族群的統稱;其次,據史料記載以及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夏王朝和商王朝的建立者也為古羌族。最后,作為從古族群中發展延續的獨特民族,于大禹時期已有了記載,在中古時期大量存在,而今依舊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大禹創立夏朝,而據史料記載,大禹就是血統純正的羌族,例如司馬遷在《史記.六國年表》中就有相關記載。早在遠古時期,羌族的足跡就遍布各地,涉足甚遠,從甘肅河湟一帶往南,到四川岷江上游,以至整個金沙江流域。他們很聰明,率先開始學會使用刀斧等先進的石器。而在周朝之前,商朝并無關于“夏朝”的記載,原因則是作為羌族炎黃一支的夏朝被商朝人統稱為羌,因此在甲骨文中,就沒有一絲一毫關于“夏”的記載。而在戰爭中商朝滅夏后,分布地區廣泛,支系發達的羌人族群與商人長期處于對抗狀態。
漢族是由華夏人發展而來的,融合了南蠻、東夷、西戎、北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漢白語族;而羌族,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二者被學術界同歸為漢藏語系。
在周朝之前,并沒有華夏族,當時的中原一帶的兩大勢力,一方是創造了大汶口、龍山文化的位于東方的夷人;另一方則是位于黃河流域上游地區的羌族,甲骨文中記載的“姜”也就是“羌”。而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姬姓狄族,也是屬羌族。大約在八千年前,羌族進入渭河流域,創造了半坡文化、馬家窯文化等,較早地進入了農業時代,由此可見,華夏族,也就是今天的漢族,是從羌族中分離出來的。
華夏族最初是從羌族中分離而來,而所謂炎黃初祖最早溯源也是羌人。可見,漢族和羌族有著共同的起源,二者之間的聯系也是千絲萬縷。在華夏族形成初期,關于古華夏族和古羌族的區分并未涇渭分明,而二者卻是有著密切聯系的親緣族群。
總之,隨著歷史的變遷,民族之間的溝通、往來以及融合,使得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交織更加緊密,而不同民族的名稱所代表的意義和人群其實也是在發生變化,所以有時候也就不可能很嚴格地區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