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注:此篇文章來自#原創(chuàng)新人#活動,成功參與活動將獲得額外50金幣獎勵。
一直以為,買買買是人的天性使然,除非沒有足夠的錢,或者沒有足夠合適的理由。
自從開始跑步以來,也剁手了幾款跑鞋,一并做個總結和分享。人的形體、喜好各異,不能一而蓋全,僅做參考,畢竟老話說的那句,“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
我體重138,踩紙上畫腳印測得腳長26.3cm,平常買鞋選美碼8.5或者歐碼42,但足弓比較低,但還不至于到平足,更為詳細的是后來到實體店測過的數據和記錄,我的右腳有點偏多了,建議新手也找機會測一下,加深對自己的了解。
最開始跑步的目的,單純是為了偶爾鍛煉一下身體,當時2015年8月份,都不記得是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到的ASICS,通過淘寶代購了一雙Kayano 22 Liteshow版本,比較喜歡這種配色,一來不是滿大街都有,二來符合自己的審美觀,低調中跳出點色彩。
在代購之前,還去當地的迪卡儂逛了逛,第一次看到一雙跑步的鞋子需要上千元,當時還頗為不解,沒有Kayano,但有Nimbus和GT2000,分別試了一下,Nimbus滿滿的“踩屎感”(這個詞是后來才知道的),當時就想下手了,掙扎了一下,還是先回去查查看,了解到Kayano才是適合我的,找一家看起來靠譜的代購店就下單了。
收到貨后,滿心歡喜,顏值比較高,做工也沒得說。用到現在來看,大底和鞋面都耐穿,但是腳踝后鞋幫已經磨破了,比較遺憾。
腳感方面,合腳之余稍稍有點大,給腳趾留出了足夠空間,避免頂腳趾或者摩擦;穿上踩起來比較硬,但硬中帶軟,確實很舒服,但沒有深陷無力感,唯一缺點就是太重了點,這在我后來首個全馬時比較有感觸。
總體來說,Kayano是怎么選也不會錯的一款,作為跑馬初哥慢慢晉級的必備,不求速度,但求安全完賽。兩個字總結,放心。
第二雙是Saucony的Hurricane iso2,是2016年11月份買的,這時候剛剛正兒八經跑了一次半馬,是聽朋友說需要兩雙換著穿才能穿的長久,也是從他口中才知道“四大跑鞋”,Saucony號稱跑鞋中的“勞斯萊斯”,初步了解了Saucony跑鞋的各個系列后,本著能上頂級就上的原則,一步到位下單了Hurricane iso2。
個人感覺,Saucony的做工非常不錯的,還是著重說說它的設計特點:
首先,鞋舌與鞋面一體,再通過腳背部位的鞋帶拉緊支撐,包裹性非常好,但是鞋頭感覺偏小,穿慣了Kayano,覺得有點擠;
在買的時候,店主就告知,建議S家的鞋要買大半碼,當時覺得自己腳不胖,就還是按原尺寸買的,結果后來是感覺鞋內空間沒有富余,后來取出鞋墊看過,原來里面還有一層白色的EVErun鞋墊,估計是這個導致不能按標準腳碼來選擇;
后跟處布料柔軟,填充物飽滿,腳踝舒服,但包裹性欠佳,容易掉跟,按網上的防掉跟系法,鞋帶卻不夠長,堪堪系完;
鞋舌填充飽滿,腳背也很舒服,偶然發(fā)現,內面的布料是粘貼的,估計用線縫會影響面層的美觀,好在粘性較強,沒有任何不適合影響,但細節(jié)可以繼續(xù)提高。
腳感方面,除后跟外,包裹性很強,舒適透氣,也比Kayano要輕(經查,實際上Kayano是317g,Hurricane 303g,這個感覺輕應該不是鞋子的重量,而是Hurricane的緩沖或者回彈要好,跑起來比較輕松)
至今這雙鞋跑了400多km,但是兩側的大底橡膠磨損還是比較厲害的,也許跟我一開始追求前掌著地的跑法有關,而且也許有跑姿的問題,現在就不知道還能不能撐到600km,再被替換成走步用鞋。
總體而言,兩個字,舒服。
由于看了一些跑馬的文章,了解到眾多人推崇的前掌著地方式,對膝關節(jié)有較多的好處,同時也能最大程度鍛煉腿部肌肉,于是12月底在中亞下單了一雙NEWTON的Motion 5代。
這雙鞋,應該是我這幾雙里做工最好的,從外觀看,顏色鮮艷,紅配黃被戲稱為“番茄炒蛋”,網面舒適透氣,包裹性強,重量只有238g,真正感受到輕量,到現在跑了213km,主要被我用在較熱的季節(jié)里跑10km,如果長距離跑的話,腳底特殊設計會硌著腳不舒服,腿部肌肉耐受力不足,所以我還是用它來短距離刺激鍛煉比較合適。
主要缺點是只能用來跑步,而且針對的是前掌著地的跑者,相對受眾范圍較窄,后期無法替換成走步用鞋,用途單一了點。另外觸地面積較小,防滑性能一般,雨天跑步要格外注意。
為了應對夏季的運動和強化前掌著地,2017年3月入手了一雙極簡跑鞋VFF的Bikila evo,當時網上旗艦店打對折,但也要500多。單只重量僅有143g,相比之前幾雙,真的是輕若無物,穿上之后基本上就是完全赤足的感覺,五趾分離,加上Vibram的橡膠底,抓地力一流,清潔起來也方便,夏天流汗后,直接扔洗衣機里洗,也不怕彎折,包里隨便一塞就能帶走,跑步或上健身房都好用,簡直是出差鍛煉利器。
但是由于是極簡,基本上沒啥保護,所以悠著點,當然,大神就當沒看到我說這句。
總結,兩個字,便利。
轉眼到了國慶節(jié),很明智地沒有出去隨大流數人頭,呆在家里開始刷跑馬資訊,偶然翻到Hoka one one的新品介紹,之前看到它家的鞋,感覺不喜歡厚底的,但這次看到那么厚的底,居然重量只有265g,心里萌發(fā)要不要試一試的想法,我這個人還是蠻喜歡試一下小眾產品的,下單了Arahi。
收貨拿到手上,相比鞋的塊頭,真心感覺重量很輕,做工也不錯,顏值較高,鞋面舒適,前楦空間足夠,絲毫不會有擠腳的感覺;
只是我的足弓偏低,雖然此鞋號稱是適合低足弓人士,但足弓腳心處有點點頂著的不適,不像同樣身為支撐型的Kayano或者Hurricane,它們絲毫沒有頂著足弓的感覺。
但是,雖然走路有點點不適應,跑起來就是另外一番感受了,這個鞋更適合全掌著地,后來跑了兩次10km,由原來的53分開外,一舉順利跑進53分,第二次直接跑進50分,不得不說這鞋有功勞,全掌著地踏實,膝蓋適度積極下壓,利用肌肉力量和鞋良好回彈,保持步頻不降的同時,步幅明顯加長,速度很容易就上去了,而且良好的緩震性,確保安全和舒適性。
優(yōu)點明顯,也說說個人感覺的缺點,應該是保護性一般,腳踝力量要足夠好方能釋放這鞋的全部優(yōu)點。
朋友沒有接觸這種鞋,只是憑個人經驗說,緩震回彈比較好的鞋到全馬后期容易泄力,當前沒試過用它跑完全馬,希望有穿它全馬完賽的跑友說說你的感受。
剁完Arahi,以為就算了,看到Brooks,心里開始長草,同時也想起去年買Transcend 3的失敗經歷,也順便先說一說這個系列。
當時網上有賣Brooks支撐旗艦Transcend 3 巴菲特限量款,個人覺得顏值極高,整個鞋子動感十足,讓人聯想到行云流水,立即下單買了;
到貨立馬上腳試穿,卻感覺足弓處頂得很厲害,對比Kayano,發(fā)現鞋子內側足弓處(圖中紅圈部位),外部鞋面的硬支撐高于鞋內,而且內收,直接頂著腳心,落地就頂,相當難受,最后無奈退貨。不知其他低足弓的跑友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有了這個經歷,我輕易不想嘗試Brooks的鞋子,但是苦于本地找不到實體店,后來還是冒險在網上旗艦店下單了次頂級支撐的Adrenaline GTS 17,這款就好多了,終于沒有那么頂了(難道Brooks的支撐系列就是按頂著足弓的難受程度分級的?),但相比較而言,Transcend比Adrenaline的回彈要明顯強很多,也許這就是中底材料Super DNA相比Biomogo DNA的差別吧,一分錢一分貨。但是這個Adrenaline 腳感不太適合我,偏硬偏重,緩震也一般,試了兩下,同樣退貨了。
長了草不拔難受,最終決定改投緩震系試試,下單了剛出的Ghost 10,黑色款、銀色LOGO,這次終于找到真愛了。
鞋面為3D彈力印花面料,輕松透氣,前部分較為自由,不過也帶來包裹性欠佳的感覺,好在鞋帶系緊后解決了不適,整體非常合腳,只是前后高差12mm,是我前幾雙中落差最大的,總有一點要向前跑的感覺。這款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鞋舌上的穿孔,分別在鞋舌上端的兩邊,鞋帶斜拉穿過后,對鞋舌有極好的固定作用,這個細節(jié)非常到位。
雖然同為Biomogo DNA材料,但定位不同,設計不同,Ghost緩震性能明顯,跑起來輕松自在,值得入手。
唯一不太爽的是,做工有點粗糙,兩只鞋放在一起對比,總感覺右腳尖防踢部位定位不正,有點偏。
還有Mizuno沒有上腳試過,朋友們極力推薦,硬歸硬,但穩(wěn)定性良好,全馬后半程不泄力,下一個剁手目標就是它家的鞋了。
跑跑馬,買買鞋,最后祝大家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