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這壯闊的舞臺上,游牧民族實行了歷史大輪回——匈奴、鮮卑、柔然、契丹、突厥、蒙古無不在這里建立牙帳,統一了蒙古高原。匈奴、鮮卑、突厥等歷史上的游牧民族都來去匆匆,進了歷史博物館了,蒙古民族繼承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傳統,至今仍是草原的主人,成為我們研究草原游牧文化的一個窗口。
“蒙古”一詞原來只是一個古老的部落名稱。成吉思汗之前還不存在蒙古這樣一個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方式的民族共同體,只有到了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族共同體才開始形成。草原猶如海洋,蒙古族是由眾多部族融合而成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室韋、韃靼,乃至柔然、回鶻都可能是蒙古的祖先。
蒙古,原先是室韋的一個部落,古稱蒙兀室韋。蒙古人原先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后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和克魯倫河一帶。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回鶻人西遷,蒙古草原上留下了空白,室韋人趁機涌入。9世紀末10世紀初,已經遍布蒙古草原,與原住各部落雜居在一起。后逐漸形成了兩大部落集團,分別稱之為尼魯溫蒙古和迭兒列斤蒙古。據《史集》記載,尼魯溫蒙古出自成吉思汗十世祖阿闌豁阿;迭兒列斤蒙古即不屬于阿闌豁阿后裔的其他蒙古人。屬于尼魯溫蒙古的有合答斤、散只兀、泰赤烏、赤那思、兀魯、忙兀、八鄰、乞顏等;屬于迭兒列斤蒙古的有捏古思、弘吉剌、兀良哈、亦乞列思、燕只斤等許多部落。迭兒列斤蒙古同突厥—鐵勒人、契丹人、女真人、漢人接觸和通婚,從中吸收人口,不斷發展壯大。尼魯溫和迭兒列斤蒙古之間亦可自由通婚,他們加在一起稱為“合木黑蒙古”,意為一切蒙古人。各部先后附屬于遼、金。
統一前的蒙古草原各部
遼、金統治者為保障邊境安全,一直采用分化統治政策,阻止室韋人形成強大統一的力量,所以,室韋人進入漠北近三個世紀,仍處于分散狀態,沒有出現一個統一政權。
公元12世紀,蒙古高原諸部通過各部間的戰爭和兼并出現了一些強大部落,如克烈、塔塔兒、蒙古、蔑兒乞、乃蠻等部。他們之間多次相互攻伐,互有勝負。在各部之內,為爭權奪利,貴族們不斷互相殘殺。為保全自己消滅對方,各氏族部落貴族之間以利害關系相互結為“安答”,建立了政治與軍事聯盟關系,這樣,兩部之間或一個部落的內訌演變為幾個大部之間的戰爭,戰爭的范圍也擴大到整個漠北草原。這種無休止的戰爭和混亂,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人民失去了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統一才能結束諸部分散割據的狀態和各部落之間的戰爭。
公元12世紀末,大金的衰落,無力控制草原各部,為蒙古統一提供了契機。
蒙古乞顏部崛起,其首領成吉思汗經過多年征戰終于在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汗國。控制了東及興安嶺,南鄰金王朝,西括阿爾泰山,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草原地區。為了便于統治,成吉思汗實行“領戶分封”制,即將牧戶編為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并分設十戶長、百戶長、千戶長和萬戶長統領。萬戶長和千戶長由大汗直接封任,一般是宗親或異姓功臣。作為封建領主他們領有范圍大小不同的封地及封地內的牧戶。作為領戶的勞動者一律依法固定在封地之內,接受領主的“合法”剝削和奴役。這種領戶分封制將操不同語言的各部民眾重新編組,原來的部族界限被打亂,統統成了蒙古國的臣民,使蒙古草原再也沒有無領主的土地和無領主的牧民了。
成吉思汗畫像
為了加強大汗的統治權力,成吉思汗把他的“怯薛”即親衛軍擴充到1萬人。怯薛歹由萬戶、千戶、百戶、十戶那顏或白身人的子弟中挑選,他們平時負責大斡耳朵的警衛工作,大汗親征時作為主力軍參加戰斗。
成吉思汗攻滅乃蠻之后,命令乃蠻掌印官畏兀兒人塔塔統阿用畏兀兒字母書寫蒙古語,由此創制了畏兀兒字體蒙古文。
為了將其獨裁意志貫徹到各個領域并傳之后世,成吉思汗任命失吉忽禿忽為斷事官,凡斷了的事寫在青冊上,以后不許人更改。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反映成吉思汗愿望和意志的“大札撒”,成了后來蒙古人行動的準則。
成吉思汗鞏固了在蒙古草原的統治之后大舉西征,征服了整個歐亞草原。他將所征服的土地分封給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這些封地后來分別發展為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1258年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之子旭烈兀破黑衣大食,1264年(至元至元年)受忽必烈冊封為伊兒汗,遂以帖必力思為中心建立伊兒汗國。在西征的同時,蒙古軍不斷南下,先后攻滅了金朝和南宋,建立了元朝。
忽必烈在中原地主階級的支持下,終于打敗其幼弟阿里不哥,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1271年,依照中原的傳統,改大蒙古國的國號為大元,忽必烈也就由蒙古大汗變成了大元皇帝。元朝的建立標志著草原與中原的統一。
1274年,忽必烈命伯顏為統帥,以南宋降將劉整、呂文煥為先鋒,水陸并進,大舉伐宋。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皇室投降,實現了空前的全國大統一。忽必烈重新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
忽必烈統一了中國,但蒙古內部的分裂已成定局。早在成吉思汗時代,他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哈臺、窩闊臺、拖雷之間的矛盾已相當尖銳。后來術赤長子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拖雷之子旭烈兀建立了伊兒汗國,四大汗國互不統屬。蒙古帝國名存實亡。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用心經營中原,對四大汗國的控制鞭長莫及,力不從心。
蒙古帝國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族經濟與社會發展加速,其分布除嶺北、遼陽、甘肅三個行中書省較集中外,也有很多散居于西北各宗王領地和中原各地。1368年元朝滅亡,其殘余政治軍事力量相繼降明,明廷在遼東、漠南、嘉峪關外和哈密等地設置蒙古衛所,任用蒙古首領為長官。
退居漠北的蒙古,仍自稱“大元”或“大蒙古國”,內訌不止。從14世紀末開始,西部瓦剌和東部韃靼貴族,進行了長達60余年的爭奪汗位戰爭。直到15世紀末葉,達延汗統一蒙古諸部,劃分為6個萬戶,自統左翼察哈爾、烏梁海、喀爾喀三萬戶;任其第三子為濟農(副汗),統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卜三萬戶。達延汗去世不久,重新分裂。其后俺達汗又曾統一諸部,終未能使蒙古草原完全安定。北元蒙古游牧政權從元惠宗至林丹汗傳23位大汗,1635年亡于后金,幾乎與明朝相始終。
明朝形勢圖
蒙古人雖然被趕回老家,明成祖朱棣的五次北征,又給北元以沉重打擊,但未能從根本上解除蒙古對明朝北方邊境構成的威脅,瓦剌部也先和俺答汗曾兩次打到北京城下。
一直到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漠南蒙古達成了“隆慶和議”,首領俺答汗被封為順義王。漠南蒙古右翼對明朝俯首稱臣,雙方之間開始了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經濟貿易,使得明朝的西北邊境得到了較長時間的安寧。
在清前期,漠南蒙古全部歸附。清廷根據蒙古各部來降先后和親疏關系,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管理,將一部分蒙古人編為八旗(即內蒙古),由清廷直接管領,一部分編為外藩旗(外蒙古),給予相對自主權,成為藩部。設立理藩院管理蒙古的政教事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清廷采取“恩威并用”的政策,一方面籠絡蒙古上層,封以高官厚爵,聯以婚姻,一方面嚴厲打擊反叛王公,以穩定對漠南蒙古的統治。
漠南蒙古歸附清朝之后,喀爾喀和衛拉特(明朝稱瓦剌)蒙古部落仍處于割據狀態。17世紀前期,衛拉特四部一分為三,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和碩特南遷青藏地區,準噶爾統轄留牧原地的各部落。喀爾喀和衛拉特兩部貴族曾集會盟誓聯合抵御清朝的兼并,但是,清朝采取招撫政策后失去外部壓力,內部矛盾加劇。喀爾喀內訌導致準噶爾與喀爾喀的戰爭,迫使喀爾喀投降清朝。噶爾丹敗亡后,準噶爾與和碩特部爭奪對西藏的控制權,又導致清準戰爭,結果兩敗俱傷,準噶爾勢力被驅逐出西藏,和碩特被清朝兼并。噶爾丹策凌采取積極防御政策挫敗了清朝兼并的企圖,使雙方劃界議和。但是,準噶爾的內訌,阿睦爾撒納的反復無常,導致準噶爾徹底滅亡,清朝順利統一準噶爾及其統治的南疆地區。多倫諾爾會盟后喀爾喀歸附,清朝把喀爾喀作為防御和攻擊準噶爾的前哨,北路軍的據點。清廷在喀爾喀采用了戰時的軍事管理體制,任用喀爾喀王公管理軍政事務,兼并準噶爾后逐漸收回軍權,歸于清廷駐防官員。設立駐庫倫辦事大臣,管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庫倫和中俄邊境貿易事務。土爾扈特回歸后,原衛拉特四部全部歸入清朝版圖。
清朝前期和蒙古各部形勢圖
清后期,蒙古地區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俄、日帝國主義相互勾結瓜分蒙古地區。清廷則改變對蒙古政策,推行“新政”,強化對蒙古族的統治,強制實行蒙地放墾和移民實邊政策,使蒙古地區農區擴大,牧業萎縮,商業高利貸剝削加重,貧富分化加劇,蒙古族人民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蒙古族人民不畏強暴,展開了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
1921年,在蘇俄支持下,外蒙古宣布脫離中華民國獨立,1924年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6年,國民政府根據與前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
外蒙古
蒙古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斗爭,最終實現了民族解放。1947年,建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實現了當家做主,民族平等和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