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這里有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口口聲聲喊著堅持馬克思主義,事實上卻只是葉公好龍而已。只有從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分析中國國情特點的基礎上認識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從而形成一套適合中國革命實際的方針、路線,才能真正引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取得成功。而毛澤東思想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和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毛澤東思想或理論形成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學習毛澤東思想,首先是要弄懂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其中,最基礎的哲學思想,體現在《實踐論》與《矛盾論》兩篇光輝著作之中。本文就談談毛澤東的矛盾學說及其分析框架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一,毛澤東的矛盾學說的主要內容:
1,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統一物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而又互相關聯著的方面)-矛盾的涵義;
2,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4,矛盾的特殊性:
各種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特殊性;
每一物質運動形式的每一發展過程的矛盾的特殊性;
每一發展過程的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
每一發展過程各個階段的矛盾特殊性;
每一發展階段的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
5,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事物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認識事物的順序: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
6,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7,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8,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原理;
9,主要矛盾方面與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
10,矛盾-對立的方面處于同一個共同體中,又互相轉化;
11,矛盾相對的同一性和絕對的斗爭性;
12,對抗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
以上列出了矛盾學說的主要內容,可能不是很全面。有興趣的網友可以進行補充和充實。
二,毛澤東運用矛盾分析方法進行實際分析的基本框架:
毛澤東的哲學理論并不只是紙上談兵,只講概念性的東西,而是與實踐相結合的,矛盾學說不只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概括,更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在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如何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對面對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并制訂出相應的戰略方針與策略,從而指導革命實踐取得成功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論持久戰》。在這里,我們可以更具體地感受《矛盾論》中提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可以學習如何運用這些原理和方法進行客觀規律的認識,并制訂與這種規律相適應的行動指導方針,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使實踐進程朝著有利于革命勝利的方向發展。
以下是我對《論持久戰》矛盾分析框架的認識:
一,提出問題,明確問題:
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為什么是持久戰?為什么有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
二,分析問題的前提:
客觀事物的發展還沒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質,那就使人們無以看出整個趨勢和前途,因而無從決定自己整套的方針和做法。只用在事物發展已經暴露出其固有性質的時候,才能對問題進行分析。《論持久戰》是在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十個月之后的寫成的。
三,明確討論問題的特殊性:
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日本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個決死的戰爭。
四,為什么是持久戰?
1,中日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強弱分析;敵強我弱。
2,中國戰爭兩方的進步與退步的性質區別分析;敵退步我進步。
3,中國兩國國情及對戰爭之影響分析;敵為小國,資源少難以長期支持戰爭;我反而是大國,資源相對豐富而能支持長期作戰。
3,中日兩方在國際幫助方面的多寡情況分析;敵寡助我多助。
4,綜合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認識中日戰爭的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是優勢而我是劣勢,這種情況雖然因為我之堅持抗戰的努力而有所變化,但還沒有產生根本的變化,。因此,在戰爭的一定階段上,敵能得到程度的勝利,我則遭受一定程度的失敗。然而,在戰爭過程中,只要我能運用正確的軍事、政治策略,竭盡最大的努力,敵之不利因素會因為我之努力而擴大之,我之有利因素因我之努力而擴大之,敵之不利因素和我之不利因素均會隨著戰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從而通過量的積累而達到性質的轉變,從而形成強弱態勢的根本轉變,造成雙方優劣的根本轉變,從而促使我勝敵敗的局面形成,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5,加入主觀努力的因素,因而形成堅持抗戰的局面,是造成持久戰的基本因素。由此明確中日戰爭是持久戰的基本特征;
五,依照對中日戰爭矛盾雙方的特點進行分析認識的基礎上,形成基本的指導方針和對策:
1,在明確中日戰爭是持久戰的基礎上,對中日戰爭發展階段進行區分;
2,對各個階段的大體情況進行預先的估計,提出不同的方針和對策。
以上是我的簡要概括,大家可以詳讀《論持久戰》,并結合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進行詳細體會。而除了《論持久戰》之外,其它如《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也可以閱讀,加深體會。
有人把毛澤東的領導藝術稱為圖樣領導藝術,那就是根據基本矛盾的分析,形成的革命和建設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戰略、戰術和計劃方案。而形成這整套的圖樣方案的基礎就是矛盾分析法。首先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對國情、時代特點、形勢和歷史文化傳統進行明確的認識,其次是要用全面的觀點對各種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對現狀、歷史及發展趨勢形成正確的認識;第三是要透過現象抓本質,認清形勢的主流,抓住主要矛盾及主要矛盾方面;第四是要注重質與量及其變化的分析;第五是需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從《矛盾論》到《論持久戰》,這是從抽象到具體,是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的具體運用;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學習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戰歷史,這是從理論到實踐,如果我們按照這一順序認真學習和理解矛盾學說與分析方法,那么,我們就不難掌握現實的、具體的、可以在實際中廣泛應用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