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無論你走進張谷英村的哪一間大屋,你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每間大屋的房間在平面上都是呈“豐”字形結構展開布局的。這種陣容碩大、縱橫軸線交織的總體布局方式,國內尚不多見。
圖說:張谷英村的選址很有講究,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五百里幕阜山綿延至此,突起的三座山手丘,像一朵花瓣,把張谷英村環抱在花芯當中。張谷英村北面的龍形山就是風水上所說的“龍脈”集結之地。攝影/牧馬
巨龍戲珠 張谷英村
張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陽縣張谷英鎮,這里四面青山環抱,溪水淙淙,風景秀麗,是一處難得的桃源勝景。張谷英村原名叫“渭洞村”,現在的村名是以該村的始祖張谷英的名字命名的。
說起張谷英村村址的選定,如今族人們還會眉飛色舞地講起六百年前的一段傳說。明代洪武年間,從江西過來三個結拜兄弟,一個叫劉萬輔,一個叫李千金,一個叫張谷英。他們結伴來到渭洞山區,見這里山氣氤氳,樹木蔥蘢,溪水清澈,感覺這是一個難得的耕讀之地,遂決定在此擇地定居。三兄弟中的張谷英很懂得風水,他在附近一帶仔細踏勘后,選中了三塊寶地。這三塊寶地的發展情勢各異,分別是“祿位高升”、“四季發財”、“人丁興旺”。張谷英覺得三處都不錯,請兩位朋友先行挑選。劉萬輔挑了“四季發財”,李千金挑了“祿位高升”,張谷英別無選擇,“人丁興旺”這塊地就歸了他。
張氏家門600余年來,雖無名宦顯貴、巨商大賈,但人丁興旺,繁衍至今已26代,現在村內住有2600余人,均是張谷英的后代。
張谷英村就建在龍形山下。龍形山是一座小山,位于盆地中央,形狀像條龍,故而得名。從外觀上看,龍形山下的這大片房屋是連在一起的,因此當地人又把張谷英村稱為“張谷英大屋”。按族譜記載,這片大屋的首建者是張谷英的第6代孫張伏層。他為了恢宏祖業,勵精圖治,于明萬歷年間,將村址從筆架山下的“石橋沖”遷至龍形山下,先筑大屋的“當大門”一幢。此后由于人丁的增多,大屋不斷延展,環繞龍形山達百余間之多。
龍形山昂首向東南,逶迤向西北擺尾。山的兩側各有一條小溪,在“龍頭”前方匯合。恰巧龍頭正前方百米開外有一塊直徑約3米的天然巨石,被稱為“龍珠”。“當大門”前原有一條環帶小溪經過,溪上建有兩座八字形石橋,被稱為“龍須”(現溪水改道,橋已不存)。這樣,“龍頭”、“龍須”、“龍珠”齊全,從而構成了張谷英村“巨龍戲珠”的風水格局。
龍頭前的環帶小溪因為形狀很像帝王將相腰間所系的玉帶,又被村里人稱作“玉帶水”,村里人認為這“玉帶水”能給大家帶來運氣和財富。
無論你走進張谷英村的哪一間大屋,你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特點,那就是每間大屋的房間在平面上都是呈“豐”字形結構展開布局的。這種陣容碩大、縱橫軸線交織的總體布局方式,國內尚不多見。每一間大屋從大門往內,先是兩側各有一個煙火塘,供防火或養魚之用,接著沿縱深方向排列多個天井和堂屋,多者可達五進??v軸兩邊呈“豐”字形并列伸出三至四道橫向的分支,每一分支又由三至四進堂屋組成,一般每個分支上的一組堂屋即為家族的一個支系居住。這就像樹干與樹枝的關系一樣,層層衍生,生生不息。各進堂屋之間雖然由屏門隔開,但屏門可開可閉。當幾個屏門打開,堂屋和天井連成一片時,內空間顯得寬敞明亮,豁然開朗。遇到大紅喜事,幾個堂屋貫通,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張谷英村的大屋之間由巷道相連。據統計,張谷英村有巷道60多條,總長1459米,最長的巷道有74米,貫通了10個堂屋。張谷英村的巷道多為“暗巷道”,處在兩堵高墻之間,上有擋瓦、擋檐,族人在此生活,可做到“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生活極為方便。巷道條條銜接,常常給人一種“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的層次感。
張谷英村的巷道,除了起著界線分隔和交通紐帶的作用之外,還有著重要的防火功能。由于兩面高墻直抵屋頂,如發生火災,只需將瓦掀開,火苗上竄,就截斷了火路,使火勢不會蔓延。數百年來,張谷英村從未發生過大火,究其原因,除了大門口普遍設有煙火塘和渭溪河水穿街而過有利于消防外,獨特的巷道設計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張谷英村從整體上看非常宏大,但內部采光、通風和排水等問題卻處理得非常好。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天井。張谷英村的天井隨處可見,不僅堂屋與堂屋之間有天井,廂房與廂房、廂房與廚房之間也都有天井。據統計,全村共有天井206個,大的為22平方米,小的在2平方米左右。天井往往是匯水、采光之地,上可仰觀星空,下則由青磚、長石砌成矩形匯水池,規整有序。天井中間往往還有一個矩形平臺,雨天接水,晴天曬物。有的天井中間沒有平臺,卻有一個圓形凹孔位于井中,當地人稱此為“天地一體,造化陰陽”之所在。
讓人奇怪的是,在張谷英村的天井里,你很難找到排水的管道。原來,張谷英村的排水系統,是本著風水學上的“山管人丁水管財”和“財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設計的。也就是說,張谷英村的排水,是從天井的下面,采用暗道的形式,迂回環繞,穿過數個天井逐步下行的。當排水暗道到達前大門后,流入門前的煙火塘,再由煙火塘流出,這樣就做到了藏而不露。如此曲水流觴的下水道,卻暢通無阻,從不衍塞,個中玄妙,值得我們好好探究一番。
文房四寶蒼坡村
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四件必備工具,可是,你能想象一個村落布置成文房四寶的樣子嗎?浙江永嘉縣的蒼坡村就是這樣布局的,據說這樣的風水布局可以興文運。
蒼坡村為李氏宗族的聚居地。五代后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身為唐朝王室后裔的李氏始祖為避戰亂,由福建長溪遷居于浙江永嘉的靈山附近。由于李氏家族是文化根基深厚的名門望族,因此,在建村之初,就把“興文運”的思想理念貫穿于村落規劃之中,讓村人充滿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期待。
蒼坡村“文房四寶”布局的正式形成是在南宋時期。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李時日商討建村規劃。李國師先是對照陰陽五行生克原理,對村落環境和地形大勢作了基本分析:蒼坡東面有不少林木,東方屬木,木無水的話易被火沖,且長勢不盛;南方屬火,火無水約束的話易蔓延致災;西面的筆架山有如火焰,西方屬金,金適于火煉;北方屬水,而蒼坡北面并無大江深潭匹配。
李國師認為蒼坡村的火氣太重,四面均有火災之虞,要通過水來克火。于是,在他的建議下,蒼坡村人在村落的四周開渠引來溪水,溪水環繞著蒼坡村,流入東南角。寨墻被加高加厚,溪水被蓄攔成兩個大的水池,東西各一個,就是現在的東池和西池。同時,結合興文運的理念,他們把東池、西池比擬作硯池,兩池之間由長28米、寬16米的水面連接,在硯池邊沿用條石砌筑成硯槽。他們在西硯池的北面臨池處放置了幾根4.5米長的大石條,象征墨錠,其中有一條“墨”的端頭已被砍斜,表示已研磨過,即村內讀書傳統早已形成。未研磨的石條“墨”擺放于硯池邊,這是寄希望于后人發奮讀書。
西池的北面,村里人用青磚、鵝卵石和條石鋪砌了一條自東向西延伸的筆直的主街,長約330米,取名為“筆街”。筆街的西頭,正對著一座山,它三峰并立,頗似擱筆的筆架,村民們稱之為“筆架山”。而整個村子地勢平坦,方方正正恰似一張紙。至此,整個村子“筆、墨、紙、硯”的“文房四寶”格局正式形成。
蒼坡村以“文房四寶”格局激勵著村人發奮讀書、努力向上。村口溪門上過去曾有一副對聯曰:“四壁青山藏虎豹,雙池碧水儲蛟龍”,以寓示蒼坡村乃“藏龍臥虎”之地。
在蒼坡村這個積淀著濃厚文化底蘊的村落中,你處處都可以找到儒家文化的印記。在東池南岸的寨墻上立有一座望兄亭,是南宋時修建的。關于望兄亭,有一個溫馨的故事。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世祖李秋山遷往一公里開外的方巷村,弟弟李嘉木每天一早就站在寨墻上向東遠眺,等待兄長回來相聚。
天長日久,弟弟在寨墻上修了望兄亭,兄長在小溪邊造了送弟閣。兩座亭閣一模一樣,遙遙相對。望兄亭上書有對聯“禮重人倫明古訓,亭傳佳話繼家風”,講的就是這段故事。與望兄亭隔池相望的是水月堂,它是李氏家族當中的一個弟弟為了紀念戰死沙場的哥哥而修建的。無論水月堂的故事還是望兄亭的故事,均表明了蒼坡村的村民對儒家人倫禮教的重視。在宗族社會中,家族內部的團結和睦是興旺家族的根本,這大概也是蒼坡村歷經千年繁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圖說:在流坑村東的東華山可以俯瞰到流坑全貌。流坑位于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樂安縣位于贛中南丘陵的北段,境內丘陵和小盆地交錯分布,流坑村就處在其中一個群山環抱的小盆地之中。流坑背靠于山山脈西北麓的金鼓峰,烏江(又稱牛田河)之水自村落東南方迤邐而來,碧水澄澈,使流坑三面繞水,形成了獨特的風水格局,當地人形象地將這種風水格局稱之為“活水排形”。攝影/李玉祥
活水排形流坑村
在江西省樂安縣的西南方,距縣城38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個規模宏大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它就是被稱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
流坑村占地約3.61平方公里,據族譜記載,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全村主要為董姓,村里人自稱是董仲舒的后代,千余年來,董氏家族繁衍不息,村內現有800多戶,4300多人。流坑村是一個典型的耕讀鄉村。據族譜的詳細記載,從宋真宗到明憲宗的400多年間,全村共有32人中進士,其中,出現過“一門五進士”、“六子聯科”、“七子聯科”的盛況,還出過一文一武兩位狀元。
樂安縣位于贛中南丘陵的北段,境內丘陵和小盆地交錯分布,流坑村就處在其中一個群山環抱的小盆地之中。流坑村背依于山山脈西北麓的金鼓峰,四面青山環抱,所謂“天馬南馳,雪峰北聳,玉屏東列,金絳西峙”。烏江(又稱牛田河)之水自村落東南方的崇山峻嶺中迤邐而來,如一縷青帶,至村緣轉繞而西,使流坑三面繞水,形成了獨特的風水格局,當地人形象地將其稱之為“活水排形”。
流坑村的歷史,首先是由董氏掀開的,在隋唐以前,這里是一片靜謐幽深、人跡罕至的荒蕪之地。南唐時董合來到這里時,這里“猶是魚鳧之境”(同治《永豐縣志》)。董合一家先在案山(與主龍脈相對的穴前之山)腳下的烏江往西轉角處的白玉堂(又稱白泥塘)卜基為宅,耕墾繁衍,流坑董氏基業由此肇始。
白玉堂三面環山,面水朝陽,符合通常居住之地的基本要求。但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多,住地范圍日顯狹小,加上烏江在此處南來西轉,白玉堂處在河道的拱背處,在風水上這屬于“反弓位”,犯了陽宅擇基的大忌。于是,董家人又將三面環水的白茅洲開辟出來,舉家遷居于此,這就是今日流坑村所在的位置。借助于良好的自然環境,董氏家族逐漸發展為科甲興盛、仕宦迭出而稱雄于江右的巨家大族。
流坑村的先人一貫倡導耕讀之風,特別強調以科舉入仕,實現“代代富貴家有官”的目標。據董氏族譜記載,流坑村的發展還與兩位堪輿大師楊筠松、曾文有關。據傳楊為竇州(今廣東信宜西南)人,唐僖宗時當過國師,為堪輿“形勢派”(亦稱“巒頭派)的創始人。曾文是江西于都人,是楊氏的弟子,同為堪輿“形勢派”宗師。 傳說楊、曾二人在踏勘山水路過流坑一帶時,受到董家熱情相邀和盛情款待,留居流坑達兩年之久。為報答董家人的熱情相待,他們特為董合夫婦及董楨(董合之長子)夫婦相得吉穴四口,又為流坑指點地形,并留下了許多詩句,以預示董家的未來發展。如在談到流坑地形格局的情況時,楊筠松留下的詩句為:“只要水朝庚,依舊好流坑。”而烏江水口正是處在庚位。在預示讀書榮身方面其詩句曰:“陽星日月峽相隨,文武狀元歸。端正飛鵝頭上生,金殿玉階行。代代富貴家有官,子息不窮寒。亥上一峰,明月樓臺,董氏子孫,功名百世。”并進一步預言:“賜緋賜紫一百人,三百綠袍玄息著。兒孫累世享官榮,與國齊同如山岳。”諸如此類的眾多詩句,至今仍存留在董氏家族的各類譜牌之中,流坑一帶留下許多與楊、曾二人相關的傳說和古跡。 從歷史本身來看,董氏家族以科第而蓬勃興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董氏家族較雄厚的經濟基礎,為子弟們實現“學而優則仕”的愿望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其次也與當時流坑“序塾相望、弦調相聞”、“文風盛于江右”的風氣熏陶有關。 據董氏族譜記載,宋代時,董氏家族當中有一位叫董文廣的人對推進家族的科舉升仕有特殊的貢獻。董文廣抓住了北宋重文輕武,大開科舉廣為取仕的時機,利用家族之財大力發展家族私塾教育,使董氏子弟均有讀書入仕的機會。據記載,自北宋至清代,流坑村的書院、書屋遍及全村。明萬歷年間,流坑村有書院26處,清道光年間有書院、書屋精舍28處。著名的西山、心齋、雪峰等三大書院,成為四方名儒講學執教的重要地方。 這些書院、書屋,對流坑村科甲和教育的興盛,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仁宗時,董洙、董汀、董儀、董師德、董師道五子聯科,同中進士,時號“五桂”,在士林中傳為美談,流坑村后來的“五桂坊”就源于此。 通過科舉致仕,宋、元、明三朝中,流坑人做官的多達200余人,所任官職上至宰相、尚書,下至知府、知縣均有,“流坑董氏”可謂名重天下。 流坑村的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經商之富、家族之大、建筑之美,使它成為中國眾多古村落當中最耀眼的一個,也因此,人們把流坑譽為“千古第一村”。 山西臨縣的李家山村位于湫水河南岸、黃河東岸的山梁上,北距“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古鎮約3公里,村中居民有300多人。 李家山村是一個在選址和整體布局上都特別講究風水理念的黃土高原古村落。村中窯院分布在呈“M”形的溝坡上,像一只展翅的鳳凰,在風水上稱之為“鳳凰展翅”格。村莊北面依靠的鳳凰山山頂是鳳凰的“鳳首”,中間向南突出部分為“鳳身”,鳳身兩側為兩道溝,即鳳凰的“兩翼”。整個村落主要分布在“鳳首”和“兩翼”地帶。兩道山溝的東西兩坡上,密布著依山就勢而建的窯院,由高而低,直至溝底。其中東溝兩側的窯院組成小村,西溝兩側的窯院組成大村,大村與小村在北端由一條橫街——上街相連,大村的院落要明顯多于小村。在“鳳身”部分,東西南北都布滿窯院。在南端陡坡盡頭的懸崖上,建有天官廟,為鳳尾。 李家山村的南面、東面是較為典型的黃土峁梁,看上去很陡的坡梁上開辟了層層的梯田,是古鎮磧口附近最具代表性的黃土塬景觀。 李家山村的窯院依溝坡分布,層層疊疊,院門、院墻、窯洞、廂房,像一幅壁畫掛在黃土坡上,頗具詩情畫意之美,這一點曾得到美術大師吳冠中的高度評價。吳冠中于1989年來李家山村采風,驚呼這里從外部看好像一處荒涼的漢墓,一走進去卻是非常典型和講究的窯洞,整個村落相對封閉,仿佛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他說,這樣的村子,這樣的房子,全世界獨有。
圖說:李家山村的窯院大都依溝坡而建,因地而設院,看似無序,但每面溝坡上的建筑又通過“之”字形路徑,巧妙串連。攝影/李玉祥
鳳凰展翅李家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