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喝紅豆薏米粥祛濕?小心傷到脾!提到祛濕,很多人會想到買點紅豆、薏米、山藥煮粥、泡茶,其實這種祛濕方法只能治標不治本,而且搭配不當還會有副作用。薏米性寒要注意薏米祛濕雖好,但寒性太重,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脾是負責運化濕氣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揮發(fā)不出。越想祛濕,反而越濕,因此選擇好的配方很重要。此紅豆非彼紅豆中醫(y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養(yǎng)心,而赤小豆祛濕;從形狀上看,紅豆比較圓,赤小豆是細長的。很多祛濕茶里面配的就是普通紅豆,價格比赤小豆便宜很多,功效有很大不同。祛濕除根要健脾脾與濕氣是對“好友”,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要祛濕,需要同時健脾。為什么有些人喝了紅豆薏米粥,還是有濕氣?很大的原因在于,本身濕氣已經(jīng)很重,傷及到脾了,或者說本身是脾虛濕盛。紅豆、薏米、燕麥只是單純的滲濕利濕,山藥、枸杞、芡實等只有健脾作用,沒有宣化、導滯等功能,是治不好濕氣,更排不出濕毒的。除濕氣既要去身上五臟六腑的濕氣,也要除去濕氣遺留給五臟六腑的濕毒。科學配比最重要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講,“肺失宣降則水津不布,脾氣虛弱則生濕,水濕不運則泛溢肌膚,腎虛則水泛”,陳志謙認為心、肺、脾、腎、膀胱、甚至五臟里的任何器官無論誰出現(xiàn)問題,都會導致人體濕氣泛濫。人一旦有濕氣,就會彌漫在人體上中下三焦中,要治濕氣,同時也要排濕毒,而且必須三焦一齊治療。建議可以用葛奕湯這種中醫(yī)組方,能標本兼顧,祛濕不傷脾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葛奕湯中的赤小豆、薏米等為祛濕佳品,同時又增加葛根、茯苓、山藥等調(diào)理脾胃的成分,梔子為導瀉成分,是中醫(yī)祛濕健脾的經(jīng)典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