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剪刀的來歷
安若子 2009-04-11 摘編
很多年以前,有個姓張的鐵匠,整年挑副鐵匠擔走街串鄉,替人家打造鐮刀鋤頭、菜刀鍋鏟。他爸爸也是個有手藝的鐵匠。他媽媽懷他的時候,有一天,在山腳下一個泉眼里洗衣裳,生下了他,撲通一聲掉進泉水里,趕快撈起來,便給他取個名字叫張小泉。
張小泉長到三、四歲,剛剛能走路,就蹲在爐邊幫他娘拉風箱;長到八、九歲,身個兒比砧子才高出一點點,就和他爸做對手,學著打小錘。等張小泉長成一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就接過他爸的大錘了。張小泉自小機靈聰明,肯用心學習,他爸又只有他這一個兒子,盡心把祖傳的手藝教給他。所以沒幾年工夫,張小泉不但學會了祖傳的手藝,自己還在熔、鑄、鍛、打、磨各方面琢磨,想了許多巧方法,打鐵的本領更比他爸高出一頭。他鑄的犁尖,耕起田來又深又快;他打的鋤頭,鋤起地來又輕又巧;從他那兒買的菜刀,剁骨頭也不會卷口。
張小泉一落娘胎便跌進泉水里,自幼就和水結上了緣。他長大以后,又整天烤在爐旁邊掄錘子,渾身是汗,少不了每天跳進河里去洗澡。所以,游水的本領和打鐵的手藝一樣,也是很高的。
張小泉有三個兒子,拉扯大了,大兒子就接過了他的大錘,二兒子和阿哥做對手打小錘,小兒子也幫忙拉風箱。
張小泉這人別樣都好,就是生性暴躁。他又愛管閑事,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財主富紳,在鄉下立不住腳了,爺兒四個只好挑起鐵匠擔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內搭個席棚,開起一爿鐵匠鋪來。大井巷在城隍山腳,是一處熱鬧的地方,張小泉在這里開鐵匠鋪,生意倒很不錯。再加上他的手藝好,出品精,爺兒們又肯下死力做生活,日子倒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了。
大井巷里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涼,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吃這口井里的水。有一天清早,大家都來挑水,吊起水一看,黑漆漆的,象爛泥漿,臭味直沖鼻子,連隔夜飯都要吐出來。真奇怪,昨天還是清洌清洌的,怎么一夜工夫就變了樣呢?后來到處打聽,據一個年紀頂大的老公公說:他小時曾聽老輩人講過,這大井直通錢塘江,錢塘江上游有兩條烏蛇,隔許多許多年就鉆到這口清涼的大井里來交尾下蛋。烏蛇嘴里吐出毒涎,就把井水弄得象爛泥湯一樣。
大家聽了,忙問:“這烏蛇什么時候才走呀?”
老公公回答說:“那就由它了。”
“有沒有辦法制伏它呢?”
“要制伏它,那只有下井去跟它拼!”
這口深不見底的水井,就是里面沒有毒蛇,也沒有人敢下去呀!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急得火燒火燎。
張小泉聽說這事,帶了兒子也擠進人群里來看個究竟。他皺起眉頭,想了一回,拉住一個街坊說:“拜托你到酒店買兩壇老酒來!”又拖牢一位鄰居說:“麻煩你到藥鋪買兩斤雄黃來!”街坊鄰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照著他把老酒和雄黃買來了。他又回過頭去,朝大兒子吆喝道: “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錘!”等他兒子拿了回來,張小泉就把兩斤雄黃倒進兩壇老酒里,順手捧起一壇,“咕嘟咕嘟”一口氣喝干了。接著,解開鈕扣,脫下衣裳,露出紫紅色的胸膛,鼓鼓突突的肌肉。又捧起另一壇酒,往自己頭頂上一倒,嘩啦一聲,雄黃酒從他頭頂直淋到腳跟。大家看了,還來不及問他做什么,要不要幫忙,他一把奪過兒子手中的大錘,往前小跑幾步,撲通一聲,就跳進大井里去了。
張小泉喝了、淋了解毒的雄黃酒,跳進井里后,只覺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沉呀沉呀,好一會兒才沉到井底。他睜開眼睛一看,嗨,井底里寬闊得很哩!他朝東找找,沒發現什么;朝西尋尋,也沒有發現什么。后來走到北面盡頭,才看見暗角落里有兩條漆黑發亮的烏蛇,有手臂那么粗,頸交頸地盤繞在那里。張小泉眼明手快,不等兩條烏蛇分開,就揮起大錘,“咣??!咣??!咣??”一連三錘,錘錘都砸在兩條烏蛇相交著的“七寸”上,把兩條烏蛇的頸脖子砸得扁扁的,粘到一塊了。兩條烏蛇就這樣甩甩尾巴死啦。張小泉砸死了烏蛇,便一手提著大錘,一手拎著蛇尾,屏住氣,慢慢地泅出水面來。
等張小泉的頭鉆出水面,圍在井邊守候了一整天的鄉鄰,趕緊放下繩索,一把一把地將他拉上來。張小泉爬出井口,就把兩條烏蛇往地上一摔,咣??一聲,把人們嚇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后來看它一動不動,真的死了,才敢走近去,伸手摸摸,冰涼冰涼的,拿棒子敲敲,梆硬梆硬的????直響。傳說這是兩條烏蛇成了精,煉成鋼筋鐵骨的緣故,張小泉要不是個老鐵匠,恐怕還收伏不了呢。
除掉了烏蛇,大井里的水又變得清洌洌了。
張小泉把兩條死蛇拖回家里,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看了三天,思了三夜,在紙上畫出一個圖樣來。爺兒四個就照著圖樣,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把蛇尾巴彎過來做成把手,又將蛇頸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飛快飛快的。這樣,就打造出第一把很大的剪刀來。爺兒們高興極了,便將這把剪刀掛在鐵匠鋪門前,當做招牌;又仿著打造出許多剪刀出賣。
以前,人們還不知道用剪刀,裁衣用刀子劃,斷線拿刀子割,很不方便。張小泉造出剪刀以后,裁衣剪線那就輕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張小泉鐵匠鋪來買剪刀,差點擠破了這小鋪子,踏平了這店門檻,忙得張小泉爺兒四個,光打剪刀都來不及賣。
張小泉剪刀的名氣后來越傳越大,銷路也越來越廣,便成了聞名全國的杭州特產。張小泉死了以后,他的三個兒子各立門戶,三家鐵匠鋪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張小泉還收過不少徒弟,他們知道了,就說:“兒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于是,也都掛起這個招牌來。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清了。還有一些人鉆空子,冒充張小泉的子孫或者徒弟,也掛同樣的招牌。所以到后來,杭州的刀剪鋪掛的都是一色“張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帶您走進張小泉剪刀博物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