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殼、甘草、紅棗、杏仁、橘皮。
【經典方證】
外感涼燥證。涼燥外襲,肺失宣降,痰濕內阻所致。涼燥傷及皮毛,故怕寒無汗、頭微痛。所謂頭微痛者,不似傷寒之痛甚也。涼燥傷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則咳嗽痰稀;涼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脈弦為涼燥兼痰濕佐證。本方乃苦溫甘辛之法,發表宣化,表里同治之方,外可輕宣發表而解涼燥,內可理肺化痰而止咳嗽,表解痰消,肺氣調和,諸癥自除。
本方雖為治療外感涼燥而設,但因涼燥乃秋令“小寒”為患,與外感風寒是同一屬性的病邪,故臨床也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咳嗽。
【適用人群】
痰多且稀、胸膈滿悶、頭痛鼻塞、惡寒發熱、咽干、苔白、脈弦。
【臨床運用】
以下病癥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慮使用本方:
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辯證屬于外感涼燥或外感風寒輕癥,肺氣不宣,痰濕內阻者,以及小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