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因素是影響心證正確性的又一心理因素。本處所指之人格不是日常用語“人格尊嚴”之意,而是心理學專業術語。
“人格”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指演員所帶之面具,隨著人物角色的不同而變換,表現了角色的不同性格特點。心理學沿用面具含義,轉譯為人格。
目前,心理學界對于人格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綜合各家看法,大致可以定義為:人格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統一的心理品質。人們可以通俗地將人格理解為個性。
人格具有四個基本特點:第一個特點是獨特性,每個人的遺傳條件、生活環境等先后天條件均不一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特點,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說明了人格的千差萬別;
但是,人格又具有相對相似的一面,如家人之間的人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們經常發現兄弟姐妹之間具有相似的性格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穩定性,一個人的人格成型后終生基本不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人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生局部的改變,如一個十分內向的人變得不那么內向,甚至在經歷重大人生變故時,人的性格可以產生巨大的改變。
第三個特點是綜合性,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整體,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例如,一個十分內向的人不管是在同事面前還是在同學面前都會沉默寡言。
第四個特點是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具有一定的道理,有的人面對挫折,百折不撓,終獲成功;有的人則一蹶不振,一事無成。
從結構上講,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側面:一是人格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人格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等。二是人格心理特征,是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氣質和性格等心理成分。
構成人格的各個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有主有次,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關于人格理論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心理學家的研究重點。西方心理學界關于人格的研究主要有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生物學、行為主義、認知、特質、人本主義、人一一情境交互作用八大流派,其中和職業人才選拔關系比較密切的是特質流派和認知流派。
在特質流派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是美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維度理論并編制了艾森克人格問卷。
該理論認為人格具有兩個基本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內外傾向,它表現為內、外傾的差異;第二個維度是神經質,它表現為情緒穩定性的差異。兩個維度的結合構成4種不同人格類型,這4種不同人格類型正好和古希臘的“四分法”相對應。
內傾穩定型大致相當于黏液質型,比較謹慎、克制;外傾穩定型大致相當于多血質型,比較開朗、活潑;內傾不穩定型大致相當于憂郁質型,情緒易波動、文靜;外傾不穩定型大致相當于膽汁質型,比較易發怒、易變。對法官而言,內傾穩定型的人格最符合職業要求。
第二種是當今最負盛名的五大人格理論,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E.C·圖帕斯與R.E.克里斯特爾于1961年提出,他們發現所有描繪個性的詞匯都可以歸入5個相對顯著而穩定的維度中。
即外傾性:好交際對不好交際,愛娛樂對嚴肅,感情豐富對含蓄;高外傾性者表現出熱情、社交、果斷、活躍、冒險、樂觀等特點。
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煩惱對平靜,不安全感對安全感,自憐對自我滿意,包括焦慮、敵對、壓抑、自我意識、沖動、脆弱等特質,高神經質者表現出情緒波動性大的特點。
開放性:富于想象對務實,尋求變化對遵守慣例,自主對順從。高開放性者具有想象力豐富、喜歡求新等特征。
隨和性或宜人性:熱心對無情,信賴對懷疑,樂于助人對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謙虛、移情等品質。高宜人性者表現出喜歡合作、拒絕沖突等特點。
盡責性:有序對無序,謹慎細心對粗心大意,自律對意志薄弱。包括公正、條理、盡職、成就、自律、克制等特點。高盡責性者表現出十分認真敬業等特征。
筆者認為,作為法官應該在外傾性方面得分適中,既不能太外向也不能太內向,太外向過于熱情、愛好冒險,太內向容易靦腆、保守;在神經質、開放性等方面得分應該較低,這樣的人情緒穩定、理性務實;
在宜人性方面得分應該較高但不能太高,因為在宜人性方面得分較高的人和藹可親、善良大方,但是得分過高往往表示這樣的人害怕沖突、容易放棄原則順從別人;在盡責性方面得分很高,表明這個人做事認真負責。
總之,這樣的人格特點有利于保證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保持理性和平和的心態,自覺遵守法律的規定,拒絕外界的誘惑。同時,法官能給當事人一種親切之感,積極進行調解,盡心盡責辦好案件。
在認知流派中,對于職業人才選拔影響較大的理論是認知風格理論。認知風格是指個體在組織和加工信息時表現出個性化和一貫的方式。認知風格無好壞之分,只有是否合適的問題。
認知風格具有一致性、持久性、相對穩定性的特點,即人們在不同時間、不同認知任務上始終會有一致的表現。目前關于認知風格的分類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是場依存和場獨立型認知風格。認知時受環境因素影響大者是場依存型,不受或很少受環境因素影響者是場獨立性型。前者是“外部定向者',后者是“內部定向者'。
一般而言,場依存型的人比場獨立型的人更多地注意他人的反應,他們往往力圖使自己與社會環境相協調;而場獨立型的人一般都有很強的個人定向,且比較自信。法官強調獨立性,從這個意義而言,場獨立型的人更適合一些。
第二種是整體性與系列性認知風格。解決問題是按照從一個步驟到下一個步驟呈直線方式開展的稱為系列性認知風格。解決問題時習慣從全盤角度考慮,同時思考幾種不同解決方法的稱為整體性認知風格。
采取整體性認知風格者往往傾向于對整個問題將涉及的各個方面以及自己將采取的方式進行預測,其視野比較開闊。采取系列性認知風格者在解決問題時十分注重邏輯順序,他們通常都按既定順序和步驟解決問題。
對于法官而言,最好是將兩者結合起來,既要有開闊的視野能全盤考慮又要有嚴謹的風格能注重邏輯關系。
第三種是沖動型與反省型認知風格。沖動型認知風格者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就作出反應,擅長整體思維;反省型認知風格者則不急于回答,常常先評估各種可能的答案,然后提出較有把握的答案,擅長細節分析。
對于法官而言,往往并不要求立即作出判斷而是要求仔細思考各種可能性后再作出判斷,因而,反省型認知風格者更適合當法官。
第四種是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能量理論。在該理論中有兩個基本維度:對空間和時間的利用。前者指獲取和表達信息的知覺類型,可以分為具體型和抽象型;后者指排列事物的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有序的,另一種是隨機的。
在此基礎上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認知風格:1、具體一一有序型,這種人注重事實和具體事物,通過感知來驗證其假設;2.抽象一一有序型,這種人偏好邏輯分析,并通過預先設置的方案來驗證假設;
3.具體一一隨機型,這種人偏好直覺思維,驗證答案時只注重個人經驗;4.抽象一一隨機型,這種人注重自身感受,以主觀感受作為驗證標準。
毫無疑問,對于法官而言,抽象一一有序型認知風格最適合,因為邏輯思維能力對于法官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雖然經驗也十分重要,但是經驗只有在邏輯的范疇內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毫無疑問,人格特征對于法官心證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例如,一個性格謙虛謹慎的法官常常能仔細審查證據,認真聽取雙方陳述,慎重地認定事實;
而一個固執自大的法官往往不能仔細審查證據,難以認真聽取雙方陳述,易輕率地認定事實;一種適合的認知風格有助于法官準確地評價證明力,而一種不適合的認知風格則阻礙法官正確地評價證明力。
雖然這種影響不像能力、動機那么明顯直接,但是人格特征的影響更加隱蔽和深遠。因為能力可以通過鍛煉與學習來提高,動機可以用制度來約束,而人格則很難改變,并且人格以潛在的方式影響著法官的行為與認知,使其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偏離。
美國法學家弗蘭克就認為,法官的個性是法官裁判活動的中樞因素,判決結果可能要依碰巧審理案件的法官的個性而定。雖然言過其實,但是人格因素確實不可忽視。
例如,一個工作認真負責的法官常常比一個工作敷衍了事的法官辦理的案件質量要高,一位抽象一一一隨機型認知風格的法官辦案出錯概率往往比一位抽象一一有序型認知風格的法官要高。
一些國家正是認識到人格因素對于法官審判工作的重大影響,因此在選拔法官時都必須進行人格心理測試。據筆者調查,甚至有7.69%的法官認為性格是影響心證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鑒于此,筆者呼吁在選拔法官時必須進行心理測試,以了解被測試人的人格特點,看其是否符合法官的要求,而不能僅僅依據法律知識、筆試和面試成績來確定法官人選。
在筆者上文所舉的案例中,很多錯案的背后都有法官人格因素的影響。
如果承辦法官工作態度再認真負責點,積極審查證據,思維嚴謹,這些錯案可能就不會出現,被告也不會遭此人生一劫!應該承認,絕對避免錯案是不可能的,但是盡量少出錯案,不出明顯錯誤是可以而且應當做到的。
來源:節選自《刑事訴訟中的自由心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