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雒史》后記
(續接:)紀傳體中的《周本紀》是秦記的主要承接點
那么問題來了:在司馬遷之前,是誰把《秦記》其中的一篇“秦本紀”的“一卷”書獨立出來了呢?首先說上文一:涉及所謂秦始皇焚《詩》、《書》的記載就是一個有意歪曲秦史的偽命題。因為,在《八書·樂書》載錄李斯建言秦二世,與秦二世、趙高的對話中可知,秦二世時《詩》、《書》仍是秦二世皇帝和朝廷的座右銘。“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譯文即:丞相李斯進諫(二世)皇帝說:“如果放棄(正在實施的)《詩》《書》的禮樂道義,極度沉溺于靡靡之聲和女色,是引起殷代賢臣祖伊最憂懼的;輕視細小過節,隨心放縱于長夜,這是殷紂王滅亡的原因。”亦說明李斯《荀子》思想在大秦的一直貫徹,秦始皇的建國思想就是《左傳》、《秦記》孔儒內容的突出反映。可見《八書樂書》的原文,尤其是《秦始皇本紀》內容脫胎的更改,都是在秦之后司馬遷之前的漢初所寫的。第二點:是誰把《秦記》其中的一篇“秦本紀”的“一卷”書獨立出來了呢?從《史記》可知有兩個人主要負責參與了制度、律歷的制定涉及《秦記》的內容。一個是《張丞相列傳》所載的“張蒼為計相時,緒正律歷。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從原文可知,漢初天下剛剛平定的時候,朝廷參與議事的以及被封的百官都是軍人出身,唯獨張蒼從擔任計相,且對音律和歷法略知一二;叔孫通,在《劉敬叔孫通列傳》司馬遷評價:所謂“儒宗”,不就是因為是秦始皇的待詔博士、秦二世時的儒博士,熟悉應用了秦制和《秦記》的內容而已,【秦記“史”“文”合一的特性代表了秦的諸多性質】使長樂宮建成劉邦舉行歲首大典時,在叔孫通的主持下,讓劉邦第一次體驗了什么是秦始皇、秦二世時的禮樂,大典結束,劉邦得意非凡地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于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 。列傳還記載了叔孫通“皆面諛以得親貴”的一面,諸如文中記載叔孫通蒙騙秦二世,其一句話,導致秦政的崩潰;還列舉叔孫通穿秦時的“儒服”,劉邦看不慣便隨即剪裁更改服飾事例。即:“拍馬屁、靠當面阿諛奉承取得親近、顯貴”,因此,諸如《秦始皇本紀》對秦始皇治國理論的刪除、對秦始皇形象的丑化內容、列傳對李斯;以及為了達到擁漢滅秦的目的,有意刻畫秦暴、秦不仁義、排儒、秦六親不認的形象,有意在與秦同宗的“趙”氏,秦相、秦武官等丑化秦,這正是與叔孫通的阿諛奉承性格,以及漢不容秦卻用秦制的氛圍;漢初大批文人包括秦史官類、博士官類的人才涌向漢庭的歷史背景,才導致《秦記》內容被單列、內容丑化,以適應新漢朝,并與新漢朝的現狀吻合。當然,亦包括了漢武帝年代后對《史記》載錄秦記內容的再次修正。《史記列傳儒林外傳》說,“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就是在簡化《秦記》中的禮、樂,即是更改《秦記》的一個縮影。由上文可看出,是張蒼主導相關制度改動的定調,叔孫通所帶領的漢儒博士們團隊,對所謂的“增益減損”,實為叔孫通所帶領的漢儒博士們對頌秦、頌秦始皇、秦專用標志改為漢;而《秦記》作為“史文合一”的內容,其修改、單列秦史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始與實施,直至完結的一個史界工程。如同秦修史改周史記做“周本紀”一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漢初的太史,與司馬炎時任的太史相同與不同:相同都是太史令,不同是漢初涉及《秦記》的修正之責,但此后司馬炎時的職能,太史不復掌史事,僅限于天文歷法職掌范圍,即司馬遷自序所說其父“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據漢代志異小說內容:“漢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宮中置女史之職,以記皇帝起居,故有 《禁中起居注》”【百科2022-12-13引補注】;說明在司馬遷時任的太史令,其之責又與漢初“修史”的職責與意義相仿。綜上,司馬遷《史記》載錄的《秦記》給人理解好似孤篇“秦本紀”,其內容是秦史官所留無疑。重要的是解開了漢初將《秦記》的內容依附在漢史文內之謎,是漢初將《秦記》修正、拆解分列;并按原秦新朝、秦記的“紀”“世家”“列傳”格式分列續載沿用的新“漢史記史料。這就詮釋了《史記》有無沿用新漢史料;漢初史官有無修史;《秦記》似指秦本紀,但其他“紀、“世家”、“列傳”卻大量出現“秦記”內容,給后世不清楚《秦記》是一本僅指《秦本紀》內容的書?還是泛指的疑惑。反映出“紀傳體”載錄格式的誕生,不是始于司馬遷,而是始于《秦記》、秦新朝集體智慧的結晶所在。(待續)
敦煌博物館王國偉爨書展品(武關道發現記局部)
再次聲明: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以免侵權難堪。
溫馨提示:如文中觀點表述有混淆,請以《秦漢雒史》原著為準。歡迎轉載、引用我院院士作品學術觀點。但,請注明出處。以免侵權。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68、秦四關(秦簡圖秦前為什么沒有“秦嶺”的名字)
69秦四關(秦簡圖)
70十二幅圖解秦簡上雒關與漢中
71、少習山
72、少習山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用文字與山形命名的地標
73、秦僑下尋秦
74、武關
75、藍田商洛人都高興的文旅發現(峣關)圖
76、《岳麓秦簡(肆)》上雒關外的“雒漢”路經
77。古秦嶺
78、古秦嶺考游時的黨課 (實記小小說連載1)
79、古秦嶺考游時的黨課 (實記小小說連載2)
80、洛陽與雒陽之名
81、“淺談上洛郡縣”文中的秦前上洛
82、秦史記載的更改黃河之名
83、洛陽與商洛之雒
84、秦始皇被冤排儒兩千年的史證
85、史記《左氏春秋》有周秦兩版本的依據
86、康熙字典“雒”誤注
87、《浙大楚簡》左傳與《清華簡》相關的幾個問題(之一)
88、商鞅的封地與此商的出處探析
89. 今本左傳不是秦禁書的依據(《浙大楚簡》左傳與《清華簡》相關的 幾個問題)(之二)
90. 王國偉著《秦漢雒史》概述
91.《系年》秦“守墳墓” 與秦獲九鼎周守“冢嶺”的報復
92. 商洛秘史的古石碑
93. 洛南秦宮 亦是全國唯一可考的軒轅帝齋宮
94.文物與《秦記》下的商鞅封地商(縣)
95.為商於古道之”商於“的命名說一句話
96.《史記》中《秦記》屬性解碼的意義
97、《左傳》《史記》紀傳體秦新朝屬性的發現,顛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性質
98、《左傳》《史記》“秦記”秦新朝屬性的十二個提要
99、《史記》紀傳體應來自于《秦記》
100、顛覆歷史的言論--紀傳體中的《周本紀》是秦記的主要承接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