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強省會和搶人戰略,可謂近期區域經濟領域最熱的兩個話題,它代表著未來城市競爭的重要趨勢。而衡量省會強弱,一個關鍵指標是首位度,那么目前各省會的首位度到底如何?本文對2018年的經濟和人口數據,進行了全面的梳理。
01
11個省會城市經濟首位度超30%
先看經濟首位度,也即省會城市GDP總量在全省的占比。
2018年經濟首位度排在前三的地區,分別是寧夏銀川(51.32%),吉林長春(47.6%),青海西寧(44.9%),這三座省會(首府)在全省的經濟占比達到了四成以上,銀川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
寧夏和青海由于自然條件和區位因素,經濟要素高度集中在銀川和西寧,首府經濟總量都沒有突破2000億,這一點和長春有所不同,長春去年為7175.7億。
目前關于強省會并沒有明確標準,如果以30%為界線來看,強省會城市還有哈爾濱、成都、武漢、拉薩、西安、鄭州、海口和長沙,共11個,其中成都和武漢為全國經濟十強,二者的實力也旗鼓相當,差額只有500億左右,一個是西部領跑者,一個是中部龍頭。
經濟首位度排在最末尾的5個城市,分別是山東濟南(10.27%),江蘇南京(13.85%),內蒙古的呼和浩特(16.79%),河北石家莊(16.89%),廣西南寧(22.24%)。
除了南寧外,其他幾座城市在全省的經濟份額,都沒超過兩成,且不是經濟第一城。濟南同等級的有青島、煙臺相互競爭,排省內第二;南京則有蘇州和無錫,省內第二;內蒙古有鄂爾多斯和包頭,全區第三;石家莊有唐山,省內第二;南寧則有柳州和桂林,全區第一。
觀察地域分布規律可以發現,強省會城市往往位于中西部,首位度超30%的城市沒有一個是東部的,反倒是墊底的南京和濟南,都位于東部沿海。東北唯一另類的是遼寧,因為有大連的存在,沈陽的首位度大大降低。
內陸強省會,沿海雙子星,這基本上是大體趨勢。除了江蘇和山東外,沿海的廣東、福建省會首位度都不算高,廣州是23.5%,福州是21.94%,省內往往多點開花,比如廣州周邊環繞著深圳、東莞、佛山等實力強勁的城市。
另外如果觀察經濟首位度的十年變化,可以看見,除了沈陽和石家莊是在降低,其他省會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且提升最高的,恰恰多數是首位度已經很高的城市,像銀川提升了8.62個百分點,長春提升了7.73個。
聚集全省資源做大省會,去爭奪人才、資金和政策,省會越來越強的趨勢很明顯。濟南吞并萊蕪,以及日前廣西推進強首府戰略,都是這種趨勢的縮影。
02
人口首位度:西寧第一,濟南墊底
關于首位度,多數時候都是從經濟總量來看,其實人口也是重要的參照指標,并且這個概念最開始的算法,就是測算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
相對于經濟要素的聚集程度來講,人口的分布要更加分散,前者的均值為28.58%,后者則是17.73%。而人口首位度超過30%的地區只有青海西寧(39.31%)和寧夏銀川(32.71%)。
超過20%的地區為黑龍江哈爾濱(28.78%)、吉林長春(27.78)、陜西西安(25.89%)、海南海口(24.64%)。超過15%的城市還有福州、成都、沈陽、武漢以及杭州。
從數據來看,東北三大省會的人口吸引力并不算差,沈陽盡管有大連分流,但在全省的人口占比仍然達到19.08%,高于大多數省會城市。
在山東人口總量破億的前提下,濟南作為省會只有746.04萬人口,占比7.43%,毫無疑問成為省會城市中人口首位度最低的地區。不過要指出的是隨著萊蕪并入濟南,濟南獲得了接近140萬左右的人口增量,首位度大大提升,當然依然低于10%。
南京和鄭州人口首位度勉強破10%,分列倒數第二第三,它們所在省都算得上人口大省,江蘇為8050.7萬,河南為9605萬,不過省會的虹吸能力明顯存在不足。尤其是鄭州,因為缺少吸引力,大量河南本地人外出務工。
就人口首位度的地域分布來看,人口高度集中在省會的地區,要么是內陸,要么是東北,唯一例外的是福州,經濟首位度在全國倒數,但卻也聚集了全省接近20%的人口。
由于時間關系,本文沒有對十年的人口首位度變化進行梳理,不過根據第一財經林小昭對2010到2017年的數據對比,省會人口首位度同樣不同程度的在提升,當然提升幅度要遠遠低于經濟首位度。
文章來源:西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