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線城市名單出爐
(共15個)
一年一度的“城市排名”又來了。
近日,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在上海發布《2019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一線城市為:北上廣深;新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沈陽、寧波、昆明。
今天就為大家分析一下榜單,也就是大家俗稱的一線、新一線、二三四五線城市是如何排名的。
2013年,《第一財經》(原《第一財經周刊》)首創了“新一線城市”的概念,以城市中的商業魅力和線上數據所反映出的人口活力來重新評估中國城市,從而打破了傳統上依賴行政級別、GDP、人口規模等數據的城市評價方式。
從2016起,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收集了170個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18家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和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按照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維度指數,來評估337個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反映的是一個城市的消費能力、吸引力、人口活力和發展潛力。
榜單的算法框架為:一級與二級指標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2019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
從數據比較中發現:
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南方城市3個,北方城市1個;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沈陽、寧波、昆明,15個新一線城市:10個來自南方,5個來自北方。從中可以看出,南北商業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已經超越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成為了中國頂級城市之間競爭格局的重要特征。
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中的領頭羊,已經連續3年居于新一線城市榜首的位置,僅次于北上廣深。今年,城市樞紐性和生活方式多樣性同時上升1位,甚至超過一線的深圳,位居全國第4。成都是新一線城市中人才吸引力指數最高的城市,它的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排名第3,排在北京和西安后面。在生活消費類的指標中,成都的餐飲門店數量、酒吧數量、服裝店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城市商業集聚度:考量了城市受主流消費品牌青睞的程度、城市商圈的實力大小以及基礎商業的成熟度。計算的依據有大品牌青睞指數、商業核心指數、基礎商業指數,而在這三個方面,成都都有著明顯優勢。
城市樞紐性指數:不僅衡量交通層面的聯系強度,也將物流通達度和城市商業在區域內的中心度納入考慮,強輻射力的城市總是能向周邊城市輸送更多的商品、資源與人才。
西部城市的高鐵網絡不斷加密,整個西南地區共有69%的高鐵站是最近3年內開通運行的,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高鐵站建設進程則相對緩慢;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和成都一起則共同構成了中國城市間最繁忙的航線網絡。
城市人活躍度:衡量指標由消費活躍度、社交活躍度和夜間活動數量共同構成。
杭州、成都、重慶、蘇州、南京是城市人活躍度指數排名前5的新一線城市。沿海城市的消費能力依然明顯強于其他地區,杭州的消費活躍度僅次于上海,超過了其他一線城市;而西南地區的成都和重慶更樂于分享生活。
生活方式多樣性:主要測量人們在城市的空間、活動和商業3個要素中如何做出極富個性的生活方式選擇。
從數據比較中發現:成都和重慶是運動場館類型最豐富的新一線城市;西部與華南城市的餐飲多樣性更高;上海在音樂、電影和旅游三種文化消費上數量最多;東南沿海城市的網購消費多樣性較高。
未來可塑性:描述了各個城市未來的發展潛力。
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吸引了全國80.17%的初創公司、56.63%的高科技型公司和54.55%的上市公司,創投基金幾乎把全部的錢投給了這19座城市的創業公司。這些頭部城市匯聚了最多的創新力量和人才。
此外,今年的榜單在未來可塑性中也新增了年輕人指數和年輕人消費力指數兩個三級指標。北京、深圳和廣州是社交平臺上18至35歲用戶占比最高的城市;上海年輕人的消費力最為強大。
依據最新一年的170個主流消費品牌的商業門店數據、18家各領域頭部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和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這份新的榜單沿用了以往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5個維度的評估標準,并維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一級指數的權重以新一線城市研究所專家委員會打分的方式計入,二級指數以下的數據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以此綜合計算得到的結果是:與去年相比,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但位次有了變化,而15個“新一線”城市的名單及位次均有一定的改變。
總榜單解讀
在新一線城市的名單中,北方城市一共有5座,南方城市的數量達到了10座。再算上一線城市中南北城市3:1的格局,南北差異確實已經超越東西部之間的差距,成為了中國頂級城市之間競爭格局的重要特征。
從榜單上看出,一線城市的名單持續四年不變,但位次發生了變化,從2018年的“上北深廣”重回“北上廣深”。
15個“新一線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西安、蘇州、天津、南京、長沙、鄭州、東莞、青島、沈陽、寧波、昆明。
其中:成都、杭州連續四年占據新一線頭兩位;無錫繼2017年后再次跌出榜單,補位的是昆明。位次上,與2018年相比,前四未變;西安超過蘇州,兩者位次調換;長沙超過鄭州,兩者位次調換;東莞連升3位至第11位,而青島也超過了沈陽,寧波下滑一位至第14。
15個新一線城市分析
成都
成都綜合實力于去年持平,今年依舊排在新一線城市首位。城市樞紐性和生活方式多樣性同時上升1位,超過深圳位居第4。成都是新一線城市中人才吸引力指數最高的城市,它的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排名第3,排在北京和西安后面。在生活消費類的指標中,成都的餐飲門店數量、酒吧數量、服裝店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杭州
杭州綜合實力較去年也穩居新一線城市第2位,次于成都。杭州的消費活躍度指數上升4位,位居全國第2,僅次上海。商業核心指數和大品牌青睞度兩個商業類指標也是杭州表現靠前的指標,均居全國第5。上市公司數量、初創公司數量及創業平臺數量等4個創業、企業發展類指標均居前列。年輕人和互聯網消費類指標同樣是杭州的數據亮點,年輕人消費活力排全國第5,餓了么外賣活躍度、蝦米付費指數、小紅書用戶活躍度等均居前5位。
重慶
重慶綜合實力位列新一線城市第3位,與去年持平,是全國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75.16萬人。與去年相比,重慶的未來可塑性排名上升2位,在新一線城市中位列第3位。交通聯系度較去年下降4位,位列全國第21,是下降較多的二級維度指標。出門新鮮度和休閑豐富度作為生活方式類指標分別位列第3、4位,均居新一線城市首位。重慶的書店數量為1462家,居全國第1,餐飲門店數量則以23.67萬家位居第2,僅次成都。
武漢
武漢綜合實力穩定排在新一線城市中第4位,前面依次是成都、杭州和重慶。與排在前一位的重慶相比,武漢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指數比重慶更強,排在第4位。商業資源集聚度從下降2位跌至11。交通方面,武漢的高鐵城際來班次聯系度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排在北京前1位,高鐵可直達城市數為152個,位居第5。武漢的公路3小時可直達城市數量相對較弱,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102。
西安
西安綜合實力連續兩年上升,位列新一線城市第5位。城市樞紐性是西安排名靠前的指標,排名第5,次于成都。未來可塑性及城市人活躍度排名均比去年上升1位。西安的交通聯系度相比去年上升8位,其中西安的民航國內可直達城市數量有147個排全國第3,民航城際往來聯系度、經過高速公路條數2個與城市樞紐性相關的數據指標均居全國前5。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指數排全國第2,僅次北京。基礎商業指數是西安排名較后的指標,但大品牌青睞指數上升5位排進前10。
蘇州
蘇州綜合實力今年下降1位,位居新一線城市第6位,這是蘇州既兩年連續排名上升后的首次下降。商業核心指數、基礎商業指數、夜間活躍度指數及大品牌青睞指數是蘇州排名靠前的指標,均排在全國第8位。創新氛圍仍然是蘇州的數據亮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以4018家居全國第5,優質本土公司843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161家均居全國第6位。
天津
天津綜合實力位列新一線城市第7位。未來可塑性是天津排名靠前的指標,位列全國第8,但較去年下降1位。城市樞紐性上升4位位列全國第12。休閑豐富度、商業核心指數是天津排名靠前的指數。相較綜合實力較強的蘇州,天津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及優質本土公司數量分別以5651家及9716家排名全國第5位。
南京
南京綜合實力位列新一線城市第8位,排在蘇州之后。與蘇州相比,南京的未來可塑性上升1位至全國第10,排在蘇州前2位。交通聯系度是南京排名最靠前的指標,排在第4,僅次北京、廣州和上海。在這個指標中,南京的公路3小時可直達城市數量為16個,居全國首位,高鐵城際往來班次聯系度位列全國第2,高鐵可直達城市數以157個居全國第4。在年輕人相關指數上,南京的本科高校生源質量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年輕人活躍度及年輕人消費力指數均居全國第8。
長沙
長沙綜合實力經過去年下降1位后,今年重回新一線城市第9位。城市樞紐性是長沙上升最快的指標,相比去年上升4位,排至全國第10。與綜合實力排在前1位的南京相比,長沙的基礎商業排在南京前10位。長沙擁有全國第3的高鐵站數量,高鐵可直達城市數148個,排全國第6,高鐵城際往來班次數量排在全國第6。高速公路方面較弱,長沙的經過高速公路條數為2條,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58。
鄭州
鄭州綜合實力今年下降1位,排在新一線城市中第10位。鄭州的城市人活躍度較差,位列全國第21位,相比去年下降7位。鄭州交通聯系度指數最靠前,公路3小時可直達城市數量為15個,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4,遠超綜合實力排在前一位的長沙。高鐵可直達城市數為159個,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3。未來可塑性指數里,年輕人指數、畢業生首選就業指數均位居全國第8。
東莞
東莞是相較去年綜合實力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新一線城市,上升3位排至新一線城市中第11位。東莞的城市樞紐性較弱,但較去年相比上升17位。城市人活躍度是東莞排名靠前的指標,居全國13。東莞的基礎商業指數和夜生活活躍度指數均在全國排名第7,居新一線城市第3位。其中,便利店數量為39537家,居全國第1,餐飲門店數量為14.67萬家,排名第8。東莞高鐵站數量排名全國第一。
青島
青島綜合實力與去年持平,今年依舊排在新一線城市中的第12位。和綜合實力前1位的東莞相比,青島的商業資源集聚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均排在東莞之前。商業類指標中,商業核心指數、基礎商業指數、大品牌青睞指數都是青島排名較前的指數。青島的出門新鮮度指數在全國排名第13位。相比去年上升2位,其中超市數量為5323家,居全國第8,博物館數量為83家,排名第7。
沈陽
沈陽綜合實力下降2位,排在新一線城市第13位。沈陽的城市樞紐性更強,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第9,位于蘇州前1位。沈陽的交通聯系度指數在全國位列第11,排在成都之前,相比去年上升11位。商業核心指數也是沈陽排名靠前的二級維度指標,位列全國13,其中商業資源區域中心度指數排名全國第9,核心商圈實力指數排名全國第12。沈陽的餓了么外賣活躍度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7。
寧波
寧波綜合實力排在新一線城市第14位,相較去年下降1位。城市人活躍度和商業資源集聚度是寧波排名較前的指數,分別位居16、17位。寧波的消費活躍度指數在全國位列第6,僅次北京,相較去年上升10位。寧波的大品牌青睞指數在全國位列第12,相比去年上升4位,比南京高出5位。寧波上市公司數量為64家,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8,優秀公司數量、科技型中小企業均排全國13位。
昆明
昆明綜合實力排名連續三年上升,并首次進入新一線,位居新一線城市第15位。未來可塑性和生活方式多樣性是昆明排名上升最多的指標,分別上升6、7位排至全國19、18。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數上升11位,在全國位列第12。年輕人指數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10,昆明同時擁有全國第3的酒吧數量1582家。昆明的城際交通基礎設施指數在新一線城市中位列第5,僅次杭州,其中民航相關數據包括民航國內可直達城市數,及民航城際往來航班聯系度分別位居全國第7、5。
文章來源:澤平宏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