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含有來自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藥物制劑,具體是一種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
背景技術:
面神經癱瘓簡稱面癱,又稱Bell氏麻痹、面神經麻痹和吊線風等,該病是一種慢性多發病,屬疑難雜癥,其發病原因一般是由面部神經受風,受涼,受刺激等引發,在中醫中屬于中風的范疇。患者病發后口歪眼斜,面容抽搐,同時伴有眼睛流淚,喝水時嘴角漏水,閉眼困難,個別患者伴有頭痛,三叉神經痛,面部肌肉痛等癥狀。目前,治療面癱的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針灸治療,而且要在患病早期及時進行治療,治療中存在著療程長、治愈率低等不足。在針灸治療過程中,常因臨床醫生技術所限,療效不一,容易留下后遺癥,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面癱后遺癥,是由針灸操作不當所致。
中國專利1733167公開了“一種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膏藥及其制備方法”,該膏藥由下述份數的原料制成白附子、肉桂、鉤藤、木瓜、透骨草、羌活、青風藤、全蟲、川牛膝、蓄、當歸、紅花、荊芥、馬鞭草、穿山甲、劉寄奴、土元、防風、僵蠶、二花、蜈蚣、乳香、沒藥、血竭、兒茶、皂莢。制備時①除乳香、沒藥、血竭、兒茶、牙皂5味藥外,其它的21味藥切片后放入麻油內浸泡;②將上述浸泡液加火炸之,至其中的中草藥炸枯后過濾去渣;③按每500克加入黃丹250克,攪拌均勻,加熱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手,浸入水中;④將上述藥膏再置于容器內溶解,放入已研成細粉的乳香、沒藥、兒茶、血竭、牙皂后,攪勻,冷卻,分攤在布上即制成該膏藥。
中國專利1672700公開了一種“治療周圍神經性面癱外用藥及其制備方法”,它是以39~50%石蜜,1~46%龍腦香和4~60%的石膏分別經120目以上超細粉碎后密封包裝,輻照滅菌,備用。在使用時按比例混合均勻撒入眼內角淚點處,經溶解,迅速擴散滲透入面神經,使其恢復功能。本發明配方及制備方法獨特,治療費用低、時間短,效果顯著,治愈率達100%。
中國專利1144687公開了一種“治療面癱的藥粉”,其是先將川烏頭、草烏頭、皂礬分別研成粉狀、經篩濾,按川烏頭10-35%、草烏頭10-35%、皂礬30-80%的比例均勻混合而成。本發明所述的藥粉具有使用方便,治療時間短、治愈率高,治療費用低,患者痛苦少等特點,臨床試驗,總有效率達100%,治愈率達96%。
中國專利1555859公開的“一種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膏藥及其制備方法”,是由白附子、肉桂、勾丁、木瓜、透骨草、羌活、青風藤、全蟲、川牛膝、扁薔、當歸、紅花、荊芥、馬鞭草、穿山甲、劉寄奴、土元、防風、僵蠶、二花、蜈蚣、乳香、沒藥、血竭、兒茶、牙皂組成。膏藥制備方法為麻油內浸泡;加火炸之;加入黃丹膏藥制備。療效迅速,用藥簡單方便,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經濟簡便,無創無痛。
中國專利1306835公開的“治療面癱癥的外用藥物及其制備方法”,該藥以姜粉,川椒,去皮巴豆,及斑毛為原料,按一定的重量份配比,經粉碎,紫外線消毒制成散劑或塊劑,用注射用水稀釋后,依次貼敷于患側下述一對穴位數小時太陽穴,四白穴,陽白穴,頰車穴,地倉穴下關穴;半個月至一個月可治愈,總療程較短,患者治愈所花的費用較少,因外敷于面部病患側,對病人的副作用較小。
中國專利1348809公開的“治療面癱的外敷膏藥及制作方法”,它主要包括下述成份,其重量配比鉗丹50-150g、蠐螬3-7只、豨簽草15-35g、香油適量。其制作方法是先將豨簽草曬干并粉碎,取適量香油放入專用鍋內燒開,將蠐螬放入鍋內,然后按順序將鉗丹、豨簽草放入鍋內攪拌,用慢火熬制20至40分鐘。將按上述步驟熬制的半成品膏藥放涼,待冷卻后再次放在慢火上,邊攪拌邊熬制,直至呈粘稠狀。將熬制好的膏藥攤平在襯布上,即制得成品膏藥。使用方法是將膏藥一貼外敷于患者的面部病灶部位,一個療程為15天,早期患者一貼便能治愈。具有配方科學、方法簡單、治療效果好、費用低的特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療程長、治愈率低,以及容易留下后遺癥等問題,而提供一種治病期間無疼痛感,治療效果顯著,且愈后無后遺癥的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
本發明的藥理在于草烏頭起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的作用;川烏頭起鎮痛、抗炎的作用;甘草起緩急止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僵蠶起解毒、祛風止痙的作用;天麻起息風止痙、祛風通絡的作用;白芨起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作用;白附子起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的作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
一種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該藥物是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稱取精選的草烏頭1份、川烏頭0.1-5份、甘草0.3-6份、僵蠶1-9份、天麻0.5-8份、白芨0.4-7份、白附子0.3-6份,分別清洗后晾干,加2倍量的水熬制1~4小時,成漿糊狀后放入恒溫烘箱內,50-60℃,3-4小時烘干;機械粉碎,研磨成粉,過100目篩而成。
所述的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該藥物是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草烏頭1份、川烏頭0.3份、甘草1.5份、僵蠶3份、天麻2.5份、白芨1.3份、白附子3.2份。
這樣制備的本發明克服了具有的優點為治病期間無疼痛感,治療效果顯著,且愈后無后遺癥。由發明制備而成的外敷膏藥,已成功治愈全國各地病人1016例,治愈達98%以上。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其制備方法按下述步驟進行1.分別稱取經過挑選后除雜質的草烏頭100克、川烏頭30克、甘草150克、僵蠶300克、天麻250克、白芨130克和白附子320克,分類清洗后晾干;2.依次將藥物投入裝有2560ml(水的質量2倍于藥物質量)水的沙鍋中,于沙鍋中慢火熬制約3小時,直至成半干的漿糊狀后,放入恒溫烘箱內,60℃,4小時烘干;機械粉碎,研磨成粉,過100目篩而成。
適應癥面神經麻痹(面癱)。
用量及用法使用時直接將藥粉20~100克溫水調和,外敷于患者的面部患處即可。
毒副作用及禁忌癥本發明無毒副作用;局部皮膚破損時禁用。
本發明無需在醫生監督下使用,只要將本發明藥物加溫水調和后,外敷于患者面癱患處即可。一次敷藥可持續作用7天,4個星期為一個療程。對早期患者,2~3次(14-21天)外敷用藥即可痊愈;對長期面癱患者,兩個療程左右(約60天)即可基本治愈。
本發明經對臨床1024例面癱患者治療,男性845例,女性179例,總有效率達99.8%,見附表。其中1個療程內治愈者846例,占82.6%;2個療程內治愈者152例,占14.8%;3個療程內治愈者24例,占2.3%;超過3個療程2例,無效,占0.2%。
附表1024例治療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其特征在于該藥物是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稱取精選的草烏頭1份、川烏頭0.1-5份、甘草0.3-6份、僵蠶1-9份、天麻0.5-8份白芨0.4-7份、白附子0.3-6份,分別清洗后晾干,加2倍量的水熬制1~4小時,成漿糊狀后放入恒溫烘箱內,50-60℃,3-4小時烘干;機械粉碎,研磨成粉,過100目篩而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該藥物是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草烏頭1份、川烏頭0.3份、甘草1.5份、僵蠶3份、天麻2.5份、白芨1.3份、白附子3.2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面癱的外敷中藥,屬于含有來自傳統草藥的未確定結構的藥物制劑。該藥物是按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成的稱取精選的草烏頭1份、川烏頭0.1-5份、甘草0.3-6份、僵蠶1-9份、天麻0.5-8份、白芨0.4-7份、白附子0.3-6份,分別清洗后晾干,加2倍量的水熬制1~4小時,成漿糊狀后放入恒溫烘箱內,50-60℃,3-4小時烘干;機械粉碎,研磨成粉,過100目篩而成。使用時直接將藥外敷于患者的面部患處。使用過程中不會對患者造成任何痛苦,對人體無任何毒副作用,且治療效果好、時間短,早期患者一般在一月之內就能治愈,長期患者在兩月內即可治愈,治愈率在98%以上。
文檔編號A61P25/02GK1923262SQ200610013438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0日
發明者馬輝 申請人:馬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