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搽劑,具體為一種治療掌跖膿皰病的搽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掌跖膿皰病,又稱膿皰性細菌疹。青、中、老年均可發(fā)生,女多于男。有的先發(fā)于手掌、足底中央,有些皮損先出現(xiàn)于指或手掌魚際肌部位,及趾端、足跟部,然后擴展,蔓延至手掌足底,多對稱發(fā)生于兩側(cè)。初起為粟粒、高梁粒至黃豆大水皰,周圍有紅暈,數(shù)小時后變成黃綠色膿皰,或水皰、膿液皆有,相鄰近的膿皰往往相互融合,一個時期后膿皰干涸,或有鱗屑,亦可致裂。兩側(cè)癥狀同時加重減輕,患處常有不同程度的癢覺及灼熱痛感。
西醫(yī)認為,本病與體內(nèi)存在著的化膿菌感染病灶,如齲齒、牙齦溢膿、鼻竇炎、扁桃體炎、盆腔炎、前列腺炎等有關。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査不出真正感染病因,化驗檢査膿液細菌培養(yǎng)為陰性,所以注射內(nèi)服外用抗生素根本無治療效果。
西醫(yī)治療,一般采用維A酸、克拉霉素膠囊內(nèi)服,某些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軟膏包敷外搽,使癥狀暫時減輕,停藥后又會加重。
中醫(yī)認為,屬濕熱蘊結(jié),化毒而發(fā)。
臨床中觀察患者自述,服用西藥制劑,副作用較多,常外用激素類軟膏對皮膚會造成損害。中藥味苦,內(nèi)服收效慢,難以堅持。因而尚乏一種治療掌跖膿皰病既簡便實用,又效果好的中藥外用搽劑。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目的,為解除掌跖膿皰病患者痛苦,按中醫(yī)藥理論,宜研制出一種清濕熱解毒,又具護膚的中藥外用搽劑,為發(fā)明此藥目的。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治療掌跖膿皰病的搽劑,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組成:萆薢100一10份,土茯苓100一10份,苦參100一10份,白鮮皮100一10份,地膚子100一10份,黃柏100一10份,滑石100一10份,連翹100一10份,蒸餾水3000一200份。
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治療掌跖膿皰病的搽劑,最佳配比范圍是:萆薢20份,土茯苓20份,苦參30份,白鮮皮30份,地膚子20份,黃柏20份,滑石20份,連翹20份,蒸餾水550份。
本發(fā)明所述的搽劑制備方法是:將萆薢、土茯苓、苦參、白鮮皮、地膚子、黃柏、滑石、連翹,磨成細粉,高壓消毒后入蒸餾水中充分攪勻,分裝塑料瓶中即為治療掌跖膿皰病的搽劑。
本發(fā)明的用藥依據(jù)及有益效果是:萆薢,味苦,性平,利濕清濕熱,治濕熱瘡毒效佳;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濕導熱解毒;苦參,味苦,性寒,清熱燥濕止癢;白鮮皮,味苦,性寒,清熱燥濕止癢,為濕熱癢瘡之要藥;地膚子,味辛、苦,性寒,清濕熱止癢;黃柏,味苦,性寒,清熱燥濕,解毒醫(yī)瘡;滑石,味甘,性寒,清熱祛濕斂瘡,其所含硅酸鎂有吸附和收斂作用;連翹,味苦,微寒,清熱解毒,為瘡家圣藥。該搽劑為純中藥制劑,治療掌跖膿皰病的優(yōu)勢是直接搽于病變部位,不用服藥,從而避免了藥物內(nèi)服對胃腸肝腎造成的損害。患者反應搽藥后即感舒適,較快發(fā)揮清濕熱解毒止癢痛功效,使皮疹消退。因效果良好,均愿使用此搽劑,且無仼何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以解除掌跖膿皰病患者痛苦。治療期間或愈后一個時期,勿用堿性大肥皂、洗滌劑,忌食腥辣之物,飲食宜清淡,以免影響療效及復發(fā)。
搽劑的使用方法,用前搖勻,以消毒棉簽蘸搽劑直接涂搽于皮疹處,每日4次,至皮疹消退,癥狀消失。
臨床療效觀察:臨床治療104例,男41例,女63例,年齡23一69歲,所有病例均符合掌跖膿皰病診斷標準。
治療效果:以皮損全部消退,無仼何癥狀,肌膚正常為痊愈;皮損消退60% 以上,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均在治療2周后進行療效統(tǒng)計,結(jié)果104例中,痊愈93例,顯效11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用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
實施例一:萆薢20g,土茯苓20g,苦參30g,白鮮皮30g,地膚子20g,黃柏20g,滑石20g,連翹20g,蒸餾水550毫升。
該搽劑的制備過程是:將萆薢、土茯苓、苦參、白鮮皮、地膚子、黃柏、滑石、連翹,磨成細粉,高壓消毒后入蒸餾水中充分攪勻,分裝塑料瓶中即可。
實施例二:萆薢45g,土茯苓45g,苦參45g,白鮮皮40g,地膚子40g,黃柏30g,滑石30g,連翹40g,蒸餾水1500毫升。
該搽劑的制備過程按上述實施例一制備工藝加工即可。
實施例三:萆薢60g,土茯苓60g,苦參60g,白鮮皮60g,地膚子50g,黃柏50g,滑石75g,連翹75g,蒸餾水2300毫升。
該搽劑的制備過程按上述實施例一制備工藝加工即可。
從實踐中對三個實施例方案進行了療效比較,認為實施例一療效優(yōu)于實施例二、實施例三,治療效果好,所以實施例一為最佳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