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他特別不喜歡老人,不喜歡他們的衰老、動作遲緩,所以這個年輕人不喜歡跟他們待在一起。有一天,他買了一盆花回家,他對他父親說“我覺得我們年輕人就像這盆花,充滿了活力。但是你們這些老年人如落葉,已經枯萎了。”父親聽了兒子的話,站了起來,然后拿了一顆滿是皺紋的核桃,對兒子說“你說的不錯,我們是老了,看起來不禁用了。但是我們更像這核桃,外表難看,果實卻在里面。我們的生命是在里面的,內斂的。而你們的生命只是外在的。” 父親對他的說:“所有的果實都曾經是花,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成為果實!等你到了我這個年紀,自然就明白了。” 曾經看不起父母們對孩子的那種不問原因的容忍甚至寵溺,覺得那是懦弱無能的表現。的確,一個連孩子頂嘴和吵鬧都治服不了的父母,實在算不上好父母,但處處約束孩子,給孩子制造各種壓力的也未必是好父母吧? 我父母就是典型的曾被我看不起的人。我一邊竊喜的享受著他們的寵愛,一邊悲哀的鄙夷著他們的軟弱。然而我無知又可悲的地方恰恰就在這兒:我有什么資格批判他人感情的表達方式? 我父親從未打過我,甚至連狠話都沒說過。因此,要不是有一天他說起他自己的童年經歷,讓我大感愕然,否則我永遠會是個無知的小丑。父親他告訴我們,他小時候最怕他的父親,對待父親能避開的時候就避開,偶爾在什么地方碰見了,想都不用想撒腿就跑,因為他知道被自己父親逮到了免不了一頓毒打。他父親打起來沒有理由,想打就打,不知輕重。小時候鼻青臉腫,行動不便在他那里是常有的事。在他記憶里,“父親”一詞并不是大家說的那個慈祥的樣子,他的父親從來是個惡霸。雖然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我知道,我父親是愛我們的,于是他寧愿事情搞砸、自己再生氣,也不會責怪我們的。他不會和他父親一樣,不會給我們留下心靈的創傷,不會讓他的孩子們對他有一點點的芥蒂。 原來父母對孩子的寬容,并不是軟軟或遷就,而是含著愛的理解,是一種保留孩子單純的良苦用心,更是一種歷經歲月,洞察人生的境界。 母親們之所以不讓孩子做家務活,是因為,在她們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愛的樣子似乎也被侮辱的面目不堪。她們從早到晚做著各種苦力,不曾歇息,也沒有人告訴她們,她們本可以好好享受童年時光,享受各種愛。母親告訴我,她十二三歲的時候,每天做3頓飯給全家七八口人吃,準時準點。每天要喂4只牛,無論冬夏都要給牛飲水,還有幾畝地的活全是她的事。母親說,她媽媽一直病著,爺爺奶奶從不肯給她幫忙,在那個艱苦年代她一直打理著全家上上下下。她受盡辛苦,卻不曾換來一聲安慰。 如今條件好了,她的孩子們不用辛苦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了。她寧愿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來喂養他們,她看著她的子女們高興快樂,不用重蹈她的覆轍,何樂而不為呢? 父母愛我們,有時候也是為了心疼過去的自己,我們開心的笑著的時候,就仿佛替他們活了一遍美好的童年。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應當在膝前,聆聽他們經歷歲月沖刷留下的智慧,就像兒時聽故事一樣。 李一寶 00后,女,甘肅省臨夏人,回族。人生格言是:真正的高貴是優于過去的自己。微信:153 3600 1074
歡迎廣大作者投稿,攝影作品,游記,散文、小小說、詩歌均可。文責自負,自行校對。投稿時請附作者簡介與需要配圖的照片。西寧表情平臺發布的均為原創作品,請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