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微生物庫,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胃腸道、皮膚、生殖器官、口鼻腔和咽喉等部位,重量達1.27公斤以上,其中腸道微生物約占總重的80%,重達1公斤。健康人的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統稱為腸道微生物,我們通常所說的腸道菌群是指腸道內寄生的細菌。
在人體的腸道菌群中,一直在進行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那就是有害菌和有益菌之間的爭斗。
有害菌熱衷于搗亂,讓人便秘,拉肚子,肚子脹,長痘,皮膚暗沉等等...
有益菌就像腸道清道夫一樣,熱衷于打掃腸道,促進廢物排出,改善便秘等等...
正常人體腸道中,這兩種菌群會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就是彼此打架,但是盡量和諧共處。因此,一旦腸道菌群失調,就容易產生各種腸道疾病。
有什么因素會影響菌群平衡
腸道細菌的數量高達百兆以上,種類超過千種,大致可分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三大類。健康個體腸道內的菌群按一定比例組合,各細菌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維持一定數量和比例的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導致生態平衡破壞,比如年老體弱、危重癥、免疫抑制治療和放化療患者,尤其是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的患者,腸道有益菌被抑制,致病菌生長,從而引起菌群失調,表現出腹痛腹瀉等癥狀,我們稱之為菌群失調癥。
目前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與人類諸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比如抗生素相關腹瀉、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結直腸癌,以及心理精神疾病如自閉癥等。臨床上腸道菌群失調癥表現為發熱、稀水樣便或黏液膿血便、腹脹腹痛等,使用抗生素后先好轉再惡化是其重要特征。目前常見菌群失調癥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難辨梭狀芽孢桿菌腸炎、真菌性腸炎等。根據病史、體征、臨床表現,結合腸道細菌的定性和定量檢測以及結腸鏡的檢查,可以明確診斷。
腸道菌群失調與年齡、飲食、服用藥物、個體差異及免疫功能狀態等有關,其中年齡是影響菌群構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腸道菌群構成發生著顯著改變,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含量逐漸減少,而大腸埃希菌、產氣莢膜梭菌等致病菌/潛在致病菌含量逐漸增加,這必將深刻影響腸上皮細胞的功能。
腸道菌群失調,最常見的出現急性腹瀉的狀況,那么,應該如何治療呢?
經常在外飲食的你們可要注意了,腹瀉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找上你。也許你會說:沒事,吃點抗生素就好了。但是,可要小心了,這可能會使腸道內菌群失調,在殺死導致腹瀉的有害菌的同時,正常的腸道細菌也會隨之“陣亡”。
因此,這種情況下是不建議使用抗生素的,腸道菌群失調,應該從調理失調下手。可服用復方嗜酸乳桿菌片,由中國株嗜酸乳桿菌,日本株嗜酸乳桿菌、糞鏈球菌和枯草桿菌等四種菌粉組成的復方片劑, 為腸道菌群調整藥,可分解糖類產生乳酸,提高腸道酸度,從而抑制腸道致病菌繁殖。用于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腸功能紊亂,如轉型急性腹瀉等。
日常如何預防腸道菌群失調?
針對青少年和兒童要這么做:
青少年和兒童脾胃發育不全,脾胃運化功能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不規律飲食、偏食等),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吸收營養物質。
另外,青少年兒童腸道菌群相對脆弱,環境污染、抗生素濫用等會更容易使腸道菌群的平衡受到破壞,從而引起一系列與腸道相關的潛在疾病。
因而針對青少年兒童脾胃發育不全和腸道菌群脆弱的情況,應從健脾和胃、調節腸道菌群兩方面著手。
針對成年人要這么做:
1. 補充足夠的益生菌
健康的人每天補充幾十億益生菌,就可以保證腸道菌群平衡,身體健康。但對于腸道有問題的人,每天就要補充100億以上的益生菌才夠用哦。
2. 少吃或不吃抗生素
抗生素是很霸道的藥物,會將腸道里的所有細菌都殺死。假如腸道里沒有足夠的益生菌來對抗內部和外部壞菌,就會很容易受其他病菌的傷害。
3. 衛生、健康的飲食
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不吃生食或不熟的食物,謹防病從口入,此外,以蔬菜和淀粉為主食的人,腸內有益菌比例高;肉食者腸道消化蛋白質細菌的比例大,對人體有害。日常飲食應以低脂、低蛋白、高纖維、低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