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邪客》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女性由于其社會角色復雜、生理特點等原因,很多女性疾病都與“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據統計,亞洲青春期后女性痤瘡的發病率達 30%,青春期前女生出現痤瘡(粉刺、青春痘)就更多了。慢性精神緊張是誘發其發病或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中醫“心藏神,主神明”“諸痛癢瘡,皆屬于心”等理論,需要“從心論治”。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智慧和思維活動,主要由心主持。各種情緒變化雖五臟各有所屬,但總體由心統領。張景岳言: “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
《類經》中亦指出:“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故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因此精神情緒變化而引發的病變與心的功能失常密切相關。
容易得痤瘡的女性,負性情緒的狀態較多,如學習工作過度緊張,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情緒波動,或者由于長期熬夜,睡眠不足,勞倦、思慮太過,陰血暗耗,虛火上炎,擾動心火;心主火,火性炎上,熏爍面部肌膚血脈則發為痤瘡。
瘡瘍的發病機理為氣血凝滯,營氣不從,經絡阻塞。心主血脈,五行屬火。各種原因導致心火失節,則亢而為害,火亢則血熱,熱盛血滯, 營血壅滯致血敗肉腐而發生瘡瘍。
從中醫學角度,心主神明功能異常,可致心神不寧、心神失養而致不寐。女性是失眠的好發人群,隨著工作生活的節奏增快,中青年女性罹患“不寐”的數量明顯增多。
《類證治裁·不寐》言:“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 病在陽不交陰也。” 失眠的原因以心神失養或邪熱擾心等為主,病位主要責之于心,也與肝脾腎密切相關。
女性由于其社會角色復雜、生理特點等原因,病因病機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青年女性有月經、生育等慢性失血而血虛之生理病因,工作、家庭育兒壓力較大致思慮過度等心理病因,病機常虛實夾雜,但以 “脾虛不運、清陽不升、虛火上擾、心神失養” 為主。
中年女性有中年危機、家庭變故、長期焦慮或抑郁等社會心理因素,導致氣滯血郁,部分因長期飲食不節、痰濁內生、缺乏運動等飲食生理因素,久則郁痰化熱,則多考慮 “肝郁氣滯、脾失健運、痰熱擾心”這一主要病機。
對于更年期婦女不寐證, 在前二者基礎上還可見沖任失調、天癸漸竭,心理和生理均發生較大的改變,主要是“精血虧虛、心神失養、心腎不交”是主要發病機制。
《外癥醫案匯編》中云:“沖任為氣血之海,上行則為乳,下行則為經。”指出了乳汁和經血是同源的,從而說明二者有共同的生理基礎。
“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倪海廈老師認為,每當月經來潮,心臟的力量將乳汁源源不斷地通過沖脈、任脈下達到子宮,形成了紅色的經血。之所以由白色變為了紅色,是小腸之火的炙烤。心與小腸相表里,都屬火。
一旦心臟出了問題,沒有足夠的力量將全部的乳汁排到子宮,變成月經出來,就會有一部分遺留在乳腺里,從而形成了乳癌的物質基礎。過多的奶水停留在乳房中過久,腐敗后會刺激周圍的乳腺上皮細胞,形成鈣化、增殖、突變,日積月累成為乳腺癌。
所以乳腺癌的根源就是心臟因各種原因受損,導致心力不足使乳汁無法完全的下達子宮,在生理期過后,仍然有殘余的奶水停留乳房中不去,這就是乳腺癌的原因。
心臟受傷的原因,最常見的就在于情緒:但凡心情郁悶、容易生氣、凡事喜歡與人斤斤計較,放不開來的人,或者心理壓力過大,無處紓解的女性,就是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如何知道心臟受損了呢?中醫的判斷指標有:
婦女必然會出現失眠現象
心陽不足,手腳冰冷
時常會心跳加速或是心悸的癥狀出現
大便不規則
一、養情志——以喜樂養心
首先要保持心情的愉悅,消極的情緒如抑郁、焦慮、憂愁、悲傷、驚恐、怨恨、恐懼、憤怒、委屈、嫉妒等都是不良的情緒,生活中應盡量避免,應當做到心態平和,這樣才能和顏悅色。
二、養功能——以血脈養心
生活中導致血脈出現問題的常見原因有三個,飲食、睡眠、外感邪氣。那么養血脈,首先從這三方面入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防止邪氣阻滯,通過飲食睡眠來提供生血的原料和時間。還有一件特別重要的措施就是適當鍛煉,加強血脈功能,如打太極拳,跑步爬山等。
可以服食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生姜、肉桂等避寒就溫,溫暖心陽,并可借助一天或一年中陽氣旺盛時,多曬曬太陽。
三、養肝腎——以調肝養心
《明醫雜著·醫論》強調:“凡心臟得病,必先調其肝腎二臟”,肝心屬母子關系,心主血脈而藏神,肝主疏泄而藏血,助心行血而周身血運順暢,故治療上以“木郁達之”為調肝之法,疏肝解郁、調暢氣機、調理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