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迄今,在民間善用芍藥甘草湯的中醫很多,有的甚至用它包打天下,令人嘆為觀止。
《傷寒論》中類似這樣的小方很多,大都藥簡力專,功效卓著,威力很大。可見熟悉經方、善用經方,是振興中醫的當務之急。
一學生考試完后,爸爸獎勵他一臺手機,然后天天看玄幻小說。
剛開始看得很過癮,越看覺得越疲憊,連飯也不想吃,事也不想做,抱著手機在那里。后來,眼睛老是跳,先是一只眼跳,后來兩只眼都跳個不停,最后沒辦法看了。各種檢查,吃了各種藥,沒有徹底解除。
這下小伙子急了,找到一位老中醫那兒,他說這是用眼過度的代價,兩只眼都跳,就是兩只眼睛在抗議,沒讓它休息,它就讓你沒辦法工作。
他隨手開了一方,乃是古代的名方,名為芍藥甘草湯,另加了防風。因為中醫看來,各種顫動都是風象,用防風能祛風解痙。
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防風10克。
吃了三劑藥,眼睛就松下來,七劑藥吃完,眼睛就不亂跳了。
一老農,晚上貪涼,開著窗戶睡覺,次日醒來,發現左邊臉肌肉會跳動,不受控制,半邊臉皮膚會發麻。
找了這位老中醫看,大夫說坐臥不當風,以后睡覺的地方窗戶一定要關緊,人體虛,吹一陣風,身體都受不住。
開的方子也是在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加了川芎:白芍60克,炙甘草20克,川芎15克,水煎服,七劑。
老農懷疑僅僅兩味藥,能治好嗎?誰知只吃了兩劑,面部肌肉就不跳動了,吃到第六劑的時候,發麻感就消失了。
老中醫對徒弟說:此病乃血虛生風,芍藥甘草湯能夠養血柔肝,肝得血養不生風;川芎是作為引藥用的。引藥很重要,所謂“兵無向導不達賊境,藥無引使不至病所”——頭部用川芎為引。肩部用姜黃為引。腰部用杜仲為引。膝部用牛膝為引。手臂用桂枝為引。
一中學女孩,每當考試,月經來臨前就痛經,小考就小痛,大考就大痛。一痛起來,嚴重時連考試都沒辦法參加。
她母親輾轉找到了那位民間老中醫那兒,大夫看了后說,你這個是學習緊張,壓力大,引起的痛經,現在很多見。
赤芍、白芍各30克,炙甘草10克。
又問女孩吃冰棍時,肚子痛不痛?女孩說一吃冰激凌,冰棍,肚子痛得厲害。老中醫就又加了小茴香15克。
女孩母親一臉疑色,方子怎么這么簡單能管用?我在別處看的都是十七、八味藥呀。
老中醫哈哈而笑,用我的芍藥甘草湯包好。
果然,女孩子吃完第3劑后,肚子就不痛了。
隨后,每月經期來臨前五天,服兩三劑,連續調兩三個月經周期,痛經就徹底治愈了。
老中醫對徒弟說:凡是用藥在7味以上的大夫,大多都沒真材實料,唯恐沒效果才樣樣加上。你看張仲景的經方,1味藥的15方,2味藥的40方,3味藥的45方,5味藥以內的合起來有160方,占總數的半數以上。目前中醫處方動輒12味以上,要么是故意開大方,要么就是庸醫。
這三味藥里是以芍藥甘草湯為主,白芍能緩急,赤芍活血,炙甘草緩急止痛。古籍中有痛得嚴重,很厲害的,笑都笑不出來的,就加蒲黃、五靈脂,這兩味藥又名失笑散,一般調理兩到三個月經周期便愈。
一藥店老板,不注重飲食,生活習慣,經常熬夜,肥甘厚膩。前段時間出現腰痛,以為是普通腎虛,吃了補腎藥,沒有解除痛苦。
這一次痛得像刀絞,趕到醫院檢查,發現左邊腎有小結石。掛了點滴疼痛緩解,但是次日早晨他又再次出現腰痛,還有尿血。聽說老中醫水平高,就找到他。
老中醫看了后說,您是煙酒吃太多,血液太濃稠了,今后別暴飲暴食了。立即開了一帖藥,就在家中煎好后讓老板喝下去。
一喝一個小時后,這個腎部的疼痛大減,連續吃五六天后,排出小結石七八粒。
方子也很簡單:
白芍60克,甘草10克,木通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
這位民間老中醫就以2味藥為主包打天下,給患者治病,四兩撥千斤,百打百中!這2味藥就是芍藥與甘草,由于這位民間郎中善用此方,因而被業內尊稱“芍藥先生”!
很多患者都感覺方子太小,懷疑其療效,然而,一經服用,便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遇到復雜的疾病,在此方基礎上另加幾味藥,同樣屢用屢效!
他用的那2味藥出自芍藥甘草湯,是張仲景《傷寒論》里面的一個名方:“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 腳攣急。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本方主治陰虛導致的筋脈拘攣、手腳不利,還有各種腹部疼痛等。方中芍藥益陰通絡,甘草補中緩急,二藥合用,標本兼治, 補陰血,通經絡,緩攣急。可說是藥簡力專、 療效確切的典范,為后世醫家所推崇。
其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其酸能收,其寒能養血滋陰。在中醫里筋是由肝管的,所以白芍可養血柔肝,緩解諸筋之拘急、痙攣;炙甘草味甘,性溫,能和能緩,入脾補養氣血,而脾主肌肉,甘草補養氣血以溫養肌肉。兩者相配,一陰一陽,酸甘相配,共奏養血柔肝、緩急止痛之功。
后世醫家對芍藥甘草湯注解、應用及發揮諸多,所撰醫籍上及西晉,下抵明清,該方源遠流長,自有記載以來,流傳應用甚廣,傳承至今,又因其雖藥味單薄,卻深含仲景“酸甘化陰”之妙法。自古迄今,在民間善用芍藥甘草湯的中醫很多。
參照古籍,芍藥甘草湯大致有以下用途:
緩急止痛:
《丹臺玉案》日:“凡痛宜用芍藥甘草,乃腹痛要用之藥,蓋芍藥味酸,能于土中克木;甘草 味甘,甘先入脾,而能緩痛。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稼穡作甘, 甘者己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法也。故芍藥甘草,名曰戊己湯,統治諸腹痛,而血虛腹痛者猶效為甚也”。
后世醫家認為芍藥入肝,補養陰血,乃血分養陰藥;甘草入脾,補養十二經,乃氣分養陽藥,兩藥合用氣血雙補,故能緩急止痛。
筋脈拘攣:如頭面部的面癱、眼顫、頸椎病、肩周炎、三叉神經痛、偏頭痛。
治療腎結石、輸尿管結石。嚴重的可加用金錢草、海金沙等。
治療小腸咳,元代朱丹溪提出“小腸咳,咳而失氣,宜芍藥甘草湯”。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痹癥”之范疇,芍藥甘草湯就是中醫藥治療的代表方劑。
此外還可以治療痛經、骨質增生、脅間神經痛等疾病。
治療腳弱無力、濕熱浮腫等,所以古方有叫“去杖湯”的,扔掉拐杖的意思。
尤為難得的是,芍藥甘草湯中芍藥和甘草均屬于常用中藥材,甘草為藥食同源中藥,芍藥屬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藥,二藥安全性頗高,不良反應少,可長期應用,且方便易得, 價格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