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公眾號制作了一系列精神疾病科普動畫,其中一期“軀體形式障礙”介紹了一位“總是不舒服” 但又“總是查無此病”的劉阿姨的故事。這個視頻得到了廣泛關注,有許多讀者留言反映,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貌似找到了答案,并希望多了解一些這個疾病。因此,今天我們再來談談這個疾病,增進了解。
01
軀體形式障礙是什么?
軀體形式障礙,其實是一組疾病的名稱,這類疾病均表現有難以解釋的軀體不適癥狀,患者往往因為軀體不適癥狀感到焦慮,非常關注身體,對陰性的化驗檢查結果以及醫生反復做出的“無病”解釋不能接受,甚至會因“查不出病因”“看不好病”而埋怨醫生,往往頻繁換醫生、換醫院,反復要求檢查。
因身體不適長期得不到緩解,患者本人非常痛苦,生活工作等很容易受到影響,又因頻繁就醫檢查造成了大量的醫療資源浪費。有一部分患者通過檢查確實發現了一些身體的“小問題”,但經過專業醫生判斷這些“小問題”不能解釋患者出現的不適癥狀。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飽受各種軀體不適的困擾,最初總是到綜合醫院的相關科室就診,是綜合醫院最為常見的一種精神障礙。患者往往是在“束手無策”的內外科醫生的建議下來到精神科,而之前他們多已飽受疾病折磨數年。
02
軀體形式障礙有哪些表現?
軀體形式障礙這組疾病具體包括軀體化障礙、未分化的軀體形式障礙、疑病障礙等幾種疾病,他們各自又有一些不同特點。
之前視頻中的劉阿姨屬于“軀體化障礙”,這個病最突出的特點是:存在多種軀體不適,常見的有各種疼痛及胃腸道不適,如頭痛、背痛、口干、惡心、腹脹、腹瀉、便秘等,還可以有心慌、頭暈、皮膚麻木、燒灼以及一些性方面的不適等;這些癥狀持續、易變化,往往“按下葫蘆起來瓢”。患者同樣難以接受多名醫生給出的“癥狀沒有軀體疾病的解釋”的忠告與保證。這個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就出現了,女性更為常見,持續數年,給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和家庭功能損害。
未分化的軀體形式障礙患者軀體不適的主訴相對少一些,疾病對患者家庭及社會功能的損害也較小。
疑病障礙患者的軀體不適通常僅集中在身體的一個或者兩個器官,比如以消化道或者心血管系統為主;此外,患者確信自己患有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某種疾病,不能接受醫生的生物醫學解釋,會通過反復檢查試圖證實他的信念。
03
軀體形式障礙的病因是什么?
關于軀體形式障礙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提示跟遺傳因素有一定關系;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的社會心理因素,如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心理沖突、情緒表達方式不良等,但患者可能會弱化這方面的原因或者不愿加以探討。
我們可以嘗試從情緒表達的模型來理解這個病:通常,情緒可以通過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來表達,心理層面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語言、表情、行為、動作等方式將情緒表達出來;生理表達是以身體感受為主,比如心慌、肌肉緊張、呼吸急促、疼痛、頭暈、發冷發熱等。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往往難以識別情緒或者長期過分的壓抑負性情緒,心理表達不足,身體表達代償性的增加,身體成了患者情緒表達的主要載體,由此出現各種身體不適。
部分軀體形式障礙患者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基礎軀體疾病,但軀體疾病往往難以完全解釋患者泛化和嚴重的不適感。因此,針對性的軀體檢查也是必要的,這樣有助于排除軀體病因,避免漏診誤診造成病情延誤,但應避免過度的不必要的檢查。
04
軀體形式障礙該如何治療?
軀體形式障礙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無法“一蹴而就”。我們的治療目標是減少軀體不適,減少不必要的就醫、檢查及治療,減少對生活、工作等的影響。心理治療推薦認知行為治療,簡稱CBT,CBT聚焦于患者的歪曲認知、不現實的信念等,幫助減少患者軀體癥狀、降低軀體不適的頻率,改善社會功能。
藥物治療目前尚無充分的證據,部分研究發現抗抑郁藥可能對軀體形式障礙患者有益;一些藥物也會用于治療軀體形式障礙合并的精神障礙,如最常見的抑郁癥、焦慮癥,往往會采用抗抑郁藥物來治療;部分精神癥狀如失眠也會采用一些對癥藥物。
05
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如何自我調節?
除了積極接受上述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外,在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學會通過心理層面來表達情緒,比如學會識別、體察及描述自己的情緒,及時向自己、家人及朋友傾訴,學會在生活環境中通過行為表達情緒,比如運動、唱歌、哭泣等,或者通過書法、繪畫、寫日記、手工制作等文學藝術方式表達。此外,患者要學會豐富生活,尋找興趣愛好,主動創造積極情緒,獲取生活樂趣,減輕對身體的關注。
最后,還想跟患者家人叮囑幾句,雖然查不出軀體疾病,但患者的不適感是真實的,甚至比軀體疾病患者的不適感更強烈和持久,這種感受是非常痛苦的,并不是“裝病”“矯情”等。因此,家屬要理解及肯定患者的不適感,多傾聽,少爭辯,少說教。家人的支持是患者獲取康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