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新年好,新春伊始,我挑選了“紅釉瓷”作為本次講解的題目,“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紅色代表了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喜慶之色,骨哥以“紅釉瓷”作為一個喜慶的開始,也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多福如意,紅紅火火。
談到紅釉,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是高溫紅釉,以往很少有人就低溫紅釉做過研究與討論,這次我和大家來談一談低溫紅釉。
顏色釉瓷主要分成高溫色釉和低溫色釉兩種,更多人熟知的是高溫色釉瓷,這種瓷器的燒成溫度在1250°以上,大多數為“生坯掛釉”后入窯一次燒成,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在紅色釉系里面,祭紅釉、郎窯紅、豇豆紅這些都屬于高溫色釉。而我們這次討論的低溫色釉瓷,它的燒成溫度在700°到1250°之間,低溫色釉瓷是在燒好的素白瓷或者色胎上掛釉后入爐,經二次焙燒而成。
明清時期的低溫紅釉瓷主要有兩大門類,一個是低溫鐵紅釉,就是我們俗稱的礬紅釉;另一種是金紅釉,也就是俗稱的胭脂紅釉,這次主要為大家講解這兩大門類。
首先我們來講礬紅,也就是低溫鐵紅釉。它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由于在古時候是通過青礬這種基本原料,經過煅燒、漂洗后再配上鉛粉等原料制成,所以也叫作礬紅,后有人取“礬”諧音字寫成“翻”,即為“翻紅”,清末寂園叟撰的《陶雅》:“翻紅乃礬紅之訛,瓷無專書,市儈以音相呼而已。”。意思就是說翻紅是礬紅的謠傳之說,關于瓷器在當時并無專著之書,民間商人就用同音字來稱呼礬紅色。”
我國最早使用礬紅乃在宋金之際。金代磁州窯的紅綠彩瓷器上礬紅之色已初現端倪。元代景德鎮的彩瓷上也出現了礬紅色。但是直到明代中葉以前,瓷器上的礬紅色只是作為釉上彩眾多色彩中的一種,比如明代的五彩瓷中紅色即為礬紅,本質上它只是一種配色。
上兩圖所展示的宣德官窯碗,它們均用到了較多的礬紅色,但是從嚴格意義來講,這只是把它作為彩釉來使用,還不能稱之為低溫色釉的顏色釉瓷器。
礬紅釉又是何時開始成為顏色釉瓷器的呢?實際上是從明代中期,主要是嘉靖年間開始的。在明代早期的永宣時期,當時生產的高溫紅釉,也就是寶石紅釉(鮮紅釉),風靡一時,其燒制的水平工藝也極為高超。但是時至明代嘉靖年間,由于景德鎮的鮮紅釉瓷器燒造難成,朝廷下達給御窯廠燒造鮮紅釉瓷器的任務也無法完成,雪上加霜的是優質的“鮮紅土”告罄,所以此時有官吏上書改燒礬紅,以低溫紅釉瓷來替代高溫紅釉瓷。下圖是明代嘉靖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礬紅釉梨式小執壺,現藏于故宮。
此壺的礬紅色,就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用900°左右的溫度燒成。明代萬歷年間黃一正《事物紺珠》記載:“嘉靖窯回青盛作,鮮紅土繼絕,燒法亦不如以前,惟可燒礬紅色。”故景德鎮御器廠改用礬紅代替銅紅,礬紅釉呈色沒有銅紅釉色澤純正鮮艷,但其呈色穩定且易燒造。 現在從傳世品上來看,礬紅釉確實是嘉靖時期的新品種,它是用來代替高溫銅紅釉的,燒成的器物多用來作祭祀之物。
故宮收藏的這件嘉靖礬紅釉的梨式執壺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個壺身實際上是附著兩層色釉。礬紅釉是低溫色釉不耐磨,所以有些地方有釉磨損現象,而在磨損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下面露出了淡淡的黃色。 它其實是在稍高溫度所燒的黃釉瓷上又附著了礬紅釉,就是在黃釉上面又蓋了一層。再以略微低的溫度培燒而成。這個釉面是紅中微微閃黃色,色調溫潤柔和。另外在這個壺身上還隱約可以見到用黑彩描繪的云鳳紋,這實際上是非常罕見的,也很有特點。
同時還有將這種礬紅釉彩,加在黃釉之上的品種,如嘉靖時期稱為“黃上紅”的這種彩釉罐,這也是使用類似的工藝。這種罐子,一般是用高溫燒制瓷胎,然后澆上黃釉,以900°的溫度燒成黃釉器,然后再用紅彩按照需要涂抹花紋之外的地子,露出黃色的花紋,再一次低溫焙燒而成,這種工藝,我們稱為“黃上紅”,聽這個諧音也就知道,它取“皇上洪福齊天”之意,所以這種礬紅釉彩有一個非常吉祥的含義。嘉靖皇帝信仰道教,也比較迷信,可能對這種“皇上紅”非常滿意,所以這個時代的同類型作品也比較多。
另外明代的礬紅釉還有一些描金的品種。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礬紅釉描金彩纏枝蓮紋高足碗,就是一件非常精美的明代中晚期的作品。這種描金的作品,在日本非常受歡迎,日本收藏界也很重視這個品種,為這個品種取名為“金襕手”。
明代的礬紅釉施釉主要是用涂抹的方法。所以通常稱之為抹紅釉。或許有的朋友聽過一種更很有名的釉色叫珊瑚紅。那么珊瑚紅釉是怎樣的來歷呢?珊瑚紅其實也是礬紅釉的一種,但是,它普遍采用吹紅釉的技法,它的釉色是吹上去的。有的專家將礬紅釉分為抹紅釉和珊瑚紅釉兩大類,那么抹紅釉主要是在明代,這是明代常用的方法,而吹紅的技法主要是從清代以后開始使用的。
珊瑚紅釉主要創燒于清代的康熙年間,在雍正和乾隆時盛行。今天我們能看到最好的珊瑚紅釉都是清三代時期的產品。隨著清代這種施釉方法、工藝的提高,珊瑚紅釉的產品質量也更高。這種珊瑚紅釉是將低溫的鐵紅釉,用一只竹管沾著,另一端罩著紗布,用吹釉的方法噴涂在白釉之上。而且為了達到均勻的效果,匠人要經過反復的噴吹,使釉層達到一定厚度,然后放到爐中經低溫烘烤而成。燒出來的瓷器釉色均勻,釉面光潤。其色紅中微微閃黃,甚至可以與天然深海中紅珊瑚的顏色相媲美。所以我們稱之為珊瑚紅。
這個時期的器物以小件居多,加之使用吹釉的方法,所以生產出的器物皆精美絕倫。 代表器物其中一件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珊瑚紅釉小觀音瓶,它的尺寸很小,高度是十八厘米。類似的康熙時期的珊瑚紅小瓶子通常尺寸都在二十公分以下。這種小件作品往往都非常的精美。
下1圖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康熙珊瑚紅釉的小梅瓶。下2圖是美國堪薩斯州的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收藏的一件康熙珊瑚紅釉的小梅瓶。這兩件小梅瓶的尺寸的差不多也都是在十七十八公分。
康熙時期也有一些大尺寸的珊瑚紅釉作品,最有名的是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珊瑚紅釉觀音瓶。這件瓶子的造型非常特殊,器物非常高大,器型極為瘦長,宛如一個瘦高的亭亭玉立的美人。通過局部圖大家可以看到,它也是用這種吹釉的方法燒制而成的,釉色一層層噴在上面,整體光亮,造型雅致。
另外故宮還藏有一件康熙時期珊瑚紅釉的棒槌瓶。這種器型是康熙時期的經典樣式。這件珊瑚紅釉的棒槌瓶還描繪有金彩的圖案,它的工藝應該就不是吹釉了,因為器型比較大。它是用涂抹的方式來施釉的,然后在礬紅釉的釉彩上面描繪金彩圖案。
乾隆時期純珊瑚紅釉的作品不多,偶爾能出現一兩件特別的精品,比如圖示的也是Et-Hall Collection收藏的一件珊瑚紅釉的小天球瓶,它的底款,是乾隆時期常見的一個堂名款叫“退思堂制”。這是乾隆時期比較流行的一種堂名款的瓷器。這件作品也可以說是乾隆時期不多見的純珊瑚紅釉的精品之作了。